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沈贞甫墓志铭(明)归有光自予初识贞甫时,贞甫年甚少,读书马鞍山浮屠之偏。及予娶王氏,与贞甫之妻为兄弟,时时过内家相从也。予尝入邓尉...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沈贞甫墓志铭
(明)归有光
自予初识贞甫时,贞甫年甚少,读书马鞍山浮屠之偏。及予娶王氏,与贞甫之妻为兄弟,时时过内家相从也。予尝入邓尉山中,贞甫来共居,日游虎山、西崦,上下诸山,观太湖七十二山之胜,嘉靖二十年,予卜居安亭。安亭在吴淞江上,界昆山、嘉定之壤,沈氏世居于此;贞甫是以益亲善,以文字往来无虚日。以予之穷于世,贞甫独相信,虽一字之疑,必过予考订,而卒以予之言为然
盖予屏居江海之滨,二十年间,死丧忧患,颠倒狼狈,世人之所嗤笑,贞甫了不以人之说而有动于心,以与之上下。至于一时富贵翕吓,众所观骇,而贞甫不予易也。嗟夫!士当不遇时,得人一言之善,不能忘于心,予何以得此于贞甫耶?此贞甫之没,不能不为之恸也。
贞甫之为人伉厉,喜自修饰。介介自持,非其人未尝假以词色。遇事及激昂,僵仆无所避。尤好观古书,必之名山及浮屠、老子之宫。所至扫地焚香,图书充几。闻人有书,多方求之,手自抄写,至数百卷。今世有科举速化之学,皆以通经学古为迂,贞甫独于书知好之如此,盖方进于古而未已也。不幸而病;病已数年,而为书益勤。予甚畏其志,而忧其力之不继;而竟以病死,悲夫!
初予在安亭,无事,每过其精庐,啜茗论文,或至竟日。及贞甫没而予复往,又经兵燹之后,独徘徊无所之,益使人有荒江寂寞之叹矣。
贞甫讳果,字贞甫。娶王氏,无子,养女一人。有弟曰善继、善述。其卒以嘉靖三十四年七月日,年四十有二。即以是年月日葬于某原之先茔。可悲也已!
铭曰:天乎命乎不可知,其志之勤而止于斯!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及予娶王氏,与贞甫之妻为兄弟
B.贞甫是以益亲善,以文字往来无虚日
C.为人伉厉,喜自修饰
D.所至扫地焚香,图书充几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予何以得此于贞甫耶  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B.必之名山及浮屠、老子之宫 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
C.予甚畏其志,而忧其力之不继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D.其卒以嘉靖三十四年七月日 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沈贞甫“志之勤”的一组是( )
①虽一字之疑,必过予考订。
②了不以人之说而有动于心,以与之上下。
③介介自持,非其人未尝假以词色。
④闻人有书,多方求之,手自抄写,至数百卷。
⑤不幸而病;病已数年,而为书益勤。
A.①④⑤B.①③⑤C.②③④D.②③⑤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一字之疑,必过予考订,而卒以予之言为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尤好观古书,必之名山及浮屠、老子之宫。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每过其精庐,啜茗论文,或至竟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在表达对沈贞甫英年早逝的痛悼之情时,着重记叙了哪三件小事?
答案

1.D
2.C
3.A
4.翻译句子:
(1)即使是一个字的疑惑,也一定要来我这里考核订正,并且最终认为我的话是对的。
(2)(他)特别喜欢阅读古书,一定会到名山胜地和佛寺、道观(寻书阅读)。
(3)(我)常常他雅洁的书房,和他一边品茶一边谈论文学,有时谈到一整天。
5.文章在着重回忆沈贞甫的三件小事是:
①自己困厄不堪却深受沈贞甫的敬重;
②严谨治学,劳累而死;
③昔日同游同乐,啜茗论文,今日独处寂寞忧伤。
解析

1.D(A项“兄弟”,古代男女通用,此处指姊妹,因作者与贞甫是连襟关系。B项“文字”, 指书信或诗文。C项“修饰”, 语境指仪表修饰和品德修养)
2.C(C项“其”都是作领属性定语, 可译作“他的”。A项分别是“从”“向、 对”。B项分别是动词“到”和助词“的”。D项分别是“在”“因为”)
3.A(排除②③即可)
4.翻译句子:
(1)即使是一个字的疑惑,也一定要来我这里考核订正,并且最终认为我的话是对的。
(2)(他)特别喜欢阅读古书,一定会到名山胜地和佛寺、道观(寻书阅读)。
(3)(我)常常他雅洁的书房,和他一边品茶一边谈论文学,有时谈到一整天。
5.文章在着重回忆沈贞甫的三件小事是:①自己困厄不堪却深受沈贞甫的敬重;②严谨治学,劳累而死;③昔日同游同乐,啜茗论文,今日独处寂寞忧伤。
附译文:
我初次认识沈贞甫时,他还很年轻,在马鞍山一座寺庙旁读书。等我娶了王氏,(王氏)和贞甫的妻子是姊妹,经常在岳丈家见面。我曾经到邓尉山中小住,贞甫也来同住,天天到虎山、西崦周围的山上游玩,观赏太湖七十二峰的美景。嘉靖二十年,我定居安亭。安亭在吴淞江边,界于昆山、嘉定之间,沈家世代在此居住。贞甫因此更加亲近善待我,每天都和我有书信往来。尽管我仕途坎坷,但唯独沈贞甫相信我,即使是一个字的疑惑,也一定来拜访我,加以考订,并且最终认为我的话正确。
我隐居在江海边,达二十年之久,其间经历了许多丧老病死、坎坷磨难,被世人所嗤笑,而贞甫毫不因别人的说法改变自己,与我共进退。即使我偶尔得到重用,令众人惊诧莫名,可是贞甫也不会瞧不起我。唉!士人在潦倒(或不得意)时,听到别人一句好话,也不能忘怀,我凭什么从贞甫那里得到这样的(恩遇)呢?这正是贞甫去世,我不能不为他极度悲伤的(原因)啊。
贞甫为人处事不卑不亢、上进好学,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不是同道中人就不曾对他和颜悦色。遇到事情慷慨激昂,即使受到挫折也不回避。特别喜欢到名山大川、寺庙道观中读古书,每到一处就潜心读书。听说别人有好书,就想尽办法借来,亲自抄写,多达几百卷。现在有为科举速成的为学之道,都认为研习经书、学习古籍是迂腐的,沈贞甫却单单这样喜欢并精研经典古籍,在古籍研究方面大有长进,从未停止。后来不幸得病,一病数年,可是著述更加勤奋。我十分敬仰他的志向,同时也担心他的气力难以承担如此繁重的劳作,他最终因此病逝,真悲伤啊!
当初我在安亭时,闲来无事,经常去拜访他,边喝茶边讨论文章,有时达一整天。等到贞甫病逝了我再到那里去,又刚刚经过战乱,独自徘徊无处可去,更使人产生荒凉寂寞的感慨。
他在嘉靖三十四年七月某日病逝,时年四十二岁。真令人悲伤啊!
铭文: 天意命运不可预料,勤谨忠恳英年早逝!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沈贞甫墓志铭(明)归有光自予初识贞甫时,贞甫年甚少,读书马鞍山浮屠之偏。及予娶王氏,与贞甫之妻为兄弟,时时过内家相从也。予尝入邓尉】;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浣花溪记
(明)钟惺
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城下者,皆浣花溪委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者;尽溪,平望如荠。水木清华, 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夫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
人家住溪左,则溪蔽不时见;稍断则复见溪。如是者数处,缚柴编竹,颇有次第。桥尽, 一亭树道左,署曰“缘江路”。过此则武侯祠。祠前跨溪为板桥一,覆以水槛,乃睹“浣花溪”题榜。过桥,一小洲横斜插水间如梭,溪周之,非桥不通。置亭其上,题曰“百花潭水”。由此亭还,度桥。过梵安寺,始为杜工部祠。像颇清古,不必求肖,想当尔尔。石刻像一, 附以本传,何仁仲别驾署华阳时所为也。碑皆不堪读。
钟子曰:杜老二居,浣花清远,东屯险奥,各不相袭。严公不死,浣溪可老,患难之于朋友大矣哉!然天遣此翁增夔门一段奇耳。穷愁奔走,犹能择胜,胸中暇整,可以应世,如孔子微服主司城贞子时也。
时万历辛亥十月十七日。出城欲雨,顷之霁。使客游者,多由监司郡邑招饮,冠盖稠浊,磬折喧溢。迫暮趣归。是日清晨,偶然独往。楚人钟惺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溪蔽不时见蔽:(被)遮住 B.溪周之,非桥不通 周:周围
C.碑皆不堪读 堪:能够  D.胸中暇整,可以应世暇:安闲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 ②举以予人,如弃草介
B.①过此则武侯祠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①乃睹“浣花溪”题榜  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D.①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项是( )
A.缚柴编竹,颇有次第B.一亭树道左,署曰“缘江路”
C.患难之于朋友大矣哉D.胸中暇整,可以应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 竹柏苍然,隔岸阴森者;尽溪,平望如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穷愁奔走,犹能择胜,胸中暇整,可以应世。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出城欲雨,顷之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第四段中“穷愁奔走,犹能择胜,胸中暇整,可以应世”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鸿门宴》选段,完成文后各题。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 “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间至军中间:从小路 B.张良入谢谢:谢罪
C.再拜奉大将军足下再:两次 D.闻大王有意督过之督: 监督
小题2:下列文言句式中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吾属今为之虏矣B.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C.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D.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小题3:对文段中的四个人物及其言行,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良和范增分别是刘邦和项羽的谋士。
B.张良的后一段话,明是道歉,暗含指责。项羽没听出他的意思。
C.项羽接受了刘邦的礼物,说明他非常注意外交礼节。
D.范增看出了刘邦是项羽最危险的敌人,所以他把刘邦的礼物打破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上问给事中匡衡以地震日食之变,衡上疏曰:“陛下躬圣德,开太平之路,闵愚吏民触法抵禁,比年大赦,使百姓得改行自新,天下幸甚!臣窃见大赦之后,奸邪不为衰止,今日大赦,明日犯法,相随入狱,此殆导之未得其务也。今天下俗,贪财贱义,好声色,上侈靡,亲戚之恩薄,婚姻之党隆,苟合徼幸,以身设利;不改其原,虽岁赦之,刑犹难使错而不用也,臣愚以为宜旷然大变其俗。夫朝廷者,天下之桢幹也。朝有变色之言,则下有争斗之患;上有自专之士,则下有不让之人;上有克胜之佐,则下有伤害之心;上有好利之臣,则下有盗窃之民;此其本也。治天下者,审所上而已。教化之流,非家至而人说之也;贤者在位,能者布职,朝廷崇礼,百僚敬让,道德之行,由内及外,自近者始,然后民知所法,迁善日进而不自知也。《诗》曰:“商邑翼翼,四方之极。”今长安,天子之都,亲承圣化,然其习俗无以异于远方,郡国来者无所法则,或见侈靡而仿效之;此教化之原本,风俗之枢机,宜先正者也。臣闻天人之际,精祲有以相荡,善恶有以相推,事作乎下者象动乎上,阴变则静者动,阳蔽则明者晻,水旱之灾随类而至。陛下祗畏天戒,哀闵元元,宜省靡丽,考制度,近忠正,远巧佞,以崇至仁,匡失俗,道德弘于京师,淑问扬乎疆外,然后大化可成,礼让可兴也。”上说其言,迁衡为光禄大夫。
荀悦论曰:夫赦者,权时之宜,非常典也。汉兴,承秦兵革之后,大愚之世,比屋可刑,故设三章之法,大赦之令,荡涤秽流,与民更始,时势然也。后世承业,袭而不革,失时宜矣。若惠、文之世,无所赦之。若孝景之时,七国皆乱,异心并起,奸诈非一;及武帝末年,赋役繁兴,群盗并起,加以太子之事,巫蛊之祸,天下纷然,百姓无聊,人不自安;及光武之际,拨乱之后:如此之比,宜为赦矣。(选自《资治通鉴》)
小题1: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闵愚吏民触法抵禁闵:怜悯
B.此殆导之未得其务也导:疏导
C.宜省靡丽,考制度,考:考查
D.权时之宜,非常典也典:典范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语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上问给事中匡衡以地震日食之变
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B.朝有变色之言,则下有争斗之患
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C.淑问扬乎疆外,然后大化可成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D.上说其言,迁衡为光禄大夫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而赦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匡衡认为皇帝大赦天下是怜悯百姓,但是这样不能中止作奸犯科的行为。
B.匡衡很愚昧,认为要想避免使用刑法,就要于大刀阔斧,改变社会风气。
C.匡衡认为如果在上位的人专权弄事,那么下面的人就会产生抗拒心理。
D.大赦的政策要适时变革,只知道承袭旧制,就失去了时代的意义。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第8~l1题。
古今论谏,常与讽而少直。其说盖出于仲尼。吾以为讽、直一也,顾用之之术何如耳。伍举进隐语,楚王淫益甚;茅焦解衣危论,秦帝立悟。讽固不可尽与,直亦未易少之。吾故曰:顾用之之术何如耳。
然则奚术而可?曰:机智勇辩如古游说之士而已。夫游说之士,以机智勇辩济其诈,吾欲谏者,以机智勇辩济其忠。请备论其效。周衰,游说炽于列国,自是世有其人。吾独怪夫谏而从者百一,说而从者十九,谏而死者皆是,说而死者未尝闻。然而抵触忌讳,说或甚于谏。由是知不必乎讽,而必乎术也。
说之术可为谏法者五:理谕之,势禁之,利诱之,激怒之,隐讽之之谓也。触龙以赵后爱女贤于爱子,未旋踵而长安君出质;甘罗以杜邮之死诘张唐,而相燕之行有日。此理而谕之也。子贡以内忧教田常,而齐不得伐鲁;武公以麋鹿胁顷衰,而楚不敢图周。此势而禁之也。田生以万户侯启张卿,而刘泽封;朱建以富贵饵闳孺,而辟阳赦。此利而诱之也。苏秦以牛后羞韩,而惠王按剑太息;范雎以无王耻秦,而昭王长跪请教。此激而怒之也。苏代以土偶笑田文,楚人以弓缴感襄王。此隐而讽之也。五者,相倾险设毡①之论,虽然,施之忠臣足以成功。何则理而谕之主虽昏必悟势而禁之主虽骄必惧利而诱之主虽怠必奋激而怒之主虽懦必立隐而讽之主虽暴必容。悟则明,惧则恭,奋则勤。立则勇,容则宽,致君之道尽于此矣。
吾观昔之臣,言必从,理必济,莫如唐魏郑公(魏征),其初实学纵横之说,此所谓得其术者欤?噫!龙逢、比干不获称良臣,无苏秦、张仪之术也;苏秦、张仪不免为游说,无龙逢、比干之心也。是以龙逢、比干吾取其心,不取其术;苏秦、张仪吾取其术,不取其心,以为谏法。
(选自苏洵《谏论上》,有删节)
【注释】①险设(bì):不正
8.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茅焦解衣危论     危:正直        C.此理而谕之也        谕:使……明白
B.致君之道尽于此矣 致:达到        D.周衰,游说炽于列国  炽:兴盛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理谕之,……隐讽之之谓也
句读之不知,祸之不解
B.理而谕之,主虽昏必悟
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竭病
C.致君之道尽于此矣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D.自是世有其人
秦王恐其破璧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进谏的大臣能否达到让同君纳涑的目的,不取决于进谏的形式,只看使用的进谏方法怎么样。
B.文章倡导要像古代游说诸侯的策士那样进谏,即机智、灵活、勇敢、善辩,学会以理服人、以利诱人、以势压人、以话激人、以隐语启人。
C.作者在文末表示,自己将学习龙逢、比***忠心,学习苏秦、张仪的游说方法,用以进谏时取法。
D.本文着重阐述进谏的方式和方法。铺排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气势不凡;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各种论证方法的运用,使得观点突出,层次鲜明。
11.用斜线(/)给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何则理而谕之主虽昏必悟势而禁之主虽骄必惧利而诱之主虽怠必奋激而怒之主虽懦必立隐而讽之主虽暴必容。   (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张纲
张纲少明经学,虽为公子,而厉布衣之节,举孝廉不就,司徒辟为侍御史。时顺帝委纵宦官,有识危心。纲常慨然叹曰:“秽恶满朝,不能奋身出命扫国家之难,虽生,吾不愿也。”汉安元年,选遣八使徇行风俗,皆耆儒知名,多历显位,唯纲年少,官次最微。余人受命之部,而纲独埋其车轮于洛阳都亭,曰:“豺狼当路,安问狐狸!”帝虽知纲言直,终不忍用。时,广陵贼张婴等众数万人,***刺史、二千石,寇乱扬、徐间,积十余年,朝廷不能讨。以纲为广陵太守。前遣郡守,率多求兵马,纲独请单车之职。既到,乃将吏卒十余人,径造婴垒,以慰安之,求得与长老相见,申示国恩。婴初大惊,既见纲诚信,乃出拜谒。纲延置上坐,问所疾苦。乃譬之曰:“前后二千石多肆贪暴,故致公等怀愤相聚。二千石信有罪矣,然为之者又非义也。今主上仁圣,欲以文德服叛,故遣太守,思以爵禄相荣,不愿以刑罚相加,今诚转祸为福之时也。若闻义不服,天子赫然震怒,大兵云合,岂不危乎?若不料强弱,非明也;充善取恶,非智也;去顺效逆,非忠也;身绝血嗣,非孝也;背正从邪,非直也;见义不为,非勇也;六者成败之几,利害所从,公其深计之。”婴深感悟,明日,将所部万余人与妻子面缚归降。纲乃单车入婴垒,散遣部众,任从所之;子弟欲为吏者,皆引召之。人情悦服,南州晏然。天子嘉美,征欲擢用纲,而婴等上书乞留,乃许之。纲在郡一年,年四十六卒。百姓老幼相携,诣府赴哀者不可胜数。张婴等五百余人制服行丧,负土成坟。(《后汉书·张纲传》)
张纲单骑诣贼垒,谕张婴而降之,言弭盗者侈为美谈。然纲卒未几,婴复据郡以反,纲何尝能弭东南之盗哉!民行为盗,无以自容,使游泳于非逆非顺之交,翱翔而终思矫翮;抑且宠而荣之,望其悔过自惩而不萌异志,岂能得哉?张纲者, 以缓一时之祸,而不暇为国谋也,何足效哉!(王夫之《读通鉴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厉布衣之节 厉:劝勉。B.征欲擢用纲擢:提拔
C.南州晏然晏:安定。D.言弭盗者侈为美谈侈:夸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而纲独埋其车轮于洛阳都亭B. 思以爵禄相荣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以乱易整,不武
C. 公其深计之D. 使游泳于非逆非顺之交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惧其不已,告之于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纲年轻时就通晓经学,虽然是官宦家庭的公子,却磨砺布衣的节操,被举孝廉,他却不赴命,后来被任命为侍御史。
B.当时顺帝纵容宦官,张纲为国家命运担心,却因出言不逊,得罪了高官耆儒,也让皇帝很不高兴,于是得不到重用。
C.广陵寇乱积十多年,朝廷派张纲任太守平息寇乱。他不像前任那样多求兵马,而是单车径至贼营,分析利弊,晓以情理,结果张婴等万人归降,广陵安定。
D.张纲在广陵任职只有一年,却深得百姓爱戴。他去世后,百姓老幼相扶前去吊唁。张婴等人还穿着丧服,背土筑坟。
4.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王夫之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夫之认为,张纲单车至贼营,劝得张婴归降,虽然是有智有勇之举,但没有解决根本问题。
B.王夫之认为,张纲死后没多久张婴又反叛,这是张纲的悲剧,说明他的方式并不能平息寇乱。
C.王夫之认为,反叛的民众已经处在非逆非顺的境地,没有了顺从的意愿,不是容易归顺的。
D.王夫之认为,张纲只是缓和了一时的灾祸,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值得效法。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