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10分)19.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10分)
19.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
20. 写出上文中常用的一个成语。(2分)
答:
21.作者认为人事变化难测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句子回答。(2分)
答:
答案
19. 惟天下之静者/ 乃能见微而知著 /月晕而风/ 础润而雨/ 人人知之 /人事之推移/ 理势之相因(错1处扣1分)。
20.见微知著。
21.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
解析
熟读文本,把握大意,理解主旨,对主要语句概括归纳。
译文:事情有它必然的趋向和终点,道理有它本该如此的规律。天下只有那些冷静客观的人,才能够从微小的迹象中预知日后将会发生的大变化。月亮四周出现光环,预示着天要刮风;柱石表面湿润,表示天要下雨,这是人人都知道的。至于世间人事的变化,情理形势的因果关系,它们疏远广阔而难以理解,千变万化而不可预测的程度,又怎么能与天地阴阳的变化相比呢?而即使贤能的人对此也有不知道的,这是什么原因呢?就因为喜爱和憎恶扰乱了他心中的主见,而利害得失又左右着他的行动啊。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10分)19.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2题。
贞观十一年,太宗谓魏征曰:“比来所行得失政化,何如往前?”对曰:“若恩威所加,远夷朝贡,比于贞观之始,不可等级而言。若德义潜通,民心悦服,比于贞观之初,相去又甚远。”太宗曰:“远夷来服,应由德义所加。往前功业,何因益大?”征曰:“昔者四方未定,常以德义为心。旋以海内无虞,渐加骄奢自溢。所以功业虽盛,终不如往初。”太宗又曰:“所行比往前何为异?”征曰:“贞观之初,恐人不言,导之使谏。三年已后,见人谏,悦而从之。一二年来,不悦人谏,虽黾勉听受,而意终不平,谅有难色。”太宗曰:“于何事如此?”对曰:“即位之初,处元律师死罪,孙伏伽谏曰:‘法不至死,无容滥加酷罚。’遂赐以兰陵公主园,直钱百万。人或曰:‘所言乃常事,而所赏太厚。’答曰:‘我即位来,未有谏者,所以赏之。’此导之使言也。徐州司户柳雄于隋资妄加阶级①。人有告之者,陛下令其自首,不首与罪。遂固言是实,竟不肯首。大理推得其伪,将处雄死罪,少卿戴胄奏法止合徒。陛下曰:‘我已与其断当讫,但当与死罪。’胄曰:‘陛下既不然,即付臣法司。罪不合死,不可酷滥。’陛下作色遣***,胄执之不已,至于四五,然后赦之。乃谓法司曰:‘但能为我如此守法,岂畏滥有诛夷。’此则悦以从谏也。往年陕县丞皇甫德参上书,大忤圣旨,陛下以为讪谤。臣奏称上书不激切,不能起人主意,激切即似讪谤。于时虽从臣言,赏物二十段,意甚不平,难于受谏也。”太宗曰:“诚如公言,非公无能道此者。人皆苦不自觉,公向未道时,都自谓所行不变。及见公论说,过失堪惊。公但存此心,朕终不违公语。”
                (选自《贞观政要·论纳谏第五》)
①阶级:古时官位俸禄的等级。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比来所行得失政化     比:近来,最近
B.应由德义所加       加:施与
C.旋以德内无虞       虞:忧患
D.我已与其断当讫      断:推断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旋以海内无虞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也
B.见人谏,悦而从之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于何事如此?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此导之使言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征认为当时的唐王朝功业比贞观初年要大,但是在德行仁义方面却不如贞观初年。
唐太宗对此很不理解。
B.孙伏伽进谏,唐太宗虚心听取,并对他给予丰厚的奖赏,有人认为赏赐太重,但唐太
宗认为事出有因,奖赏恰当。
C.戴胄为柳雄求情,在唐太宗大怒变了脸色要***自己的时候,也仍然坚持主见,可以看
出戴胄也是一个敢于直谏的人。
D.魏征分析了唐太宗即位以来对待谏言的态度,由极力倡导、闻谏言则喜到表面采纳实
际上内心不满的变化,受到了太宗的赞扬。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若恩威所加,远夷朝贡,比于贞观之始,不可等级而言。(4分)
②法不至死,无容滥加酷罚。(2分)
③人皆苦不自觉,公向未道时,都自谓所行不变。及见公论说,过失堪惊。(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慕  贤
颜之推
①古人云:“千载一圣,犹旦暮也;五百年一贤,犹比髆①也。”言圣贤之难得疏阔如此。傥遭不世明达君子,安可不攀附景仰之乎?吾生于乱世,长于戎马,流离播越,闻见已多,所值名贤,未尝不心醉魂迷向慕之也。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何况操履艺能,较明易习者也?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墨子悲于染丝,是之谓矣。君子必慎交游焉。孔子曰:“无友不如己者。”颜、闵之徒,何可世得!但优于我,便足贵之。
②世人多蔽,贵耳贱目,重遥轻近。少长周旋,如有贤哲,每相狎侮,不加礼敬;他乡异县,微藉风声,延颈企踵,甚于饥渴。校其长短,核其精粗,或彼不能如此矣,所以鲁人谓孔子为东家丘。昔虞国宫之奇少长于君,君狎之,不纳其谏,以至亡国,不可不留心也。
③梁孝元前在荆州,有丁觇者,洪亭民耳,颇善属文,殊工草、隶;孝元书记,一皆使之。军府轻贱,多未之重,耻令子弟以为楷法,时云:“丁君十纸,不敌王褒数字。”吾雅爱其手迹,常所宝持。孝元尝遣典签惠编送文章示萧祭酒,祭酒问云:“君王比赐书翰,及写诗笔,殊为佳手,姓名为谁?那得都无声问?”编以实答。子云叹曰:“此人后生无比,遂不为世所称,亦是奇事。”于是闻者稍复刮目。稍仕至尚书仪曹郎,末为晋安王侍读,随王东下。及西台陷殁,简牍湮散,丁亦寻卒于扬州;前所轻者,后思一纸不可得矣。
④侯景初入建业,台门虽闭,公私草扰,各不自全。太子左卫率②羊侃坐东掖门,部分经略,一宿皆办,遂得百余日抗拒凶逆。于时,城内四万许人,王公朝士,不下一百,便是恃侃一人安之,其相去如此。
⑤齐文宣帝即位数年,便沉湎纵恣,略无纲纪。尚能委政尚书令杨遵彦,内外清谧,朝野晏如,各得其所,物无异议,终天保之朝。遵彦后为孝昭所戮,刑政于是衰矣。斛律明月,齐朝折冲之臣,无罪被诛,将士解体,周人始有吞齐之志,关中至今誉之。此人用兵,岂止万夫之望而已哉!国之存亡,系其生死。
(选自《颜氏家训》,有删改)
注:①髆(bó),肩、肩膀。②太子左卫率,官名。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部分经略,一宿皆办部分:部署,约束
B.便沉湎纵恣,略无纲纪略:丝毫
C.吾雅爱其手迹雅:平日,平素
D.那得都无声问问:询问,问讯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墨子悲于染丝,是之谓矣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昔虞国宫之奇少长于君燕王欲结于君
C.所以鲁人谓孔子为东家丘窃为大王不取也
D.国之存亡,系其生死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第一句引用古人“千载一圣”“五百年一贤”等语,意在说明圣贤的稀少和难得,暗含慕贤之意。
B.文章第三段写丁觇因擅长写文章和书法,官职由书记立即擢升至尚书仪曹郎,却不被当世人充分重视,对此作者深感惋惜。
C.文章第四、五段举了羊侃、杨遵彦和斛律明月等例,说明贤能之士关乎国家命运,从而论述慕贤的重要性。
D.文章运用了丰富而典型的事例来说理,增强了说服力,同时也运用了比喻说理的方法,寓抽象的道理于形象的比喻之中。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汤斌,字孔伯,河南睢州人。明末流贼陷睢州,父契祖,挈斌避兵浙江衢州。九年,成进士。斌出为潼关道副使。总兵陈德调湖南,将二万人至关欲留,斌以计出之,至洛阳哗溃。十六年,调江西岭北道。明将李玉廷率所部万人据雩都山寨,约降,未及期,而郑成功犯江宁。斌策玉廷必变计,夜驰至南安设守。玉廷以兵至,见有备,却走;遣将追击,获玉廷。
康熙二十三年,江宁巡抚缺,方廷推,上曰:“今以道学名者,言行或相悖。朕闻汤斌从孙奇逢学,有操守,可补江宁巡抚。”濒行,谕曰:“居官以正风俗为先。江苏习尚华侈,其加意化导,非旦夕之事,必从容渐摩,使之改心易虑。”十月,上南巡至苏州谕斌曰向闻吴阊繁盛今观其风土尚虚华安佚乐逐末者多力田者寡尔当使之去奢返朴事事务本庶几可挽颓风。
淮、扬、徐三府被水,常州知府祖进朝以失察属吏降调,斌察其廉,奏留之。又疏荐吴县知县刘滋、吴江知县郭琇廉能最著,而徵收钱粮,未能十分全完,请予行取。下部皆议驳,特旨允行。
斌令诸州县立社学,修泰伯祠及宋范仲淹、明周顺昌祠,禁妇女游观。苏州城西上方山有五通神祠,几数百年,远近奔走如鹜。谚谓其山曰“肉山”,其下石湖曰“酒海”。少妇病,巫辄言五通将娶为妇,往往瘵死。斌收其偶像,木者焚之,土者沉之,并饬诸州县有类此者悉毁之,撤其材修学宫。教化大行,民皆悦服。
方明珠用事,国柱附之。布政使龚其旋坐贪,为御史陆陇其所劾,因国柱贿明珠得缓;国柱更欲为斌言,以斌严正,不得发。及蠲江南赋,国柱使人语斌,谓皆明珠力,江南人宜有以报之,索赇,斌不应。比大计,外吏辇金于明珠门者不绝,而斌属吏独无。
二十五年,上为太子择辅导臣,廷臣有举斌者。诏曰:“自古帝王谕教太子,必简和平谨恪之臣,统率宫僚,专资辅翼。汤斌在讲筵时,素行谨慎,朕所稔知。及简任巡抚,洁己率属,实心任事。允宜拔擢,以风有位。”授礼部尚书,管詹事府事。
二十六年十月,自通州勘贡木归,一夕卒,年六十一。          
(《清史稿》,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淮、扬、徐三府被水覆盖
B.斌策玉廷必变计估计
C.挈斌避兵浙江衢州带领
D.并饬诸州县有类此者悉毁之告诫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居官以正风俗为先国柱更欲为斌言
B.而徵收钱粮而斌属吏独无
C.斌察其廉谚谓其山曰“肉山”
D.以斌严正,不得发今以道学名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总兵陈德调任调江西岭北道时,率领两万人马途经潼关,想在此暂驻,汤斌没有答应,反而设法让他离开。
B.汤斌教导孙奇逢学习,被皇上得知后,认为汤斌的操行很好,于是让他补江宁巡抚。
C.苏州城西上方山的五通神祠,虽然已有数百年历史,但依旧香火不断,引得远近的人都争相前往。
D.朝廷免征江南赋税时,余国柱把功劳都归在自己身上,并以此为由,派人向汤斌索取贿赂。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初,始皇尊宠蒙氏,信任之。蒙恬任外将,蒙毅常居中参谋议,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赵高者,生而隐宫;始皇闻其强力,通于狱法,举以为中车府令,使教胡亥决狱;胡亥幸之。赵高有罪,始皇使蒙毅治之;毅当高法应死。始皇以高敏于事,赦之,复其
官。赵高既雅得幸于胡亥,又怨蒙氏,乃说胡亥,请诈以始皇命诛扶苏而立胡亥为太子。胡亥然其计.赵高曰:“不与丞相谋,恐事不能成。”乃见丞相斯曰:“上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事将何如?”斯曰:“安得亡国之言!此非人臣所当议也!”高曰:“君侯材能,谋虑,功高,无怨,长子信之,此五者皆孰与蒙恬?”斯曰:“不及也.”高曰:“然则长子即位,必用蒙恬为丞相,君侯终不怀通侯之印归乡里明矣!胡亥慈仁笃厚,可以为嗣。愿君审计而定之!”丞相斯以为然,乃相与谋,诈为受始皇诏,立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扶苏,数以不能辟地立功,士卒多耗,数上书,直言诽谤,日夜怨望不得罢归为太子;将军恬不矫正,知其谋;皆赐死,以兵属裨将王离。
扶苏发书,泣,入内舍,欲自***。蒙恬曰:“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来,即自***,安知其非诈!复请而后死,未暮也。”使者数趣之,扶苏谓蒙恬曰:“父赐子死,尚安复请!”即自***。蒙恬不肯死,使者以属吏,系诸阳周。更置李斯舍人为护军,还报。胡亥已闻扶苏死,即欲释蒙恬。会蒙毅为始皇出祷山川,还至,赵高言子胡亥曰:“先帝欲举贤立太子久矣,而毅谏以为不可,不若诛之!”乃系诸代。太子胡亥袭位。
二世欲诛蒙恬兄弟,二世兄子子婴谏曰:“赵王迁***李牧而用颜聚齐王建***其故世忠臣而用后胜卒皆亡国蒙氏秦之大臣谋士也而陛下欲一旦弃去之诛***忠臣而立无节行之人是内使群臣不相信而外使斗士之意离也。”二世弗听,遂***蒙教及内史恬。恬旦:“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功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馀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帝也。”乃吞药自***。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赵高既雅得幸于胡亥雅:平素
B.愿君审计而定之审:仔细
C.数以不能辟地立功数:屡次
D.使者数趣之趣:催促
小题2:下列各项中都是秦帝国迅速灭亡的内在因素的一项是  (     )
①始皇以高敏于事,赦之,复其官
②丞相斯以为然,乃相与谋
③士卒多耗,数上书,直言诽谤
④“父赐子死,尚安复请!”即自***
⑤诛***忠臣而立无节行之人   
⑥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帝也
A.①②⑥B.①④⑤
C.②③⑤D.①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解说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
A.文中“初,始皇尊宠蒙氏,……始皇以高敏于事,赦之,复其官。”这段文字是插
叙内容,对后文相关事件做了必要的补充,既突出中心事件又节省笔墨。
B.在李斯面前,赵高以二世胡亥代表的特殊身份,为丞相李斯长远的切身利益考虑,
言辞恳切,打动了李斯,使他改变了原先的态度,诈诏立胡亥为太子。
C.二世袭位之后,仍然听信赵高的谗言,***害了为泰国的国防、内政做出过重大贡献
的蒙氏兄弟,可见他受赵高蒙蔽之深而表现得昏庸之极、残暴之烈。
D.子婴引用历史事实规劝二世,说明***害忠良导致亡国的道理:蒙氏权重位显,诛***
忠臣而立无节行之人,一旦被害,必然使朝中大臣和在外军队离心离德。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李斯论          
清·姚鼐
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
其学事秦。
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商鞅教孝公燔《诗》、《书》,明法令,设告坐之过,而禁游宦之民。因秦国地形便利,用其法,富强数世,兼并诸侯,迄至始皇。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何也?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侈君张吾之宠。是以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扫去三代先王仁政,而一切取自恣肆以为治,焚《诗》、《书》,禁学士①,灭三代法而尚督责,斯非行其学也,趋时而已。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斯之术将不出于此,非为仁也,亦以趋时而已。
君子之仕也,进不隐贤;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嚬蹙②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庭之上,知其不义而劝为之者,谓天下将谅我之无可奈何于吾君,而不吾罪也;知其将丧国家而为之者,谓当吾身容可以免也。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而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固有终身安享荣乐,祸遗后人,而彼宴然无与者矣。嗟乎!秦未亡而斯先被五刑夷三族也,其天之诛恶人,亦有时而信也邪!《易》曰:“眇③能视,跛能履;履虎尾,咥④人凶。”其能视且履
者幸也,而卒于凶者,益其自取邪!
且夫人有为善而受教于人者矣,未闻为恶而必受教于人者也。荀卿述先王而颂言儒效⑤,虽间有得失,而大体得治世之要。而苏氏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于卿,不亦远乎?行其学而害秦者,商鞅也;舍其学而害秦者,李斯也。商君禁游宦,而李斯谏逐客,其始之不同术也,而卒出于同者,岂其本志哉!宋之世,王介甫以平生所学,建熙宁新法,其后章惇、曾布、张商英、蔡京之伦,曷尝学介甫之学耶?而以介甫之政促亡宋,与李斯事颇相类。夫世言法术之学足亡人国,固也。吾谓人臣善探其君之隐,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其为人尤可畏哉!
尤可畏哉!
【注】①禁学士:指秦始皇坑儒生犯禁者。②嚬蹙:皱眉蹙顿。“嚬”同“颦”。③眇:瞎一眼。④咥(dié):咬。⑤儒效:儒家治世的功效。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满足
B.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迎着
C.谓当吾身容可以免也或许
D.而彼宴然无与者矣安闲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斯迎合时事而乱国的一组是(   )
①李斯助之,言其便利            ②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 
③秦未亡而斯先被五刑夷三族      ④舍其学而害秦者,李斯也
⑤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    
⑥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斯之术将不出于此,非为仁也
A.①③⑥B.②⑤⑥C.③④⑤D.①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李斯事秦从未实行荀卿之学,其主要问题在于“趋时”。
B.作者由论李斯事秦进而论为仕的经验教训,强调为臣者对于国君的“悖谬无义”之政,应为自身的地位、富贵而考虑。
C.此文主旨鲜明,立论新颖,论证严密,逐层深入,有物有序,发人深省。
D.苏轼认为李斯以荀卿之学事秦,行暴政,故天下乱。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