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文言文考查(6分)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不敢为人师。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未闻有师。有,辄哗众笑之,以为...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文言文考查(6分)
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不敢为人师。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未闻有师。有,辄哗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牵引,拉拉扯扯地纷纷议论),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来南,指唐永贞二年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二年冬,幸大雪逾岭(岭,五岭山脉,岭南一般不下雪),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也,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9.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犯笑侮犯:触,这里是冒着、顶着的意思。
B.因抗颜而为师抗颜:指态度严正不屈。
C.被南越中数州 被:覆盖
D.余以为过言过:过失、错过。

答案
D (“过”过分、太甚)
解析

核心考点
试题【文言文考查(6分)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不敢为人师。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未闻有师。有,辄哗众笑之,以为】;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与下列两句中加点实词的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①群怪聚骂   ②指目牵引
A.①素善留侯张良B.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②非能水也         ②天下云集响应
C.①辱书云,欲相师D.①不耻相师
②却匈奴七百余里       ②履至尊而制六合
翻译及默写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则三千宾中有毛遂。
②昔王子师为豫州,未下车,即辟荀慈明。
③或以才名见知,或以清白见赏。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乙邦才传
汪琬
乙邦才,字奇山,山东青州人。以队长从监军大监,击贼河南、江北间,主者未之奇也。
总兵黄得功与贼战于霍山,得功乘胜舍其大军,单骑前逐贼,陷淖中,贼围之数重,射杀得功所乘马,得功亦仰面射贼洞胸,与之相持。会天欲暮,所余二矢耳,得功自分必不免,而邦才适自别道驰还,登高望见之,识其胄,曰黄总兵也,大呼,复驰之,贼散走,得功乃自拔上。邦才授以已马,分菔中矢与之,步从得功,且走且反射,凡杀追骑十余人,始得及其大军。于是得功德邦才,以语主者,主者始大奇之,稍拔为标下材官。
而是时有张衡者,从总兵刘良佐,亦以骁勇知名。贼兵围六安危甚,提督马士英帅军救之,始至,立斥其左右副将,而号于诸军曰:“孰为乙邦才、张衡者?入见!”两人廷谒,即牒补副将,以其兵授之,出文书曰:“为我入六安,取太守结状以报!”两人别应曰:“诺!”即出,简壮士二百骑,与之约,使人持一角,十人共建一纛,夜趋贼营,突贯贼阵,遂入城,周城而呼曰:“大军至矣!”城中人大喜合噪,两人者促太守具食,食已,挥太守曰:“署状!”急怀其状,复引骑冒围出。贼大惊,已而知其邦才、衡也,皆止,皆止不敢逼。既得报,竟不亡失一骑。
自兵兴之后,颖、寿、六安、霍山诸州县数被寇,邦才常在其间,大小十余战,破围陷阵,所俘馘无算。主者或攘其功,或移诸他将者数矣。同列为邦才不平,时时讽之使言,辄谢曰:“此我众不惜死耳,我一人何能为?”终退让不自言也。弘光帝即位,史可法出督师,愿得邦才与俱,以总兵官驻扬州。未几,大清兵至,而邦才战败自刎死。
汪子曰:予读公勇所书乙将军始末,辄慨然想见其人,因稍删润之如此。公勇又云:“邦
才素不饮酒,独好美妇人。某尝遇之濠上,直其猎还,为某席地置酒,自弹琵琶,命侍姬歌秦声和之,意欢甚。已复置琵琶于膝,注视某曰:‘邦才自出行间,数受上方银币之赐,致位大将,所可报国家者,惟此身耳。幸而所辖无事,不能不以声色自娱。一旦有警,且判此为国家死矣。’其后如其言,岂不痛哉!”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以队长从监军太监以:凭……身份
B.主者未之奇也奇:意动用法,以……为奇
C.简壮士二百骑简:选拔
D.周城而呼曰:“大军至矣!”周:全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乙邦才“忠义”的一项是                (   )
①授以己马,分菔中矢与之,步从得功,且走且反射
②夜趋贼营,突贯贼阵,遂入城,周城而呼
③贼大惊,已而知其邦才、衡也,皆止不敢逼
④此我众不惜死耳,我一人何能为?
⑤未几,大清兵至,而邦才战败自刎死
⑥—旦有警,且判此为国家死矣
A.①②③B.②④⑤C.①⑤⑥D.①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总兵黄得功单骑追逐敌寇,身陷泥淖,被敌兵围射,情势十分危急,幸亏得到乙邦才的及时救助,才得以脱身。回到军营后,黄得功就提拔重用了乙邦才,乙邦才自此才开始有了展示自己才干的机会。
B.乙邦才在明末抗击贼寇的战斗中英勇,果敢,有谋略。与张衡一起带领两百勇士突破敌营进出六安,顺利完成马士英交派的任务。己方没有一人伤亡。
C.乙邦才淡泊名利,即使自己的功劳被上级官员侵夺或是被移到其他将领身上,也不去争,而说这些功劳是大家拼死得来的并不是自己一人能力能做到的。
D.乙邦才好美妇人,在辖区无事的时候“以声色自娱”,后来被清兵打败自刎殉国,他舍身报国的行为让公勇感到痛惜。
小题4: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于是得功德邦才,以语主者,主者始大奇之,稍拔为标下材官。(4分)
译文:                                            
②邦才常在其间,大小十余战,破围陷阵,所俘馘无算。(3分)
译文:                                           
③邦才自出行间,数受上方银币之赐,致位大将。(3分)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书魏郑公传后
曾巩
余观太宗常屈己以从群臣之议,而魏郑公之徒,喜遭其时,感知己之遇,事之大小,无不谏诤。虽其忠诚自至,亦得君以然也。则思唐之所以治,太宗之所以称贤主,而前世之君不及者,其渊源皆出于此也。能知其有此者,以其书存也。
夫君之使臣,与臣之事君者何?大公至正之道而已矣。大公至正之道,非灭人言以掩己过,取小亮以私其君,此其不可者也。又有甚不可者:夫以谏诤为当掩,是以谏诤为非美也,则后世谁复当谏诤乎?况前代之君有纳谏之美,而后世不见,则非唯失一时之公,又将使后世之君谓前代无谏诤之事,是启其怠且忌矣。太宗末年,群下既知此意而不言,渐不知天下之得失,至于辽东之败,而始恨郑公不在世,未尝知其悔之萌芽出于此也。
夫伊尹、周公何如人也!伊尹、周公之切谏其君者,其言至深,而其事至迫,存之于书,未尝掩焉。至今称太甲、成王为贤君,而伊尹、周公为良相者,以其书可见也。令当时削而弃之,成区区之小让,则后世何所据依而谏?又何以知其贤且良欤?桀、纣、幽、厉、始皇之亡,则其臣之谏词无见焉。非其史之遗,乃天下不敢言而然也。则谏诤之无传,乃此数君之所以益暴其恶于后世而已矣。
或曰:“《春秋》之法,为尊、亲、贤者讳,与此戾矣。”夫《春秋》之所以讳者,恶也,纳谏岂恶乎?“然则焚稿者非欤?”曰:焚稿者谁欤?非伊尹、周公为之也,近世取区区之小亮者为之耳。其事又未是也。何则?以焚其稿为掩君之过,而使后世传之,则是使后世不见稿之是非,而必其过常在于君,美常在于己也,岂爱其君之谓欤?或曰:“造辟而言,诡辞而出,异乎此。”曰:此非圣人之所曾言也。令万一有是理,亦谓君臣之间,议论之际,不欲漏其言于一时之人耳,岂杜其告万世也!
噫!以诚信持己,而事其君,而不欺乎万世者,郑公也。
(辑自《圣宋文选》、《宋文鉴》、《南丰文粹》)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魏郑公之徒,喜遭其时徒:人
B.渐不知天下之得失渐:逐渐
C.夫《春秋》之所以讳者,恶也恶:厌恶
D.以诚信持己,而事其君持:要求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夫君之使臣,与臣之事君者何?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是启其怠且忌矣。得过且过。
C.以其书可见也。以沛公言报项王。
D.岂爱其君之谓欤?其贤不及孔子。
小题3:下面四组各两句能够分别从正反两面说明“诤谏”必须君臣配合才有效的一组是
A.①事之大小,无不谏诤。虽其忠诚自至,亦得君以然也。
②太宗末年,群下既知此意而不言,渐不知天下之得失。
B.①大公至正之道,非灭人言以掩己过,取小亮以私其君,此其不可者也。
②至于辽东之败,而始恨郑公不在世,未尝知其悔之萌芽出于此也。
C.①伊尹、周公之切谏其君者,其言至深,而其事至迫,存之于书,未尝掩焉。
②至今称太甲、成王为贤君,而伊尹、周公为良相者,以其书可见也。
D.①以诚信持己,而事其君,而不欺乎万世者,郑公也。
②桀、纣、幽、厉、始皇之亡,则其臣之谏词无见焉。
小题4: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本文立意明确,态度鲜明。赞扬了魏郑公以诚信持己事君,不欺于万世,大公至正的崇高品德,并肯定了诤谏书存的重要意义。
B.本文内容充实,选材典型,正反论述,辩证说理。在赞扬魏郑公的同时,还肯定了伊尹、周公,他们都因敢于诤谏而成为良相,名垂后世;而对桀、纣、幽、厉、始皇等不能纳谏进行了批判,还对唐太宗晚年因魏征去世不再纳谏而导致“辽东之败”深表遗憾。
C.本文结构严密,层层深入,前呼后应,浑然一体。以太宗从谏、郑公好谏起始,以颂郑公之贤作结,中间旁征博引,以史实为例证,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了把诤谏之事载入史册所产生的积极的政治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D.本文的语言在表达上以晓畅、平易为主体,却又处处不失错落变化,毫无经学家古奥之气。文中使用了不少疑问句和反问句,又有长短句的交错使用, 句式的多变使文章产生了一种很强的音律感,读起来抑扬顿挫。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醉白堂记  苏轼
故魏国忠献韩公作堂于私第之池上,名之日醉白。取乐天《池上》之诗,以为醉白堂之歌。意若有羡于乐天而不及者。天下之士,闻而疑之,以为公既已无愧于伊、周矣,而犹有羡于乐天,何哉?轼闻而笑曰:公岂独有羡于乐天而已乎?方且愿为寻常无闻之人而不可得者。天之生是人也,特使任天下之重,则寒者求衣,饥者求食,凡不获者求得。苟有以与之,将不胜其求。是以终身处乎忧患之域,而行乎利害之涂,岂其所欲哉!
夫忠献公既已相三帝安天下矣,浩然将归老于家,而天下共挽而留之,莫释也。当是时,其有羡于乐天,无足怪者。然以乐天之平生而求之于公,较其所得之厚薄浅深,孰有孰无,则后世之论,有不可欺者矣。文致太平,武定乱略,谋安宗庙,而不自以为功。急贤才,轻爵禄,而士不知其恩。杀伐果敢,而六军安之.四夷八蛮想闻其风采,而天下以其身为安危。此公之所有,而乐天之所无也。乞身于强健之时,退居十有五年,日与其朋友赋诗饮酒,尽山水园池之乐。府有余帛,廪有余粟,而家有声伎之奉。此乐天之所有,而公之所无也。忠言嘉谋,效于当时,而文采表于后世。死生穷达,不易其操,而道德高于古人。此公与乐天之所同也。公既不以其所有自多,亦不以其所无自少,将推其同者而自托焉。方其寓形于一醉也,齐得丧,忘祸福,混贵贱,等贤愚,同乎万物,而与造物者游,非独自比于乐天而已。古之君子,其处已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诵其美不厌。以孔子之圣,而自比于老、彭,自同于丘明,自以为不如颜渊。后之君子,实则不至,而皆有侈心焉。扬雄自以为孟轲,崔浩自以为子房,然世终莫之许也。由此观之,忠献公之贤于人也远矣。
昔公尝告其子忠彦,将求文于轼以为记而未果。既葬,忠彦以告,轼以为义不得辞也,乃泣而书之。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天下共挽而留之,莫释也释:放弃。
B.而文采表于后世表:显露。
C.将推其同者而自托焉推:推许。
D.方其寓形于一醉也寓:寄托。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直接表现韩忠献公“无愧于伊、周”的一组是
①终身处乎忧患之域,而行乎利害之涂 ②既已相三帝安天下矣 ③急贤才,轻爵禄。而士不知其恩  ④与其朋友赋诗饮酒,尽山水园池之乐  ⑤忠言嘉谋,效于当时,而文采表于后世  ⑥不以其所有自多,亦不以其所无自少
A.①②③B.②③⑤C.③④⑤D.①⑤⑥
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忠献公建“醉白堂”取名自白乐天的《池上》诗,并将此诗作为醉白堂的歌赋。
B.韩忠献公是北宋名臣,辅佐了三位帝王,能文能武,功勋卓著,受到世人的赞誉。
C.韩忠献公羡慕白乐天,以白乐天自况,表达向往白乐天享受山水园池之乐的情怀。
D.真正君子的品德和行为远远超过他们的名声,韩忠献公就是这样一位难得的君子。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文致太平,武定乱略。谋安宗庙,而不自以为功。
译文:                                                                    
(2)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诵其美不厌。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