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有子曰:“礼①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注】①礼:...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有子曰:“礼①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
【注】①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这里的“礼”,既指“周礼”中的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孔子也曾说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请结合上面的选段,简要说说你对孔子这句话的理解。
答:                                                                       
答案
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和谐的关系,但对事情的看法却不盲目附和;而小人习惯于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不讲求原则,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同而不和”不可能导致真正的和谐,只有“和而不同”才是正确的致“和”之道。
解析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有子曰:“礼①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注】①礼:】;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小题。
萧虔,字子昌,武昌人也。虔少有志操,辞州郡辟及贤良之举。家于临川,不交世事,惟以渔钓射猎为娱。居贫无业,欲垦荒田,先立表题,经年无主,然后乃作。稻将熟有认之者悉推与之县令闻而诘之以稻还虔虔遂不受。尝以车猎,去家百余里,道中逢病人,以车送之,徒步而归。其渔猎所得,或从买者,便与之而不取直,亦不告姓名。由是士庶咸敬贵焉。与翟汤俱为庾亮所荐,公车博士征,不就。咸康末,乘小船暂归武昌省坟墓,安西将军庾翼以帝舅之重,躬往造虔,欲强起之。虔曰:“人性各有所短,焉可强逼!”翼又以其船小狭,欲引就大船。虔曰:“此固野人之舟也。”翼俯屈入其船中,终日而去。
尝坠刀于水,路人有为取者,因与之。路人不取,固辞,虔曰:“尔向不取,我岂能得!”路人曰:“吾若取此,将为天地鬼神所责矣。”虔知其终不受,复沉刀于水。路人怅焉,乃复沉没取之。虔于是不逆其意,乃以十倍刀价与之。其廉不受惠,皆此类也。卒于家。   
(《晋书》)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家于临川家:安家
B.县令闻而诘之诘:责怪
C.便与之而不取直 直:钱物
D.躬往造虔躬:鞠躬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辞州郡辟及贤良之举以车送之
B.徒步而归便与之而不取直
C.尝以车猎翼又以其船小狭
D.尝坠刀于水虔于是不逆其意
小题3:下列各句,都能直接表现萧虔“志操”的是(   )(3分)
①辞州郡辟及贤良之举      ②不交世事
③居贫无业,欲垦荒田      ④此固野人之舟也。
⑤乘小船暂归武昌省坟墓    ⑥复沉刀于水
A.①③⑥B.②③⑤C.②④⑤D.②④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萧虔在临川的日子非常窘迫,不得已而去耕种荒田。开始田地并无人来认,等到一年后稻谷成熟了却有人来要田地。萧虔便把所收之谷全部给了那人。
B.萧虔到百里之外打猎,路上遇见有人生病,他便把自己的车子送人方便去治病,自己却走路回家。自己渔猎所得也常常送人而不要一分钱。
C.安西将军庾翼趁萧虔回家扫墓之机前去拜会,意欲打动他出来为朝廷效力,但此要求遭到了萧虔的坚决反对。
D.文章之于萧虔品质少有赞词,通篇叙述之言,细数萧虔身上所遇之事。而正是在与百姓、官员的交往中,萧虔的超脱凡俗彰显得淋漓尽致。
小题5: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
稻 将 熟 有 认 之 者 悉 推 与 之 县 令 闻 而 诘 之 以 稻 还 虔 虔 遂 不 受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尝坠刀于水,路人有为取者,因与之。(3分)
翻译:                                    
②吾若取此,将为天地鬼神所责矣。(3分)
翻译: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孟子将朝王
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曰:“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朝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明日,出吊于东郭氏,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 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王使人问疾,医。孟仲子(孟子堂兄弟,跟孟子习)对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趋造于朝,吾不识能至否乎?”使数人要于路,曰:“请必无归,而造于朝!”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
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 曰:“恶,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礼曰:‘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也,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 曰:“岂谓是与?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故汤之于伊尹,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选自《孟子》)
小题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寒疾,不可以风 风:吹风,受风
B.乡党莫如齿 齿:痛恨
C.今天下地丑德齐丑:相等
D.吾何慊乎哉慊:不足,少
小题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②犹且从师而问焉
B.①请必无归,而造于朝②吾尝终日而思矣
C.①未见所以敬王也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D.①岂谓是与②吾王庶几无疾病与
小题3:下列六句话编为四组,全都能表明孟子的治国主张的一项是(     )
① 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      ② 辅世长民莫如德
③ 欲有谋焉;则就之          
④ 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
⑤ 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    ⑥ 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
A.①②③B.②③⑥C.②⑤⑥D.③④⑤
小题4:下面是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文的标题是“孟子将朝王”,它与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一样,均是以首句做标题。“孟子将朝王”也是行文的线索。
B.在景子看,礼不仅是人安身立命的关键,也是治理国家的的一种手段。
C.本文的可读性强,在于孟子采用了一波三折、层层推进的说理方法,且融叙事与说理为一体。
D.孟子认为国君不能因为自己的地位高就轻慢臣子的年龄和道德,即不能“有其一以慢其二”。
小题5:把文言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4分)
译:                                                                                                                         
(2)辅世长民莫如德(2分)
译:                                          
(3)故汤之于伊尹,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4分)
译: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5分)
①子曰:“里①人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
②子曰:“德②不孤,必有邻③。” (《里仁》)
注:①里:居。②德:有德的人。③邻:亲近。
孔子说:“无友不如己者。”(《学而》)意思是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请结合上面有关“择处”的选段,用100字左右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习题。(每题2分,共10分)。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群贤毕至,少长咸集(都)B.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次序)
C.曾不知老之将至(竟)D.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明白)
小题2: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B.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
C.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
D.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小题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指兰亭)
B.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指上文提到的各种不同的人)
C.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指上文所说的“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D.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指这次兰亭集会的学士们)
小题4:下列全是作者产生“痛”或“悲”等感慨的原因的一组句子是(   )
①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②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③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④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⑤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A.①④⑤B.②③④C.②⑤⑥D.③④⑤
小题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主要叙述了兰亭集会的情形。其中“畅叙幽情”四个字,为下文抒发感慨埋下了伏笔。
B.第二段写作者触景生情,乐极生悲,感慨于时光易逝,而自己不能建功立业。面对着生与死,发出了痛惜的感慨。
C.第三段作者力斥“一死生”“齐彭殇”的荒诞,并点出了写作此文的缘由,发出了对生命永恒的思考。
D.纵观全文,作者着眼死生二字,借一次集会宴游阐明人生哲理,表明了作者的深远立意。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苏轼《石钟山记》完成下列各题
石 钟 山 记
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音,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箜箜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款坎镗嗒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洪者,周景王之无射也;款坎镗嗒者,魏庄子之的、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如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适:往。B.至莫夜月明莫:通“暮”,晚上。
C.舟人大恐舟人:坐在小船里的人。D.空中而多窍窍:窟窿。
小题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③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④微波人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A.两个“之”字相同,两个“焉”字相同。B.两个“之”字相同,两个“焉”字不同。
C.两个“之”字不同,两个“焉”字相同。D.两个“之”字不同,两个“焉”字不同。
小题3:下面是对这篇文章的分析,最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趁着长子迈到饶州担任县尉的机会,探访了石钟山。
B.作者到了绝壁之下,听到了栖鹘的叫声,老人的咳嗽声和笑声、水声。
C.第二段中的两个“笑”字表达的意义不一样。前者表示怀疑和否定的“笑”,后来表现释疑以后轻松愉快的“笑” 。
D.作者刻意渲染石钟山阴森可怕的环境,主要是用来吸引读者去亲自探访。
小题4:翻译三题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10分)
(1)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           (4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3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3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