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列《孟子》选段,回答后面问题。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题目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来源:福建省月考题
阅读下列《孟子》选段,回答后面问题。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下面各项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主张爱别人别人对自己却不亲近,要反省自己是否不够仁爱。
B.“治人不治,反其智”的意思是指管理别人而没有管好,反其智,要反省自己是否智慧不够。
C.“礼人不答,反其敬”的意思是指向别人行礼对方没有回应,反其敬,自己更要对对方恭敬。
D.孟子认为自己做得正,天下就会归向他。
答案
C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列《孟子》选段,回答后面问题。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列《孟子》选段,回答后面问题。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孟子·滕文公上》)
        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尽心上》)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两段文字均强调了政治管理的重要性,这也正是孟子仁政思想的一部分。
B.孟子认为可以通过“庠、序、学、校”来使百姓了解伦理关系。
C.孟子认为良好的教育比良好的政治更加重要,因此主张先推行教育。
D.上位者明白了伦理关系,处于下位的百姓自然就会相亲相爱。
2.请简要分析以上选段中孟子阐述的主要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论语》《孟子》选段,回答后面问题。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论语·季氏》第13章)
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闻命矣。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
        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万章上》第4章)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抗认为孔子有私心,伯鱼应该从他那学到了很高深奇异的学问。
B.陈抗通过与伯鱼交谈,知道孔子没有私心,不偏爱自己的儿子。
C.咸丘蒙觉得“诗”中所说并不能完全解释现实中的实际情况。
D.孟子认为咸丘蒙拘泥于文字而曲解了“诗”的意思。
2.对于“诗”,孔子和孟子的观点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回答1~4题。
        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侍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孔子闻而记之,曰:“攻原得卫者,信也。”
        文公问箕郑曰:“救饿奈何?”对曰:“信。”公曰:“安信?”曰:“信名、信事、信义。信名,则群臣守职,善恶不逾,百事不怠;信事,则不失天时,百姓不逾;信义,则近亲劝勉而远者归之矣。”
        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令返而御。吴子曰:“侍公而食。”故人至墓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
         魏文候与虞人期猎。明日,会天疾风,左右止文候,不听,曰:“不可。以风疾之   故而失信,吾不为也。“遂自驱车住,犯风而罢虞人。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警。使人止之,曰:“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民皆罢。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李悝警其两和曰:“谨警!敌人旦暮且至击汝。”如是者再三而敌不至。两和懈怠,不信李悝。居数月,秦人来袭之,至,几夺其军。此不信之患也。
        卫嗣公使人伪客过关市,关市呵难之,因事关市以金,关市乃舍之。嗣公谓关市曰:“某时有客过而予汝金,因遣之。”关市大恐,以嗣公为明察。(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略有改动)
        【注】①虞人:古代掌管山泽苑囿的官。②两和:指古代军队左右营垒中的将士。
1.对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遂与大夫十日    期:约定
B.天疾风               会:适逢
C.风而罢虞人       犯:冒着
D.而击之也           过:经过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直接体现诚信的一组是(     )
① 遂罢兵而去
② 群臣守职,善恶不逾,百事不怠。
③ 人来,方与之食
④ 遂自驱车往,犯风而罢虞人
⑤ 子欲捕彘杀之
⑥ 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A. ①②⑤
B. ③④⑤
C. ①③⑥
D. 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晋文公用十天时间没有攻下原邑而主动撤兵,由于坚守诚信,文公感动了原邑和卫国的人,反而得到了两地。孔子对此表示赞赏。
B .吴起在“故人至暮不来”时仍坚持不食而等待,魏文侯在“会天疾风”时仍不失信于虞人,体现出了高尚的诚信品格,令人钦佩。
C .楚厉王因醉酒击鼓为戏而失信与民,致使有警而百姓不来;李悝因欺骗将士而失信于军,险致全军覆没。这两个故事从反面强调了诚信的重要。
D .卫嗣公派人假扮客商通过关口的集市,集市的官吏刁难客商并接受了贿赂。卫嗣公知道后要罢免这个官吏,他非常害怕,认为卫嗣公能明察秋毫。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薛居正,字子平,开封浚仪人。父仁谦,周太子宾客。居正少好学,有大志。清泰初,举进士不第,为《遣愁文》以自解,寓意倜傥,识者以为有公辅之量。逾年,登第。
        汉乾祐初,史弘肇领侍卫亲军,威权震主,残忍自恣,无敢忤其意者。其部下吏告民犯盐禁,法当死。狱将决,居正疑其不实,召诘之,乃吏与民有私憾,因诬之,逮吏鞫之,具伏抵法。弘肇虽怒甚,亦无以屈。周广顺初,迁比部员外郎,领三司推官,旋知制诰。周祖征兖州,诏居正从行,以劳加都官郎中。显德三年,迁左谏议大夫,擢弘文馆学士,判馆事。六年,使沧州定民租。未几,以材干闻于朝,擢刑部侍郎,判吏部铨。
        宋初,迁户部侍郎。太祖亲征李筠及李重进,并留司三司,俄出知许州。建隆三年,入为枢密直学士,权知贡举。初平湖湘,以居正知朗州。会亡卒数千人聚山泽为盗,监军使疑城中僧千余人皆其党,议欲尽捕诛之。居正以计缓其事,因率众翦灭群寇,擒贼帅汪端,诘之,僧皆不预,赖以全活。
        乾德初,加兵部侍郎。车驾将亲征太原,大发民馈运。时河南府饥,逃亡者四万家,上忧之,命居正驰传招集,浃旬间民尽复业。以本官参知政事。六年,拜门下侍郎、平章事。八年二月,上谓居正等曰:“年谷方登,庶物丰盛,若非上天垂佑,何以及斯。所宜共思济物,或有阙政,当与振举,以成朕志。”居正等益修政事,以副上意焉。
        太平兴国六年,卒,年七十。赠太尉、中书令,谥文惠。
        居正气貌瑰伟,饮酒至数斗不乱。性孝行纯,居家俭约。为相任宽简,不好苛察,士君子以此多之。自参政至为相,凡十八年,恩遇始终不替。
       (取材于《宋史》,有删改)
1.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寓意倜傥                                倜傥:不同寻常
B.将决,居正疑其不实         狱 :案件
C.亡卒数千人聚山泽为盗    会 :会合
D.若非上天垂                        佑:保佑
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识者以为有公辅之量
理解:了解的人认为他有公辅大臣的器量
B.逮吏鞫之,具伏抵法
理解:逮捕这个官吏来讯问,他供认不讳,被处罚
C.车驾将亲征太原,大发民馈运
理解:皇帝将要亲自征伐太原,大量的发给民众缺少的物资
D.自参政至为相,凡十八年,恩遇始终不替
理解:从参政到任宰相,一共十八年,皇帝对他的恩宠始终不减
3.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反映薛居正勤政为民的一组是(     )
①居正疑其不实,召诘之
②六年,使沧州定民租
③以材干闻于朝,擢刑部侍郎
④僧皆不预,赖以全活
⑤居正弛传招集,浃旬间民尽复业
⑥或有阙政,当与振举
A.①②⑤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③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薛居正年轻时好学,有远大志向。清泰初年,他参加进士考试未被录取,写了一篇文章来自我解嘲。
B.乾祐初年,史弘肇威权震动皇上,为人残忍自傲,没人敢忤逆他的命令,居正法办他了的属下,他也没有办法。
C.监军怀疑城中僧侣一千多人都是同伙,准备捕杀,居正用计迟缓捕杀,率军灭群寇,讯问盗贼主帅,得知僧侣们都没有参预,僧侣们得以存活下来。
D.居正秉性孝顺,行为善良,居家生活节俭。他出任宰相时处理事情太简单,士大夫对此多有不同的议论。
5.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居正疑其不实,召诘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居正等益修政事,以副上意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许劭字子将。汝南平舆人也。少峻名节,好人伦,多所赏识。
  初为郡功曹,大守徐璆甚敬之。府中闻子将为吏,莫不改操饰行。同郡袁绍,公族豪侠,去濮阳令归车徙甚盛,将入郡界,乃谢遣宾客,曰:“吾舆服岂可使许子将见。”遂以单车归家。
  劭尝到颍川,多长者之游,唯不候陈寔。又陈蕃丧妻还葬,乡人毕至。而邵独不往。或问其故,劭曰:“大丘道广,广则难周;仲举性峻,峻则少通。故不造也。”其多所裁量若此。
  曹操微时,常卑辞厚礼,求为己目。劭鄙其人而不肯对,操乃伺隙胁劭,劭不得已,曰:“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操大悦而去。
  劭从祖(从,读zòng)敬,敬子训,训子相,并为三公,相以能谄事宦官,故自致台司封侯,数遣请劭。劭恶其薄行,终不候之。
  劭邑人李逵,壮直有高气,劭初善之,而后为隙,又与从兄靖不睦,时议以此少之。初,劭与靖(许靖)俱有高名,好共核论乡党人物,每月辄更其品题,故汝南俗有“月旦评”焉。 司空杨彪辟,举方正、敦朴,征,皆不就。或劝劭仕,对曰:“方今小人道长,王室将乱,吾欲避地淮海,以全老幼。”乃南到广陵。徐州刺史陶谦礼之甚厚。劭不自安,告其徒曰:“陶恭祖外慕声名,内非真正。待吾虽厚,其势必薄。不如去之。”遂复投扬州刺史刘繇于曲阿。其后陶谦果捕诸寓士。及孙策平吴,劭与繇南奔豫章而卒。时年四十六。兄虔亦知名,汝南人称平舆渊有二龙焉。(选自《后汉书·许劭传》)
  [注] ①好人伦:喜欢研究礼教所规定的人际关系,即喜好人物识鉴与人物品评。②陈寔:字仲弓,颍川许昌人,桓帝时曾任太丘县令。下文“大丘道广”,“大丘”即“太丘”,指陈寔。③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④求为己目:“目”品评。⑤举方正、敦朴:“方正”“敦朴”是地方向朝廷举荐人才的科目。⑥寓士:寓居于徐州的士人。
1.下列语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濮阳令归——去:前往
B.常卑厚礼——辞:言辞
C.故不也——造:拜访         
D.征,皆不——就:任职
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许劭有知人之明的一组是 (     )
①好人伦,多所赏识。
②府中闻子将为吏,莫不改操饰行。
③劭恶其薄行,终不候之。
④劭初善之,而后为隙。  
⑤举方正、敦朴,征,皆不就。
⑥遂复投扬州刺史刘繇于曲阿。   
A.①②⑤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③④⑥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一段中的“少峻名节,好人伦,多所赏识”概括了许邵的品行和为人特点。
B.许劭不与陈寔、陈蕃、陶谦等人交往,自己的堂兄弟许相,也不与他来往,可见他为人正直,绝不与品行不端的人的交往。
C.许劭鄙视曹操的为人,却当面指出曹操是“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而在徐州时,他认为刺史陶谦只是仰慕有名声的的人,并不是真正的正人君子,却没有当面指出,而是对他的门徒说,这既表现他过人的识人之明,又表现他待人接物相当谨慎。
D.许邵拒绝朝中大臣杨彪、地方官、朝廷的征召和推举,不去做官,原因是他对当时的政局有清醒的认识,不做官以避免祸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府中闻子将为吏,莫不改操饰行。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劭初善之,而后为隙,又与从兄靖不睦,时议以此少之。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