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7-29题。清河王太傅辕固生者,齐人也。以治诗,孝景时为博士。与黄生争论景帝前。黄生曰:“汤武非受命,乃弒也。”辕固生曰:“不然。夫桀...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7-29题。
清河王太傅辕固生者,齐人也。以治诗,孝景时为博士。与黄生争论景帝前。黄生曰:“汤武非受命,乃弒也。”辕固生曰:“不然。夫桀纣虐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汤武与天下之心而诛桀纣,桀纣之民不为之使而归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黄生曰:“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关于足。何者?上下之分也。今桀纣虽失道,然君上也;汤武虽圣,臣下也。夫主有失行,臣下不能正言匡过以尊天子,反因过而诛之,代立践南面,非弒而何也?”辕固生曰:“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于是景帝曰:“食肉不食马肝,不为不知味;言学者无言汤武受命,不为愚。”遂罢。是后学者莫敢明受命放***者。
窦太后好《老子》书,召辕固定生问《老子》书。固曰: “此是家人言耳。”太后怒曰:“安得司空城旦[注]书乎?”乃使固入圈刺豕。景帝知太后怒而固直言无罪,乃假固利兵,下圈刺豕,正中其心,一刺,豕应手而倒。太后默然,无以复罪,罢之。居顷之,景帝以固为廉直,拜为清河王太傅。久之,病免。 今上初即位,复以贤良征固。诸谀儒多疾毁固,曰“固老”,罢归之。时固已九十余矣。固之征也,薛人公孙弘亦征,侧目而视固。固曰:“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自是之后,齐言《诗》皆本辕固生也。诸齐人以《诗》显贵,皆固之弟子也。
[注]司空,管理囚徒的官县;城旦,秦、汉时一种筑城的劳役。
2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下不能正言匡过以尊天子     匡:辅佐。
B.代立践南面     践:登上(王位)。
C.乃假固利兵,下圈刺豕    假:给予。
D.薛人公孙弘亦征    征:(被)征召。
28.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辕固生敢于直言的一组是(  )
①与黄生争论景帝 ②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
③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   ④此是家人言耳
⑤诸谀儒多疾毁固  ⑥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2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汤、武非受命,乃弑也。
(2)是后学者莫敢明受命放***者。
(3)景帝以固为谦直,拜为清河王太傅。
答案
27.A
28.D
29、1、汤王、武王并不是秉承天命继位天子,而是弑君篡位。
2、此后学者再无人胆敢争辩商汤、周武王是受天命而立还是放逐桀纣篡夺君权的问题了。
3、景帝认为辕固廉洁正直,拜他为清河王刘承的太傅。
解析
27、纠正,匡正。
28、①是交代二人辩论这件事,⑤是说别人对辕固的诽谤。
29、考查文言句子的准确翻译,得分点分别为:1 、“受命”、“弑”,2、“明”、“放”,
3 、“以”、“ 拜”。(3分。
参考译文
  清河王刘承的太傅辕固生,是齐国人。因为研究《诗经》,孝景帝时做了博士。他和黄生在景帝面前争论。黄生说:“汤王、武王并不是秉承天命继位天子,而是弑君篡位。”辕固生反驳说:“不对。夏桀、殷纣暴虐昏乱,天下人的心都归顺商汤、周武王,商汤、周武王赞同天下人的心愿而***死夏桀、商纣,夏桀、商纣的百姓不肯为他们效命而心向商汤、周武王,商汤、周武王迫不得已才立为天子,这不是秉承天命又是什么?”黄生说:“帽子虽然破旧,但是一定戴在头上;鞋虽然新,但是必定穿在脚下。为什么呢?这正是上下有别的道理。夏桀、商纣虽然无道,但是身为君主而在上位;商汤、周武王虽然圣明,却是身为臣子而居下位。君主有了过错,臣子不能直言劝谏纠正它来保持天子的尊严,反而借其有过而诛***君主,取代他自登南面称王之位,这不是弑君篡位又是什么?”辕固生答道:“如果非按你的说法来断是非,那么这高皇帝取代秦朝即天子之位,也不对吗?”于是景帝说:“吃肉不吃马肝,不算不知肉的美味;谈学问的人不谈商汤、周武王是否受天命继位,不算愚笨。”于是争论停止。此后学者再无人胆敢争辩商汤、周武王是受天命而立还是放逐桀纣篡夺君权的问题了。
  窦太后喜欢《老子》这本书,召来辕固生问他读此书的体会。辕固生说:“这不过是普通人的言论罢了。”窦太后恼怒道:“它怎么能比得上管制犯人似的儒家诗书呢!”于是让辕固入兽圈刺***野猪。景帝知道太后发怒了而辕固直言并无罪过,就借给他锋利的兵器。他下到兽圈内去刺***野猪,正中其心,一刺,野猪便应手倒地。太后无语,没理由再治他的罪,只得作罢。过了不久,景帝认为辕固廉洁正直,拜他为清河王刘承的太傅。很久之后,他因病免官。当今皇上刚即位,又以品德贤良征召辕固入朝。那些喜好阿谀逢迎的儒生们多有嫉妒诋毁辕固之语,说:“辕固老了。”于是他被罢官遣归。这时辕固已经九十多岁了。他被征召时,薛邑人公孙弘也被征召,却不敢正视辕固。辕固对他说:“公孙先生,务必以正直的学问论事,不要用邪曲之说去迎合世俗。”自此之后,齐人讲《诗》都依据辕固生的见解。一些齐人因研究《诗经》有成绩而仕途显贵,他们都是辕固的弟子。
核心考点
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7-29题。清河王太傅辕固生者,齐人也。以治诗,孝景时为博士。与黄生争论景帝前。黄生曰:“汤武非受命,乃弒也。”辕固生曰:“不然。夫桀】;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孝公既用卫鞅①,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家给人足,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居三年,作为筑冀阙宫庭于咸阳,秦自雍徙都之。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行之四年,公子虔复犯约,劓之。居五年,秦人富强,天子致胙②于孝公,诸侯毕贺。秦封之商、於十五邑,号为“商君”。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赵良③见商君,曰:“君之危若朝露,则何不归十五都,灌园于鄙,劝秦王显岩穴之士,养老存孤,序有功,尊有德,可以少安。君尚将贪商、於之富,宠秦国之教,畜百姓之怨,秦王一旦捐宾客而不立朝,秦国之所以收君者,岂其微哉?亡可翘足而待!”商君弗从。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去之魏,弗受,遂内秦。商君既复入秦,走商邑。          (《史记•商君列传》节选)
[注]①卫鞅:即商鞅,因受封商、於(wū)两地十五个都邑而故名。②胙(zuò):天子祭祀所余之肉;“致胙”,天子尊显诸侯的仪式。③赵良:秦国隐士。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而循礼者不足多多:称赞,赞扬。
B.秦王一旦捐宾客而不立朝捐:捐献,献出。
C.何不归十五都归:回归,回到。
D.弗受,遂内内:通“纳”,接纳,收容。
小题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商鞅坚决变法的一组是:
  ①反古者不可非。②“法之不行,自下犯之。”将法太子。③为田开阡陌封疆。
  ④公子虔复犯约,劓之。⑤宠秦国之教。⑥劝秦王显岩穴之士。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⑤D.①②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公想变更法度,但又心存顾虑,商鞅援引古时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进行论证,坚
   定了孝公的决心,于是孝公下令变法。
B.变法初期遇到来自上下两方面的阻力,但未能阻止商鞅。变法取得成功之后,先
   前反对变法的天子、诸侯、平民都改变了态度,对产商鞅表示嘉许、祝贺、满意。
C.商鞅变法得罪了很多权贵,赵良指明商鞅处境危险,孝公一死,祸即及身,劝他
   不要贪恋富贵、权势,而应弃爵归田,以避祸患。
D.孝公死,太子即位,于是派人搜捕商鞅。商鞅被迫逃亡,但其所定之法反使自已
   陷入困境,没有办法他只好逃回到了自己的封地。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下列对作家作品的介绍,选出有误的一项是(       )
A.《论语》是孔子弟子根据自己的记忆或耳闻的传说写下来的,主要是记录春秋时期思想家孔丘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是有关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经典著作。
B.《孟子》是记录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言行的书,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C.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荀子》中绝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作品,小部分是他门人的著作。内容涉及广泛,其文逻辑性强。
D.《庄子》共33篇,为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所著,全面反映了庄周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是道家学派的重要著作,其文汪洋恣肆,想像丰富而奇幻,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题型:单选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劝学》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说学习的意义非常重要,所以不能停止;另一方面是说对待学习应采取的态度和方法,那就是不能停止。
B.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都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后天不断学习改造获得的。人要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C.荀子认为,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而君子之所以成为君子,是因为君子善于利用学习的帮助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这种“学而后知”的观点,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难能可贵的。
D.《劝学》的比喻,灵活多变。有的单说比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

题型:单选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杜纂,字荣孙,常山九门人也。少以清苦自立。时县爷齐罗丧亡,无亲属收瘗,纂以私财殡葬。由是郡县标其门闾,后居父丧尽礼。郡举孝廉,补豫州司士。
稍除积弩将军。领众诣淮,迎降民扬箱等。修立楚镇,招纳山蛮李天保等五百户。从征新野,除骑都尉。又从驾寿春,敕纂缘淮慰劳。豫州刺吏田益宗率户归国,使纂诣广陵安慰初附,赈给田廪。从征新野,及南阳平,以功赐爵井陉男,赏帛五百匹。数日之中,散之知友。时人称之。又诣赭阳,武阴二郡,课种田,随供军费。除南秦州武都太守。正始中,迁汉阳太守,并以清白为名。又随都督杨椿等诣南秦军前,招慰逆氐。还,除虎贲中郎将,领太仓令。遭母忧去职。久乏,除伏渡将军。廷昌中,京师俭,敕纂监京仓赈给民廪。性俭约,尤爱贫老,至能问民疾苦,对之泣涕。劝督农桑,亲自检视,勤者赏以物帛,惰者加以罪谴。吊死问生,甚有思纪。还,以本将军除东益州刺史。无御边威略,群氐反叛。以失民和征还。
正光末,清河人房通等三百人颂纂德政,乞重监郡。诏许之。孝昌中,为葛荣围逼,纂以郡降荣。荣令纂入信都慰喻,都督李瑾欲斩,刺吏元孚德纂,还。出,又劝荣以术灌城,荣遂以纂为常山太守。至郡未几,荣灭。定州刺史薛昙尚以纂老旧,令护博陵,钜鹿二郡,纂以疾辞,少时卒于家。
纂所历任,好行小惠,疏食弊衣,多涉诬矫,而轻财洁己,终无受纳,为百姓所思,号为良守。永熙中,赠平北将军,殷州刺史。
《魏书·列传良吏七十六》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是郡县标其门闾标:做标记,用以表彰.
B.延昌中,京师俭 俭:节省,俭省.
C.吊死问生,甚有恩纪 吊:悼念.
D.刺史元孚德纂德:认为……有仁德.
小题2:下列各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杜纂“轻财”的一项是( )
①时县令齐罗丧亡,无亲属收瘗,纂以私财殡葬
②数日之中,散之知友
③课种公田,随供军费
④勤者赏以物帛,惰者加以罪谴
⑤敕纂监京仓赈给民廪
⑥终无受纳,为百姓所思
A.①④⑤B.②③⑥C.①②⑥D.③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纂少年时因清苦而自立,曾出资办理了县令齐罗的丧事,在守父丧时又很尽礼,后来被推举为孝廉。
B.杜纂从任积弩将军开始,到正始年间做汉阳太守,都能尽职尽责,体现了自己的能力,并且有清白的名声。
C.杜纂调任虎贲中郎将,兼任太仓令时,因为母亲的担忧而离开了职位,这与他尽礼守父丧的表现是一致的,充分显示了他的孝心。
D.孝昌年间,杜纂迫于葛荣围逼,投降了葛荣.葛荣灭亡后,定州刺史薛昙尚念及杜纂是老臣旧官,让他统辖博陵,钜鹿两郡,他因病推辞。
小题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 性俭约,尤爱贫老,至能问民疾苦,对之泣涕.(3分)
(2) 纂以疾辞,少时卒于家。 (3分)
(3) 纂所历任,好行小惠,疏食弊衣,多涉诬矫(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节选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拥:持、拿
B.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舍:房舍
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夷:平坦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相:帮助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C.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D.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项是
A.作者认为要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需要志、力、物,三者中,志最重要。
B.文章指出探求应尽“志”,即使不能到达险远、非常之境,也没有什么可作为后悔的。
C.作者赞美古人求思之深之广的治学精神,借以批评当时浅尝辄止的浮泛不实的学风。
D.平坦和近旁处,游览的人就会多;比喻如此去治学,其学问当然就难有深度和广度。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