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书之玉版,藏诸金匮。生子孩提,师保固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翻奖,应呵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是也。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诚哉斯语!
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但重于呵怒,伤其颜色,不忍楚挞惨其肌肤耳。当以疾病为谕,安得不用汤药针艾救之哉?又宜思勤督训者,可愿苛虐于骨肉乎?诚不得已也!
王大司马母魏夫人,性甚严正。王在湓城时,为三千人将,年逾四十,少不如意,犹捶挞之,故能成其勋业。梁元帝时,有一学士,聪敏有才,为父所宠,失于教义。一言之是,遍于行路,终年誉之;一行之非,掩藏文饰,冀其自改。年登婚宦,暴慢日滋,竟以言语不择,为周逖抽肠衅鼓云。
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共叔之死,母实为之;赵王之戮,父实使之。刘表之倾宗覆族,袁绍之地裂兵亡,可为灵龟明鉴也。(选自《颜氏家训·教子第二》有删节)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凡庶纵不能尔         尔:这样   B.宜诫翻奖,应呵反笑   翻:反而
C.当以疾病为谕         谕:劝告   D.为周逖抽肠衅鼓云     衅:涂抹
10.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虚词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

B


 
A

 
   一言之行,遍于行路               饮食运为,恣其所欲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D


 
C

 
诚不得已也                  父母威严而有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某所,而母立于兹
11.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作者主张对孩子的教育应及早进行,即使没条件胎教,也要在“识人颜色,知人喜怒”时,“便加教诲”,而不能等问题出来才教育。
B.作者认为有些人不注意及早教育孩子,往往等子女骄横傲慢的习气已养成才去制止,父母树立不起威信,子女也会怨恨父母的管教。
C.作者认为赞誉孩子会给孩子带来灾祸,行鞭楚之罚是唯一的好方法,王大司马母魏夫人和梁元帝时一学士父亲教子之事就是明证。
D.本文针对当时在教育子女方面存在的一些误区,说明教育子女的重要性和方法。处处从孩子发展的角度出发,言辞恳切,极其感人。
1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9分)
①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3分)
译文:                                                                     
②又宜思勤督训者,可愿苛虐于骨肉乎?(3分)
译文:                                                                     
③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3分)
译文:                                                                     
13.结合全文回答:作者认为对子女进行教育有何重要性?文章在举例论证方面有什么特点?(4分)
                                                                              
答案
9.C
10.B都作助词,与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结构
11.C
12.①译文:我看世上,父母不知教育而是一味溺爱子女的,往往不能这样。
       ②译文:又应该想一想勤于督促训诫子女的父母,难道他们愿意苛刻地虐待自己的骨肉至亲吗?
        ③译文:聪明漂亮的孩子,当然值得赏识喜爱;愚蠢迟钝的孩子,也应该同情怜悯。
       13.重要性:不对子女进行教育,子女们就不能明白事理。(或“不教不知也”)(2分)
       举例论证的特点:①正反两面对举。王大司马的母亲魏老夫人教子和梁元帝时一学士父亲教子之例。②以同类型连举。共叔之死,母实为之;赵王之戮,父实使之。刘表之倾宗覆族,袁绍之地裂兵亡。(2分,答对一点得1分,两点得2分)③有详有略。王大司马的母亲魏老夫人教子和梁元帝时一学士父亲教子之例详写,“共叔之死,母实为之;赵王之戮,父实使之。刘表之倾宗覆族,袁绍之地裂兵亡”之例略写。
解析
9.谕:比喻。
10.A项第一个“于”是介词,可译为“在”,第二个“于”也是介词,可译为“被”;C项第一个“也”是助词,句尾表语气,第二个“也”也是助词,句中表停顿;D项第一个“而”是连词,表并列关系,第二个“而”是代词,可译为“你”。
11.“不能赞誉”错,梁元帝时一学士父亲教育孩子证明的是教育孩子时不能一味溺爱。行鞭楚之罚也不是唯一的好方法。
12.①要点:“爱”“每”“然”。
       ②译文:要点:反问句,“愿”,“勤督训”。
③译文: “贤俊者”“可”“顽鲁者”“矜”。
参考译文:
智力高超的人,不用教育就可以成材;智力低下的人,即使教育了也没有用处;智力中常的人不接受教育就不明白事理。古时圣王有所谓胎教的方法:(王后)怀孕三个月,就要搬到特设的住所去住,不看不该看的,不听不该听的,听音乐吃美味,都要依照礼仪加以节制。这些都要写在玉版上,藏在金柜里。王子从初生到两三岁时,担任他们的“师”、“保”的人选已经确定好了,师保从那时起就对他们进行仁、孝、礼、义的教导。普通百姓纵使不能如此,也应当在婴儿懂得辨认脸色、明白喜怒之时,就加以教诲,叫他做时他才能做,不叫他做时他就不能做。这样等到再大几岁,便可省免打竹板的惩罚。父母威严而不失慈爱,子女自然敬畏而有孝心。我看上世上,父母不知教育而是一味溺爱子女的,往往不能这样。对子女的吃喝玩乐总是任意放纵,本应劝戒的反而褒奖,本应呵责的反而一笑了之,等到子女懂事后,还以为按道理本该如此。待子女养成骄横傲慢的习气才去制止,即使把他们鞭抽棍打之死,也树立不起父母的威信。对子女的火气与日俱增,只能招致子女的一片怨恨。等到他们长大,终究要做出败坏道德之事。孔子所说的“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就是这个道理。俗话说:“教媳妇趁新到,教儿子要赶早。”这话真是中肯啊!
一般人不去教育子女,并不是想让他们去犯罪;只是不愿看到子女因受责骂而脸色沮丧,不忍看到子女因被荆条抽打而受到皮肉之苦罢了。以生病打比方,子女生了病,父母怎么能不用汤药、针灸、薰艾等去救治他们呢?应该想一想勤于督促训诫子女的父母,难道他们愿意苛刻地虐待自己的骨肉至亲吗?实在是不得已啊!
王大司马的母亲魏老夫人,品性非常严谨方正。王大司马在湓城时,做统领三千人的将领,年纪已过四十,但稍不称魏老夫人之意,老夫人仍然用棍棒教训他。正因如此,王大司马才成就了功业。梁元帝的时候,有一个学士,聪明有才华,从小被父亲娇宠,疏于管教。他若是有一句话说得很在理,他父亲就遍告过往的行人,一年到头赞不绝口;他若是有一件事做错,他父亲便为他遮掩粉饰,心里希望他能悄悄改掉。这个学士成年以后,凶暴傲慢的性情日益增长,终究因为说话不检点而触犯了周逖,被他杀掉,肠子都被抽出来,血被涂抹在战鼓上。
人们喜欢自己的孩子,却很少能够做到一视同仁。从古至今,这种弊端很多了。聪明漂亮的孩子,当然值得赏识喜爱;愚蠢迟钝的孩子,也应该同情怜悯才是。那偏宠孩子的父母,虽然是想好好爱他,却相反地以此害了他。共叔段的死,实际上是由他母亲造成的;赵王如意被害,实际上是由他父亲促成的。刘表的宗族覆灭,袁绍的地失兵败,都可以像灵龟、明镜一样作为借鉴啊。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凌统字公绩,吴郡馀杭人也。统年十五,左右多称述者,权拜统别部司马,行破贼都尉,使摄父兵。后从击山贼,权破保屯先还,余麻屯万人,统与督张异等留攻围之,克日当攻。先期,统与督陈勤会饮酒,勤刚勇任气,因督祭酒,陵轹一坐,举罚不以其道。统疾其侮慢,面折不为用。勤怒詈统,及其父操,统流涕不答,众因罢出。勤乘酒凶悖,又于道路辱统。统不忍,引刀斫勤,数日乃死。及当攻屯,统曰:“非死无以谢罪。”乃率厉士卒,身当矢石,所攻一面,应时披坏,诸将乘胜,遂大破之。还,自拘于军正。权壮其果毅,使得以功赎罪。
后权复征江夏,统为前锋,与所厚健兒数十人共乘一船,常去大兵数十里。行入右江,斩黄祖将张硕,尽获船人。还以白权,引军兼道,水陆并集。时吕蒙败其水军,而统先搏其城,於是大获。权以统为承烈都尉,与周瑜等拒破曹公于乌林,遂攻曹仁,迁为校尉。虽在军旅,亲贤接士,轻财重义,有国士之风。
又从破皖,拜荡寇中郎将,领沛相。与吕蒙等西取三郡,反自益阳,从往合肥,为右部督。时权彻军,前部已发,魏将张辽等奄至津北。权使追还前兵,兵去已远,势不相及,统率亲近三百人陷围,扶扞权出。敌已毁桥,桥之属者两版,权策马驱驰,统复还战,左右尽死,身亦被创,所杀数十人,度权已免,乃还。桥败路绝,统被甲潜行。权既御船,见之惊喜。统痛亲近无反者,悲不自胜。权引袂拭之,谓曰:“公绩,亡者已矣,苟使卿在,何患无人?”拜偏将军,倍给本兵。
时有荐同郡盛暹于权者,以为梗概大节,有过于统,权曰:“且令如统足矣。”后召暹夜至,时统已卧,闻之,摄衣出门,执其手以入。其爱善不害如此。
统以山中人尚多壮悍,可以威恩诱也,权令东占且讨之,命敕属城,凡统所求,皆先给后闻。统素爱士,士亦慕焉。得精兵万馀人,过本县,步入寺门,见长吏怀三版,恭敬尽礼,亲旧故人,恩意益隆。事毕当出,会病卒,时年四十九。
(选自《三国志 吴书十》)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克日当攻 克:限定,约定          B.统疾其侮慢 疾:痛恨
C.左右尽死,身亦被创 被:表被动    D.其爱善不害如此 害:妒忌
5.下列句子中全能表现凌统果毅勇敢的一组是(  )(3分)
①统不忍,引刀斫勤    ②乃率厉士卒,身当矢石   
③统率亲近三百人陷围,扶扞权出
④身亦被创,所杀数十人 ⑤痛亲近无反者,悲不自胜  
⑥摄衣出门,执其手以入
A.①②③   B. ①⑤⑥  C. ②③④    D. 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凌统为人正直,敢打抱不平。与督官陈勤聚会饮酒时,因看不惯陈勤欺负在座的人,当面顶撞,陈勤一再辱骂凌统的父亲,于是凌统忍无可忍当即杀了陈勤。
B.凌统忠义勇猛,多次随孙权出兵作战,冲锋陷阵。为保护孙权,凌统不惧个人安危,拼命杀敌,左右的人全都阵亡了,他也重伤在身,但他坚持作战,直到估计孙权脱险,这才退回。
C.孙权非常看重凌统,曾因凌统战功突出而赦免了凌统的杀人之罪。逍遥津战役中,凌统得以生还,孙权既惊又喜,并亲自用衣袖为凌统擦泪。
D.凌统待人宽厚,重视人才。召见了据说节操比凌统还好的盛暹,盛暹到访时已是半夜,凌统还是披上衣服出来迎接,与盛暹牵手走进房内。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乃率厉士卒,身当矢石,所攻一面,应时披坏,诸将乘胜,遂大破之。(5分)
译文:
(2)时有荐同郡盛暹于权者,以为梗概大节,有过于统,权曰:“且令如统足矣。”(5分)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
平昌送何东白诗序
汤显祖
何翁晓,江山人。壮拳勇,任侠,常手杀劫贼数人。以他故为乡官所侮,愤恨去,道逢奇客,口授禁方。晓不甚识字,重听,而视脉傅药辄效。乃更为县上客,褒衣危冠,侍药平昌与予朝夕者五年,成美规阙,都无一语及私.敦然长者也。
予听狱,或笞囚过当,辄意授晓视之,无恙,而后即安。民或斗殴,相杀伤,赴庭下,辄先付晓谨护之,而徐听其讼。亭中有系人,常与钱晓,贷其药。以故五年中,县无斗伤笞系而死者。县中人莫知也。县无城,尝夜半虎伤童子,急呼予。予起燎逐虎。召晓,取巨胜膏渍墙茨中蠕虫杂药,灌童子愈。时有“十全”之名。予问之,曰:“晓何能尽?然不全者不治耳。”数语予:“公廉而倨,宽而疏,某富人、某势人当为乱。”已而果然。晓常用为介介,叹曰:“县人何薄福相耶!”晓初无子,故不治生产,岁焚药券者过半。
晚生子数岁,思归江山。而予亦且上戊戌计去,不能留也。一县中闻晓去,无不遮泣,愿少留者。至吏卒囚伍,咸为怆然。予悲而饯以诗。晓后一过予家,老矣,犹从使琉球,治其王子妇女,应手效,国人神之。得其海药以归,市之吴,吴中士大夫多授其方焉。
——(《汤显祖诗文集》)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褒衣危冠,侍药平昌     危:高     B.亭中有系人          系:捆绑
C.公廉而倨,宽而疏    倨:正直   D.晓后一过予家         过:经过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而视脉搏药辄效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


 
以他故为乡官所悔
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乐

 
                  A.                              B.

得起海药以归
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治其王子妇女
其孰能讥之乎

 
                  C.                              D.11.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何晓医术过人的一组是           (   )
①道逢奇客,口授禁方  ②而视脉傅药辄效
③县无斗伤笞系而死者  ④取巨胜膏渍墙茨中蠕虫杂药,灌童子愈
⑤公廉而倨,宽而疏,某富人、某势人当为乱
⑥治其王子妇女,应手效
A.①④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②③⑤
12.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交代了赠诗给何晓的缘由与目的,表达了作者对何晓的敬重之情。
B.何晓原是个行狭仗义的武士,后做了平昌县的法医和师爷,治病救人,惩恶扬善,深得百姓拥戴。
C.何晓不仅医术过人,而且医德高尚,每年都要烧毁半数以上的医药费欠条。
D.何晓虽然识字不多,又有耳疾,但他精研医术,药方齐全,而且药到病除,因而获得“十全”的美誉。
13.把第1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与予朝夕者五年,成美规阙,都无一语及私,敦然长者也。
译文:                                                     
(2)民或斗殴,相杀伤,赴庭下,辄先付晓谨护之,而徐听其讼。
译文:                                                     
(3)一县中闻晓去,无不遮泣,愿少留者。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送何太虚北游序
[元]吴澄
士可以游乎?“不出户,知天下”,何以游为哉!士可以不游乎?男子生而射六矢,示有志乎上下四方也,而何可以不游也?
夫子,上智也,适周而问礼,在齐而闻韶,自卫复归于鲁,而后雅、颂各得其所也。夫子而不周、不齐、不卫也,则犹有未问之礼,未闻之韶,未得所之雅、颂也。上智且然,而况其下者乎?士何可以不游也!
然则彼谓不出户而能知者,非欤?曰:彼老氏意也。老氏之学,治身心而外天下国家者也,而吾圣人之学不如是。圣人生而知也,然其所知者,降衷秉彝之善①而已。若夫山川风土、民情世故、名物度数、前言往行,非博其闻见于外,虽上智亦何能悉知也。故寡闻寡见,不免孤陋之讥。取友者,一乡未足,而之一国;一国未足,而之天下;犹以天下为未足,而尚友古之人焉。陶渊明所以欲寻圣贤遗迹于中都也。然则士何可以不游也?
而后之游者,或异乎是。方其出而游乎上国也,奔趋乎爵禄之府,伺候乎权势之门,摇尾而乞怜,胁肩而取媚,以侥幸于寸进。及其既得之,而游于四方也,岂有意于行吾志哉!岂有意于称吾职哉!苟可以夺攘其人,盈厌吾欲,囊橐既充,则阳阳而去尔。是故昔之游者为道,后之游者为利。游则同,而所以游者不同。
余于何弟太虚之游,恶得无言乎哉!太虚以颖敏之资,刻厉之学,善书工诗,缀文研经,修于己,不求知于人,三十余年矣。口未尝谈爵禄,目未尝睹权势,一旦而忽有万里之游,此人之所怪而余独知其心也。世之士,操笔仅记姓名,则曰:“吾能书!”属辞稍协声韵,则曰:“吾能诗!”言语布置,粗如往时所谓举子业,则曰:“吾能文!”阖门称雄,矜己自大,坎井之蛙,盖不知瓮外之天、井外之海为何如,挟其所已能,自谓足以终吾身没吾世而无憾。夫如是又焉用游!太虚肯如是哉?书必钟、王,诗必陶、韦,文不柳、韩、班、马不止也。此太虚今日之所以游也。
澄所速事之祖母,太虚之从祖姑也。故谓余为兄,余谓之为弟云。
——选自《四部丛刊》本《国朝文类》巷三十四(有删节)
[注释]①衷:善。彝:常,即规律、本性。“降衷秉彝之善”指上天赐予的好善的本性。
8.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智也,适周而问礼 适:到……去       B岂有意于称吾职哉 称:符合
C盈厌吾欲,囊橐既充  厌:通“餍”,满足   D阖门称雄,矜己自大 矜:庄重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B
C              D
1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劝游赠序。作者借何太虚出游一事阐释了游与学的关系,强调了         开拓见闻扩大生活领域对于人的认识的积极作用。
B.作者虽然肯定了“治身心而外天下国家”的老氏之学,但明确指出读书人要         行万里路,“博其闻见于外”,才能开拓视野,广其学识。
C作者猛烈批评了在游历上的两种错误倾向:一是游于权门,求取官职;二是         得官后以在官场之名出游,以搜刮钱财为目的。
D本文观点鲜明,运用对比论证手法,论理详尽,意义深远,具有很强的说服        力,至今不乏劝勉忠诫作用,值得借鉴学习。
11.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取友者,一乡未足,而之一国;一国未足,而之天下;犹以天下为未足,而尚友古之人焉。(5分)
译文:                                                             
                                                                   
(2)挟其所已能,自谓足以终吾身没吾世而无憾。(5分)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4分)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1、荷蓧丈人对待子路为何语含讥讽?(2分)
 
2、荷蓧丈人为什么后来又热情款待了子路呢?请简要分析?(2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
王镇恶,北海剧人也。以五月五日生,家人以俗忌,欲令出继疏宗。祖父见奇之,曰:“此非常儿,昔孟尝君恶月生而相齐,是儿亦将兴吾门矣!”故名之为镇恶。颇读诸子兵书,论军国大事,骑乘非所长,关弓亦甚弱,而意略纵横,果决能断。
或荐镇恶于高祖,既至与语,甚异焉。高祖谋讨刘毅,转镇恶参军事,加振武将军。遣镇恶率百舸前发,昼夜兼行,至豫章口。镇恶舍船步上。舸留一二人,对舸岸上竖六七旗,下辄安一鼓。语所留人:“计我将至城,便长严,令后有大军状。”又分队在后,令烧江津船舰。镇恶径前袭城。未至城五六里,逢毅要将朱显之,欲出江津,便跃马驰去告毅:“外有大军,似从下上,垂已至城矣。”行令闭诸城门。镇恶亦驰进,军人缘城得入,因得开大城东门。镇恶入城,便因风放火,烧大城南门及东门。镇恶军人与毅东来将士,或有是父兄子弟中表亲亲者,镇恶令且斗且共语,人情离懈。三更中,毅自缢死。镇恶身被五箭,射镇恶手所执槊,于手中破折。
高祖将北伐,转镇恶为咨议参军,领前锋。将发,镇恶曰:“不克咸阳,誓不复济江而还也!”镇恶入贼境,战无不捷。姚绍率大众拒嶮,深沟高垒以自固。镇恶悬军远入,转输不充,与贼相持久,将士乏食,乃亲到弘农督上民租,百姓竞送义粟,军食复振。大军次潼关,谋进取之计,镇恶请率水军自河入渭。镇恶既至,令将士食毕,便弃船登岸。渭水流急,倏忽间,诸舰悉逐流去。镇恶抚慰士卒曰:“卿诸人并家在江南,此是长安城北门外,去家万里,而舫乘衣粮,并已逐流去,岂复有求生之计邪!唯宜死战,可以立大功,不然,则无遗类矣。”乃身先士卒,众亦知无复退路,莫不腾踊争先。(姚)泓众一时奔溃,即陷长安城。泓率妻子归降。镇恶宣扬国恩,抚尉初附,号令严肃,百姓安堵。高祖劳之曰:“成吾霸业者,真卿也。”镇恶再拜谢曰:“此明公之威,诸将之力,镇恶何功之有焉!”
镇恶率军出北地,为沈田子所杀,事在《序传》。时年四十六。
(选自《宋书·列传第五》,有删改)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不然,则无遗类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家人以俗忌,欲令出继疏宗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C.或荐镇恶于高祖              不能容于远
D.镇恶令且斗且共语            彼且恶乎待哉
9.以下各组句子中,能分别表明王镇恶“长于谋略”和“作战勇敢”的一组是
A.①行令闭诸城门                  ②唯宜死战,可以立大功
B.①颇读诸子兵书,论军国大事      ②参军事,加振武将军
C.①令且斗且共语,人情离懈        ②射镇恶手所执槊,于手中破折
D.①亦驰进,军人缘城得入          ②亲到弘农督上民租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伐时由于孤军深入,军中一度缺粮,王镇恶亲自征集军粮,百姓争先恐后地送来了粮食;攻下长安后,王镇恶宣扬国家恩泽,安抚归降的人,号令严明,百姓安居乐业。
B.王镇恶在五月五日这天出生,犯了忌讳,家人想把他过继给远房族人,祖父把他留了下来;他熟读兵书,喜欢议论军国大事,武艺出众,做事果断,是难得的将才。
C.在西征刘毅的战役中,王镇恶率百艘战船溯江而上袭击敌城,他顺势采用疑兵之计麻痹敌人,采用攻心之术瓦解敌军,在战斗中他身中五箭,勇猛顽强,最后使刘毅败亡。
D.在北伐姚泓的战役中,王镇恶担任先锋,发誓不达目的决不渡江而还;他采用破釜沉舟之计激励将士,而且身先士卒,最后攻陷了长安城,姚泓率妻子儿女投降。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此非常儿,昔孟尝君恶月生而相齐,是儿亦将兴吾门矣!(5分)
译文:                                                   
(2)镇恶再拜谢曰:“此明公之威,诸将之力,镇恶何功之有焉!”(5分)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