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庞安时,字安常,蕲州蕲水人。儿时能读书,过目辄记。父,世医也,授以《脉诀》。安时曰:“是不足为也。”独取黄帝、扁鹊之脉书治之,未久,已能...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庞安时,字安常,蕲州蕲水人。儿时能读书,过目辄记。父,世医也,授以《脉诀》。安时曰:“是不足为也。”独取黄帝、扁鹊之脉书治之,未久,已能通其说,时出新意,辨诘不可屈,父大惊,时年犹未冠。已而病聩,乃益读《灵枢》、《太素》、《甲乙》诸秘书,凡经传百家之涉其道者,靡不通贯。尝曰:“世所谓医书,予皆见之,惟扁鹊之言深矣。盖所谓《难经》者,扁鹊寓术于其书,而言之不祥,意者使后人自求之欤!予之术盖出于此。以之视浅深,决死生,若合符节。且察脉之要,莫急于人迎、寸口。是二脉阴阳相应,如两引绳,阴阳均,则绳之大小等,此皆扁鹊略开其端,而予参以《内经》诸书,考究而得其说。审而用之,顺而治之,病不得逃矣。”又欲以术告后世,故著《难经辨》数万言。药有后出,古所未知,今不能辨,尝试有功,不可遗也。作《本草补遗》。  
为人治病,率十愈八九。踵门求诊者,为辟邸舍居之,亲视、药物,必愈而后遣;其不可为者,必实告之,不复为治。活人无数。病家持金帛来谢,不尽取也。  
尝诣舒之桐城,有民家妇孕将产,七日而子不下,百术无所效。安时之弟子李百全适在傍舍,邀安时往视之。才见,即连呼不死,令其家人以汤温其腰腹,自为上下拊摩。孕者觉肠胃微痛,呻吟间生一男子。其家惊喜,而不知所以然。安时曰:“儿已出胞,而一手误执母肠不复能脱,故非符药所能为。吾隔腹扪儿手所在,针其虎口,既痛即缩手,所以遽生,无他术也。”取儿视之,右手虎口针痕存焉。其妙如此。  
有问以华佗之事者,曰:“术若是,非人所能为也。其史之妄乎!”年五十八而疾作,门人请自视脉,笑曰:“吾察之审矣。且出入息亦脉也,今胃气已绝。死矣。”遂屏却药饵。后数日,与客坐语而卒。
(选自《宋史•庞安时传》)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相同的一组是        (   )
A.是二脉阴阳相应,如两引绳控蛮荆而引瓯越
B.辩诘不可屈辩乎荣辱之境
C.凡经传百家之涉其道者,靡不通贯试与他虫斗,虫尽靡
D.吾察之审矣审视,巨身修尾,青项金翅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为辟邸舍居之B.术若是,非人所能为也
毅深为之戚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C.其史之妄乎D.既痛即缩手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即冈峦之体势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庞安时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了在医学方面的天赋,成年后在医学理论上发表的独到见解,更让他的父亲惊讶不已。
B.在所读的医书中,庞安时感到收获最大的是扁鹊的《难经》,后来他严密性试验了一本《难经辨》,这本书是对于《难经》中阐释的医不原理的进一步开掘。
C.庞安时认为在诊断疾病时呼吸如同脉搏一样具有诊断疾病的作用,同时他对待死亡态度非常达观,在很平和的情况下告别了人世。
D.庞安时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每当医好的病人持金帛前来感谢时,他从来也不把病人的礼品全部收下。

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A
解析

小题1:D(A项“引”意思分别是“引导”、“连接”;B项“辩”意思分别是“辨论”、“辨别”,C项“靡”意思分别是“没有”、“失败”;D项“审”意思都是“仔细”。)
小题2:A(A项“为”意思是“替”;B项“若”,前一个意思是“像”、“好像,仿佛”,后一个“若夫”的意思是发语词“至于说到”;C项“其”意思分别是“大概”、“还是”;D项“即”意思分别是“立即”、“随着”。)
小题3:A(在医学理论上发表独到见解,让父亲惊异,是未成年时的事。)
【译文】
庞安时,字安党,是蕲州蕲水人。很小的时候就能读书,过目就能记住。父亲是位世医,教他学脉诀,安时学后认为:“这不能够成为冶病的依据,”只拿黄帝和扁鹊的脉书研究,不久,已能通晓书中全部内容,时常有自己的新见解,与他辩论驳诘不能使他屈服。他的父亲大为惊奇,当时庞安时还没有成年。不久,因患 病而耳聋,于是他更加刻苦研究《寻枢》、《太素》、《甲乙》等珍贵罕见的医书,经史百家凡是涉及医学内容的,没有不能融会贯通的。庞安时普说:“世上的所谓的医书,我基本上都看过,唯存扁鹊的《难经》一书比较深奥。所谓《难经》就是扁鹊在书中将其医学要旨隐藏,但是讲述得并之详细,意思是让后人自己从书中去学习领会吧!我的医术就是来自扁鹊的《难经》之中,按照该书所言来诊断病患的深浅,诀断死和生,就象符合到一起一样恰当。而且观察脉象的要点,最重要的莫过于人迎脉和寸口脉。这两脉阴阳相应,犹如两条引绳,阴阳平衡,则以绳大小相等。扁鹊《难经》大体开启了诊治这两种脉象的端倪,而我用《内经》等书加以参考,考索研究然后得出这种结论。仔细考察病症以后才应用,顺着这个理论然后治病,所有疾病都逃不出这一范围。”他打算将自己的医术告知后世,所以著《难经辨》数万言。药物后来增加有的,古人所不知道的,今人不能辨别的,经过尝试,确有功效的不应该遗漏,为此他写了《本草补遗》一书。
庞安时为人治病,大都十有八九痊愈,登六求医的病人,庞安时替他们腾出房间使他们居住,并且亲自察看患者的药物,一定要等病人痊愈然后才让他们回家,那些无法救治的病人,一定如实告诉他们病情,不再为他们治疗。治好了无数的病人,患者持金帛来感谢,他并不都收下。
一次,庞安时去舒州的桐城,有位民家妇女恰好生产,已经过了七天但是胎儿还没有生下来,有了许多办法都无效。庞安时的学生李百全家恰好是他家邻居,于是邀请庞安时前往治疗。刚刚看见产妇,就连声说不会死的,并告诉产妇家人用热水温敷产妇的腰腹部,并亲自为产妇上下按摩,产妇感到胃肠部一阵微痛,呻吟间,一个男孩子就出生了。她的家人既惊又喜,不知为什么会这样。庞安时说:“婴儿已出胎胞,而一手误抓着母肠不能脱出来,故不是符药所能治疗的,我隔腹抚摸胎儿手所在有位置,然后针刺的他虚口,胎儿既然感觉疼痛就会立即缩手,所以马上就生了下来,并没有别的方法。”取来孩子观察,右手虎口针眼痕迹仍在。他医术的高妙就是这样。
有人曾问他有关华佗的事,他说:“华佗医术如此高明,不是人所能达到的,大概史书的记载没有什么根据吧!”五十八岁时疾病发作,他的学生请求他给自己诊脉,他笑着说:“我已仔细地研究了,而且呼吸出入也是脉象,现在我的胃气已绝,该死了。”于是他不再服用药饵。过了几天,坐着与客人谈话时去世了。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庞安时,字安常,蕲州蕲水人。儿时能读书,过目辄记。父,世医也,授以《脉诀》。安时曰:“是不足为也。”独取黄帝、扁鹊之脉书治之,未久,已能】;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寇彦卿字俊臣,开封人也。世事宣武军为牙将。太祖①初就镇,以为通引官,累迁右长直都指挥使,领洺州刺史。罗绍威将诛牙军,太祖遣彦卿之魏计事,彦卿阴为绍威计画,乃悉诛牙军。
彦卿身长八尺,隆准方面,语音如钟,工骑射,好书史,善伺太祖意,动作皆如旨。太祖尝曰:“寇彦卿天为我生之。”其爱之如此。赐以所乘爱马“一丈乌”。太祖围凤翔,以彦卿为都排阵使,彦卿乘乌驰突阵前,太祖目之曰:“真神将也!”
初,太祖与崔胤谋,欲迁都洛阳,而昭宗②不许。其后昭宗奔于凤翔,太祖以兵围之,昭宗既出,明年,太祖以兵至河中,遣彦卿奉表迫请迁都。彦卿因悉驱徙长安居人以东,皆拆屋为筏,浮渭而下,道路号哭,仰天大骂曰:“国贼崔胤、朱温使我至此!”昭宗亦顾瞻陵庙,彷徨不忍去,谓其左右为俚语云:“纥干山头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相与泣下沾襟。昭宗行至华州,遣人告太祖以何皇后有娠,愿留华州待冬而行。太祖大怒,顾彦卿曰:“汝往趣官家来,不可一日留也。”彦卿复驰至华州,即日迫昭宗上道。
太祖即位,拜彦卿感化军节度使。岁余,召为左金吾卫大将军,充金吾衙仗使。彦卿晨朝至天津桥,民梁现不避道,前驱捽(zuó揪)现投桥上石栏以死。彦卿见太祖自首,太祖惜之,诏彦卿以钱偿现家以赎罪。御史司宪崔沂劾奏彦卿,请论如法,太祖不得已,责授彦卿左卫中郎将。复拜相州防御使,迁河阳节度使。
太祖遇弑,彦卿出太祖画像事之如生,尝对客语先朝,必涕泗交下。末帝即位,徙镇威胜。彦卿明敏善事人,而怙宠作威,好诛杀,多猜忌。卒于镇,年五十七。
(《新五代史?梁臣传第九》) 
【注】①太祖:指唐之后五代时的后梁太朱晃,又名朱温。
②昭宗:指唐代唐昭宗李晔。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累迁右长直都指挥使迁:调动官职升官
B.彦卿阴为绍威计画阴:暗中暗地里
C.太祖目之曰:“真神将也!”目:使眼色
D.即日迫昭宗上道即日:当天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寇彦卿“明敏善事人”的一组是( )
①彦卿乘乌驰突阵前              ②彦卿阴为绍威计画,乃悉诛牙军。
③世事宣武军为牙将              ④善伺太祖意,动作皆如旨
⑤彦卿复驰至华,即日迫昭宗上道   ⑥尝对客语先朝,必涕泗交下
A.②④⑤B.②④⑥C.①③④D.①③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寇彦卿深得太祖的喜爱,除了他善于揣度太祖的想法外,与他的文武全才也十分不开的。
B.太祖看到寇彦卿冲锋陷阵,勇猛异常,大加赞许,并赐爱马“一丈乌”给寇彦卿,以兹奖励。
C.寇彦卿虽然有勇有谋,对太祖忠心耿耿。但也表现出了他“怙宠作威”,为人不十分仁厚的一方面。
D.作者主要以写实为主,很少发表议论。给人以是非功过由后人评说的感觉。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马雚,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扶辇下除除,殿阶
B.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亡,死亡。
C.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诚,的确。
D.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决,同“诀”,辞别。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效死于前游于三辅
B.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C.为武置酒设乐何以汝为见
D.因谓武曰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小题3:下列句子的句式,与所给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皆为陛下所成就
A.见犯乃死,重负国B.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
C.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D.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百丈山记
朱熹
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叠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山之胜盖自此始。
循磴而东,既得小涧,石梁跨于其上。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门内跨池又为石梁。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庵才老屋数间,卑痹[1]迫隘,无足观。独其西阁为胜。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乃壁其后,无所睹。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2]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历历在眼。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往来,或涌或没,顷刻万变。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既皆赋诗以纪其胜,余又叙次其详如此。而最其可观者:石磴、     、      、      、西阁、瀑布也。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年月日记。
【注释】 [1]卑庳(bì):低矮。庳:原作“痺”,误。迫隘(ài):狭窄。[2]瀵(fèn)涌:水从源头喷出。这句是说,看见瀑布由前方岩石洞穴中喷涌而出。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1)右俯绝壑,左控垂崖
    (2)控垂蛮荆而引瓯越
B.(1)山之胜盖自此始
    (2)亦谪居之胜概也
C.(1)虽盛夏亭午无暑气
    (2)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D.(1)于林薄间东南望
    (2)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B.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C.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
D.既皆赋诗以纪其胜 /吾以至道乙未岁,自翰林出滁上
小题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游记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方式,引导人们去游览百丈山的胜景。
B.文章第二段以“涧”为中心,贯串着水的描写,详写涧水美的形貌和作者由此而萌生的审美情趣。
C.第三段主要写瀑布凌空而泻,气势磅礴,水珠在阳光照射下,璀璨夺目,五彩缤纷,煞是壮观。
D.本文详略得宜,可观处详写,反之则从略。略写处一笔带过,详写处细描深绘,多层次,多方位地显现百丈山的美姿。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吴起者,卫人也。魏文侯以为将,文侯既卒,事其子武侯。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而秦不敢东向,韩赵宾从,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公叔之仆曰:“起易去也。”公叔曰:“奈何?”其仆曰:“吴起为人节廉而自喜名也。君因先与武侯言曰:‘夫吴起贤人也,而侯之国小,又与强秦攘界,臣窃恐起之无留心也。’武侯即曰:‘奈何?’君因谓武侯曰:‘试延以公主,起有留心则必受之,无留心则必辞焉。以此卜之。’君因召吴起而与归,即令公主怒而轻君。吴起见公主之贱君也,则必辞。”于是吴起见公主之贱魏相,果辞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太子立,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而害吴起害:杀害
B.以此卜之卜:猜测、推算
C.试延以公主延:延请
D.捐不急之官捐:捐献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
B.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
C.起有留心则必受之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抗秦。
D.吴起见公主之贱君也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小题3:下列叙述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吴起在魏国任西河守,在楚国任相。无论在魏国还是楚国,吴起都表现出了自己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
B.魏国让田文为相,吴起认为自己功大,应居相位。但当他与田文论功后,认为自己不如田文,说明吴起还有自知之明。
C.至公叔为相,而害吴起。公叔的仆人利用吴起“节廉而自喜名”的性格,向公叔献计,挑拨武侯与吴起的关系,武侯也中了他们的奸计,他们的阴谋得逞了。
D.吴起到楚国后,进行了政治改革,壮大了军事力量,但也招来了楚宗室大臣的嫉恨,悼王死后,他们作乱杀了吴起。太子即位,又坐着用箭射吴起的尸体,并杀死吴起宗族七十多家。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蔓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壁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壁,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壁,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表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巨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壁。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壁俱碎于柱矣1”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互乃其丛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庭,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日:“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壁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日:“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相如奉璧奏秦王       奏:上奏
B.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严:严厉
C.引赵使者蔺相如       引:引见
D.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孰:通“熟”仔细
小题2:以下五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蔺相如有智谋的一组是
①璧有瑕,请指示王 ②倚柱,怒发上冲冠 ③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 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⑤乃使其从者农褐,怀其璧,从径道亡
A.①②③B.①③⑤C.②③④D.②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蔺相如料到秦王只是用欺诈的手段假装给赵国城池,赵国实际上不能得到。
B.蔺相如指出秦国自秦穆公以来二十多位国君,没有一个人坚守契约。
C.秦王召有司察看地图,指明从此以后十五座城划归赵国。
D.蔺相如请求受汤镬之刑,秦王自知理亏,权衡再三,没有杀他。、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