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杨王孙传班固杨王孙者,孝武时人也。学黄、老之术,家业千金,厚自奉,养生亡所不致。及病且终,先令其子,曰:“吾欲裸葬,以反吾真,必亡易...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杨王孙传
班固
杨王孙者,孝武时人也。学黄、老之术,家业千金,厚自奉,养生亡所不致。及病且终,先令其子,曰:“吾欲裸葬,以反吾真,必亡易吾意。死则为布囊盛尸,入地七尺,既下,从足引脱其囊,以身亲土。”其子欲默而不从重废父命欲从之心又不忍乃往见王孙友人祁侯。
祁侯与王孙书曰:“王孙苦疾,仆迫从上祠雍①,未得诣前。愿存精神,省思虑,进医药,厚自持,窃闻王孙先令裸葬,令死者亡知则已,若其有知,是戮②尸地下,将裸见先人,窃为王孙不取也。且《孝经》曰:‘为之棺椁衣衾。’是亦圣人之遗制,何必区区独守所闻,愿王孙察焉。”
王孙报曰:“盖闻古之圣王,缘人情不忍其亲,故为制礼,今则越之,吾是以裸葬,将以矫世也。夫厚葬诚亡益于死者,而俗人竞以相高,靡财单币,腐之地下。或乃今日入而明日发,此真与暴骸于中野何异!且夫死者,终生之化,而物之归者也。归者得至,化者得变,是物各反其真也。反真冥冥,亡形亡声,乃合道情。夫饰外以华众,厚葬以隔真,使归者不得至,化者不得变,是使物各失其所也。且吾闻之,精神者天之有也,形骸者地之有也。精神离形,各归其真,故谓之鬼,鬼之为言归也。其尸块然独处,岂有知哉?裹以币帛,隔以棺椁,支体络束,口含玉石,欲化不得,郁为枯腊。千载之后,棺椁朽腐,乃得归土,就其真宅。由是言之,焉用久客!昔帝尧之葬也,窾木为椟,葛藟为缄,其穿下不乱泉,上不泄殠。故圣王生易尚③,死易葬也。不加功于亡用,不损财于亡谓。今费财厚葬,留归隔至,死者不知,生者不得,是谓重惑。於戏④!吾不为也。”
祁侯曰:“善。”遂裸葬。              (选自《汉书·杨王孙传》,有改动)
[注]①祠:祭祀  ②戮:侮辱 ③尚:奉养,指圣王的生活条件 ④於戏:同“呜呼”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孙苦疾疾:疾病
B.靡财单币单:同“殚”,用尽
C.缘人情不忍其亲亲:亲近
D.令死者亡知则已亡:通“无”,不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①若其有知,是戮尸地下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B.①或乃今日入而明日发②吾尝终日而思矣
C.①夫饰外以华众②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D.①及病且终②且夫死者,终生之化,而物之归者也。
小题3:以下六句编为四组,全部属于杨王孙主张裸葬的理由的一组是(   )。(3分)
(1)厚自奉,养生亡所不致
(2)饰外以华众,厚葬以隔真
(3)死则为布囊盛尸,八地七尺
(4)吾是以裸葬,将以矫世也
(5)不加功于亡用,不损财于亡谓
(6)愿存精神,省思虑,进医药,厚自持
A.(1)(3)(5)B.(2)(3)(6)
C.(2)(4)(5)D.(3)(4)(6)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杨王孙看到当时厚葬风气太盛,把有用的财物大量用作随葬品,非常反感,想以自身裸葬的办法来矫正世俗的弊病。
B.杨王孙家财万贯,对自己保养得非常周到,想要什么就一定要得到,但他临死时却希望返朴归真,这在当时是非常难得的。
C.王孙在给好友祁侯的信中说,过去帝王安葬时,用很贵重的棺木,所以尸体腐烂了才不影响泉水,也不散发出臭气。
D.杨王孙裸葬是为了亲近大自然,回到应回到的地方。祁侯认为王孙的行为是对死者的羞辱,同时也违背了圣人的遗制。
小题5:翻译和断句。(9分)
(1)用“│”给文言文段中画线部分断句。(3分)
其子欲默而不从重废父命欲从之心又不忍乃往见王孙友人祁侯。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是亦圣人之遗制,何必区区独守所闻,愿王孙察焉。
②今费财厚葬,留归隔至,死者不知,生者不得,是谓重惑。
答案

小题:C
小题:C
小题:C
小题:C
小题:
(1)其子欲默而不从│重废父命│欲从之│心又不忍│乃往见王孙友人祁侯。(2分)
(2)①这也是古代圣人流传下来的制度,何必拘泥于个人的见识,希望王孙好好考虑。②现在浪费财物厚葬,挽留死者,阻止他顺到该去的地方,隔离死者,不让他回到该到的地方,厚葬的行动,死者无所知,生者无所获,这是特别的糊涂。
解析

小题:C(“不忍其亲”的“亲”指父母双亲)(3分)
小题:C(A其:指死者;其:表测度;B而:但,表转折;而:表修饰;C以:用来,表目的;D且:将要,副词; 且:况且,连词。)(3分)
小题:C(①是养生  ③是死后的要求 ⑥是祁侯的话)(3分)
小题:C 略
小题:(1)略
(2)(遗制:流传下来的制度 独守:拘泥 察:好好考虑)(3分)(隔至:阻止回到该去的地方 重惑:特别的糊涂)(3分)
参考译文
杨王孙是武帝时期的人。学习黄(帝)、老(子)“无为而治”的理论主张。家中产业上千,生活上供养自己非常丰厚,保养身体无所不至。等到生病临终时,先给儿子留下遗言,说:“我打算臝体埋葬,来返回我的本质,一定不要改变我的意思!死了就做一个布袋盛我的身体,葬到离地面七尺深的地方,尸体下葬后,从脚下扯下那布袋,使身体贴近土地。”他的儿子想默不依从,但父命难违;想按照父亲的意思办,又于心不忍,就去见杨王孙的友人祁侯。
祁侯给王孙写信说:“王孙您被疾病所苦,我近来跟随皇上去雍地祭祀,未能前去看望您。希望你保持精力,少点忧虑,按时吃药,好好地对待自己,我听说您让儿子将您裸葬,如果死者不知罢了;如果死者有知,陈尸地下,光着身子怎样去见先人?我不赞成您的想法。并且《孝经》中也说:‘人死后要有棺椁衣衾。’这也是古代圣人流传下来的制度,您何必要坚持一己之见呢?希望王孙详审。”
杨王孙读完了来信,回了一封信,说:“听说古代的圣王,因为人情不忍心白白看着他们的亲人故去,所以制定了安葬的礼仪制度。现在却超过了古代圣人制定的葬礼,所以我准备臝体埋葬,以此矫正世俗的厚葬风气。厚葬实在无益于死者,可是世俗之人却争着相互比高,费尽钱财,使财币都烂在地下。有的竟然今天埋下去而明天就被挖掘出来,这和在田野中暴露尸骨有什么两样?况且所谓死,就是生命终了时的变化,事物的归宿。回归的能够得其所,变化的能够顺其变,这样的事物就能各自返回其本真。返回本真就是进入一种玄远的境界,无形无声,才合乎道的真理。如果装饰外表来向众人夸耀,用厚葬来阻隔死者返回本真,使回归的不能得其所归,变化的不能顺其变。这是使事物失去他们各自的归宿呀。况且我听说:人的精神是天赋予的,形骸是地赋予的。精神离开形骸,各归本真,所以叫做鬼,‘鬼’的意思说的就是‘归’。死者的尸体安然自得独自呆在那里,难道会有知觉吗 ?用缯帛包裹尸体,装进棺椁与土地隔绝,肢体捆束,口含玉石,尸体不能腐化,渐渐郁结成肉干,千年以后,棺椁腐朽,才得以返还大地,让尸体化为乌有,回归到本真所在。由此而言,哪里用长久做客而不返回真宅呢!从前帝尧安葬时,抠木为棺,用藤蔓当绳索捆绑棺材。他的墓穴往下没有挖到泉水,往上也不散发臭气。所以说圣王容易奉养,死了容易安葬。不在无用的地方下工夫,不在没道理的地方花钱财。如果浪费钱财实施厚葬,阻留死者归真返本,不能归返无声无形的境地,死去的人什么也不知道,活着的人什么也得不到,这叫做双重的糊涂。呜呼!我决不这样做。”
祁侯看了信后说:“说得好!”于是,杨王孙死后,他的儿子便将他裸葬了。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杨王孙传班固杨王孙者,孝武时人也。学黄、老之术,家业千金,厚自奉,养生亡所不致。及病且终,先令其子,曰:“吾欲裸葬,以反吾真,必亡易】;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12分,每小题3分)
汲黯字长孺,濮阳人也。其先有宠于古之卫君。至黯七世,世为卿大夫。黯以父任,孝景时为太子洗马,以庄见惮。孝景帝崩,太子即位,黯为谒者。东越相攻,上使黯往视之。不至,至吴而还,报曰:“越人相攻,固其俗然,不足以辱天子之使。”河内失火,延烧千余家,上使黯往视之。还报曰:“家人失火,屋比延烧,不足忧也。臣过河南,河南贫人伤水旱万余家,或父子相食,臣谨以便宜,持节发河南仓粟以振贫民。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上贤而释之,迁为荥阳令。黯耻为令,病归田里。上闻,乃召拜为中大夫。以数切谏,不得久留内,迁为东海太守。黯学黄老之言,治官理民,好清静,择丞史而任之。其治,责大指而已,不苛小。黯多病、卧闺阁内不出。岁余,东海大治。称之。上闻,召以为主爵都尉,列于九卿。治务在无为而已,弘大体,不拘文法。
黯为人性倨,少礼,面折,不能容人之过。合己者善待之,不合己者不能忍见,士亦以此不附焉。然好学,游侠,任气节,内行脩絜,好直谏,数犯主之颜色,常慕傅柏、袁盎之为人也。善灌夫、郑当时及宗正刘弃。亦以数直谏,不得及居位。
当是时,太后弟武安侯蚡为丞相,中二千石为拜谒,蚡不为记。然黯见蚡未尝拜,常揖之。天下方招文学儒者,上曰吾欲云云,黯对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上默然,怒,变色而罢朝。公卿皆为黯惧。上退,谓左右曰:“甚矣,汲黯之戆也!”群臣或数黯,黯曰:“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且已在其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
大将军青既益尊,姊为皇后,然黯与亢礼。人或说黯曰:“自天子欲群臣下大将军,大将军尊重益贵,君不可以不拜。”黯曰:“夫以大将军有揖客,反不重邪?”大将军闻,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过于平生。
淮南王谋反,惮黯,曰:“好直谏,守节死义,难惑以非。至如说丞相弘,如发蒙振落耳。”  (选自《史记·汲郑列传》)

2,4,6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屋比延烧 比:紧挨着
B.臣谨以便宜便宜:趁便见机行事
C.群臣或数黯 数:列举过失,指责
D.遇黯过于平生 过:拜访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或父子相食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B.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且已在其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凡四方之士无不过而拜且泣者
D.夫以大将军有揖客,反不重邪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小题3:以下六个句子,全都直接表现汲黯倨傲忠直的一组是   (   )
①合己者善待之,不合己者不能忍见
②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位
③然黯见蚡未尝拜,常揖之
④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
⑤然黯与亢礼
⑥好直谏,安节死义,难惑以非
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⑤C.②③④⑥D.③④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汲黯两次奉旨出使,都中途变卦,或半路而返,或自作主张发放官粮赈济灾民。皇帝虽认可了他的作法,但还是让他出朝廷为官。
B.汲黯批评别人的过失,从来不留情面,即使对至尊的君主也敢当面谏诤指责,无所顾忌。多次犯颜武帝,群臣都为之震恐、责怨。
C.汲黯为人倨傲严正,从不屈从权贵,对田蚡、卫青等朝中重臣也不多加礼敬,引起他们的不满。
D.汲黯信仰黄老学说,崇尚无为清静之治,反对扰乱民生的“多欲”政治,治理郡务不拘小节,取得了良好的政绩。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黯为人性倨,少礼,面折,不能容人之过。合己者善待之,不合己者不能忍见,士亦以此不附焉。(6分)
译文:
(2)自天子欲群臣下大将军,大将军尊重益贵,君不可以不拜。(4分)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蚊 对
(明)方孝孺
天台生困暑,夜卧絺帷中,童子持翣①飏于前,适甚就睡。久之,童子亦睡,投翣倚床,其音如雷。生惊寤,以为风雨且至也。抱膝而坐,俄而耳旁有飞鸣声,如歌如诉,如怨如慕,拂肱刺肉,扑股囋面。毛发尽竖,肌肉欲颤;两手交拍,掌湿如汗。引而嗅之,赤血腥然也。大愕,不知所为。蹴童子,呼曰:“吾为物所苦,亟索烛照。”烛至,絺帷尽张。蚊数千,皆集帷旁,见烛乱散,如蚊如蝇,利嘴饫腹,充赤圆红。生骂童子曰:“此非吾血者耶?尔不谨,蹇帷而放之人。且彼异类也,防之苟至,乌能为人害?”童子拔蒿束之,置火于端,其烟勃郁,左麾右旋,绕床数匝,逐蚊出门,复于生曰:“可以寝矣,蚊已去矣。”生乃拂席将寝,呼天而叹曰:“天胡产此微物而毒人乎?”
童子闻之,哑而笑曰:“子何待己之太厚,而尤天之太固也!夫覆载之间,絪緼二气,赋形受质,人物是分。大之为犀象,怪之为蛟龙,暴之为虎豹,驯之为麋鹿与庸狨,羽毛而为禽为兽,裸身而为人为虫,莫不皆有所养。虽巨细修短之不同,然寓形于其中则一也。自我而观之,则人贵而物贱,自天地而观之,果孰贵而孰贱耶?今人乃自贵其贵,号为长雄。水陆之物,有生之类,莫不高罗而卑网,山贡而海供,蛙黾莫逃其命,鸿雁莫若其踪,其食乎物者,可谓泰矣,而物独不可食于人耶?兹夕,蚊一举喙,即号天而诉之;使物为人所食者,亦皆呼号告于天,则天之罚人,又当可如耶?且物之食于人,人之食于物,异类也,犹可言也。而蚊且犹畏谨恐惧,白昼不敢露其形,瞰人之不见,乘人之困怠,而后有求焉。今有同类者,啜栗而饮汤,同也;畜妻而育子,同也:衣冠仪貌,无不同者。白昼俨然,乘其同类之间而陵之,吮其膏而盬其脑,使其饿踣于草野,流离于道路,呼天之声相接也,而且无恤之者。今子一为蚊所,而寝辄不安;闻同类之相而若无闻,岂君子先人后身之道耶?
天台生于是投枕于地,叩心太息,披衣出户,坐以终夕。
 [注]:翣(shà):扇子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赋形受质质:资质
B.今人乃自贵其贵贵:以……为贵
C.畜妻而育子,同也畜:养
D.乘其同类之间而陵之陵:欺凌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生惊寤,以为风雨且至也邻之厚,君之薄也
B.尔不谨,蹇帷而放之人。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
C.其食乎物者,可谓泰矣其孰能讥之乎
D.而物独不可食于人耶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小题3: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台生困暑,夜卧(于)絺帷中B.童子拔蒿束之,置火于(其)端
C.其烟勃郁,(烟)左麾右旋,绕床数匝D.蚊一举喙,(人)即号天而诉之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奏对、对策,原本用于臣子向君主陈述见解,提出建议。本文借用“对”形式,以小喻大,借物讽人,言在此而意在彼,耐人寻味。
B.本文由生活小事入笔,从闻蚊、拍蚊写到照蚊、驱蚊,然后引发议论,逐步推进,最后以天台生“叩心太息”、“坐以终夕”作结,照应开篇。
C.本文描写细致生动,颇富情趣;议论鞭辟入里,启入深思;句式长短交错,整散结合,加之韵脚的巧妙运用,颇富情趣;议论鞭辟入里,启人深思;句式长短交错,整散结合,加之韵脚的巧妙运用,读来淋漓酣畅,令人击节赞叹。
D.本文借童子与天台生的对话,既揭露了同类相残的黑暗的社会现实,又批判了忽视异类生存权利的错误认识,阐发了万物平等、物我为一的主题。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9分,每题3分)
(1)吾为物所苦,亟起索烛照。(3分)
译文:
(2)且彼异类也,防之苟至,乌能为人害?(3分)
译文:
(3)闻同类之相而若无闻,岂君子先人后身之道耶?。(3分)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文言语段,回答问题。
孙业既死,后百余岁有孙膑。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
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法,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陕,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太史公曰: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语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行孙子筹策庞涓明矣然不能蚤救患于被刑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于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悲夫
(节选《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3、为下面文段加上标点符号。
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行孙子筹策庞涓明矣然不能蚤救患于被刑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于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悲夫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膑原在魏国,因受迫害而沦为刑徒,后来,他暗地里见到并说服了齐国使者,得以逃到齐国,受到齐国将军田忌的信任和像对待客人一样的款待。
B、孙膑精通兵法,善于扬长避短,因势利导,指挥作战常常智胜敌手,深得齐将田忌重用。在马陵之战中,他用减灶的计策诱敌深入,大破魏军,名扬天下。
C.在马陵之战中,孙膑依据的原则是兵法上说的,行军百里与敌争利,上将军会失败,行军五十里只有一半人能与敌争利。
D 文章刻画人物的性格面貌,生动逼真。写孙膑的出谋献策,只说做法,不讲原因,到最后,才看到它的作用。这种写法,曲折有趣,引人入胜。
15、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l)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
                                                             
(2)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3)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辛谠者,太原尹云京孙也。学《诗》、《书》,能击剑,重然诺,走人所急。初事李峄,主钱谷。性廉劲,遇事不处文法,皆与之合。罢居扬州,年五十,不肯仕,而慨然常有济时意。
庞勋反,攻杜慆于泗州。谠闻之,挐舟趋泗口,贯贼栅以入。慆素闻其名,握手曰:“吾僚李延枢尝为吾道夫子为人,何意临教?吾无忧矣!”谠亦谓慆可共事,乃请还与妻子决,同慆生死。时贼张甚,众皆南走,独谠北行。谠未至,慆忧之,延枢知必来,曰:“谠至,可表为判官。”慆许诺。俄而至,慆喜曰:“围急,飞鸟不敢过,君乃冒白刃入危城,古人所不能。”乃劝解白衣被甲。
贼将李圆焚淮口,谠曰:“事棘矣,独出可以求援。”乃与杨文播、李行实戊夜逾淮,坎岸登,驰三十里至洪泽,见戍将郭厚本告急。厚本许出兵,大将袁公异等曰:“贼众我寡,不可往。”谠拔剑瞋目呼曰:“泗州陷在旦夕,公等被诏来,乃逗留不进,欲何为?大丈夫孤国恩,虽生可羞。且失泗,则淮南为寇场,君尚能独存?吾今断左臂***君去。”推剑直前,厚本持之,公异等仅免。谠望泗恸哭,帐下皆流涕。厚本决许付兵五百,谠曰:“足矣!”遍问士曰:“能行乎?”皆曰:“诺。”谠仆面于地,泣以谢。众既叩淮,有人语曰:“贼破城矣!”谠将斩之,众为请。谠曰:“公等登舟,吾赦其死。”士遽登。已济,慆亦出兵,表里击,贼大败。谠入,人心遂固。浙西杜审权遣将翟行约赴援,壁莲塘,慆欲遣人廷劳,诸吏惮不敢出,谠独往犒而还。
围三月,救兵外败,城益危。谠复请乞兵淮南,与壮士徐珍十人持斧夜斩贼栅出,见节度使令狐綯,复诣浙西见审权。时皆传泗州已陷,疑谠为贼计,囚之。谠引李峄自明。峄时为大同防御使,称其忠可信。审权乃许救,合淮南兵五千,盐粟具。方淮路梗,不得进。谠引兵决战,斩贼六百级,乃克入,城上欢叫,慆与下迎泣,表其功于朝,授监察御史。围凡十月乃解,卒完一州。
初,谠求救也,过家十余,未尝见妻子,得粮累二十万。谠子及兄子客广陵,托慆曰:“使先人不乏祀,公之惠也。”后以功第一,拜亳州刺史,徙曹、泗二州。乾符末,终岭南节度使。
  (《新唐书·卷一百一十八》)
[注]①石抹宜孙:元朝将领。
小题1:下列对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走人所急走:奔走相助
B.士遽登遽:急忙
C.壁莲塘壁:筑墙
D.围凡十月乃解凡:总共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直接表明辛谠“性廉劲”和“有济时意”的一组是( )(3分)
A.能击剑,重然诺谠闻之,挐舟趋泗口
B.遇事不处文法谠至,可表为判官。
C.谠望泗恸哭,帐下皆流涕事棘矣,独出可以求援
D.诸吏惮不敢出,谠独往犒而还过家十余,未尝见妻子,得粮累二十万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不久辛谠来到,杜慆高兴地说:“叛贼围攻得很紧,连鸟都不敢飞过,您却冒着锋利的刀刃进入危急的城池,这连古人都做不到。”于是劝说辛谠脱下布衣披上甲衣。既表现了辛谠“重然诺”,也表现他“廉劲”的性格和“济时”的慷慨豪意。
B.辛谠在洪泽求救时,对郭厚本部将短视的意见非常愤慨。辛谠怒声喝斥说:“大丈夫辜负了国家的厚恩,虽然活着也是可耻的。况且失去泗州,淮南就会成为贼寇占领的地方,你还能独自存在吗?我今天要砍断你的左臂***掉你后离去。”
C.辛谠在浙西求救时到处都传说泗州已经失陷,杜审权怀疑辛谠是为贼而实施的计谋,就囚禁了他。辛谠请李峄为自己辩白。李峄当时任大同防御使,说他忠诚可信。杜审权这才答应救援,并会合五千淮南兵,备办盐和粮食。
D.后来因为功劳第一,被授予亳州刺史的官职,又调任曹、泗二州的刺史。乾符末年,官位终于岭南节度使。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述庵文钞》①序
姚 鼐
  余尝论学问之事,有三端焉,曰:义理也,考证也,文章也②。是三者,苟善用之,则皆足以相济;苟不善用之,则或至于相害。今夫博学强识而善言德行者,固文之贵也;寡闻而浅识者,固文之陋也。然而世有言义理之过者,其辞芜杂俚近,如语录而不文;为考证之过者,至繁碎缴绕,而语不可了当。以为文之至美而反以为病者,何哉?其故由于自喜之太过,而智昧于所当择也。夫天之生才,虽美不能无偏,故以能兼长者为贵,而兼之中又有害焉。岂非能尽其天之所与之量,而不以才自蔽者之难得与?
  青浦王兰泉先生,其才天与之,三者皆具之才也。先生为文,有唐宋大家之高韵逸气,而议论考核,甚辨而不烦,极博而不芜,精到而意不至于竭尽。此善用其天与以能兼之才,而不以自喜之过而害其美者矣。先生历官多从戎旅,驰驱梁、益,周览万里,助成国家定绝域之奇功。因取异见骇闻之事与境,以发其瑰伟之辞为古文,人所未有。世以此谓天之助成先生之文章者,若独异于人;吾谓此不足为先生异,而先生能自尽其才,以善承天与者之为异也。
鼐少于京师识先生,时先生亦年才三十,而鼐心独贵其才。及先生仕至正卿,老归海上,自定其文曰《述庵文钞》四十卷,见寄于金陵。发而读之,自谓粗能知先生用意之深。恐天下学者读先生集,第叹服其美而或不明其所以美,是不可自隐其愚陋之识而不为天下明告之也。若夫先生之诗集及他著述,其体虽不必尽同于古文,而一以余此言求之,亦皆可得其美之大者云。
(选自《惜抱轩诗文集》卷四)
[注]①《述庵文钞》,清王昶所著。王昶,字德甫,号述庵,学者称兰泉先生,江苏青浦(今属上海)人。 ②义理:儒家所讲的道理,后世专指程朱理学所倡之理。考证:指对古籍的文字音义及古代的名物典章制度进行考证辨析,是清代汉学家研究古籍的主要办法。文章:这里主要指文辞的表达方法。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世有言义理之过者   过分
B.鼐心独贵其才    珍贵
C.见寄于金陵   拜见
D.其体虽不必尽同于古文   体裁
小题2:下列各句,不属于作者对写作的看法的一句是                     (3分)
A.是三者,苟善用之,则皆足以相济
B.故以能兼长者为贵,而兼之中又有害焉
C.此善用其天与以能兼之才
D.因取异见骇闻之事与境,以发其瑰伟之辞为古文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指出,“义理、考证、文章”三者都是构成“学问”的一部分,应该“相济”、“兼长”,不偏废,不相害。
B.作者认为,如果过于追求“义理”、“考证”,就会导致文章言辞杂乱,内容琐碎繁绕,难以成为上乘之作。
C.作者以王兰泉先生的写作为例子,说明要写出描写精细而意味不尽的文章,就必须有异于常人的生活经历。
D.作者希望读书人不仅要懂得欣赏《述庵文钞》优美的文辞,更要从中领悟到王兰泉文章的魅力是在于“兼长”。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