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子曰:“...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论语·宪问》
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
小题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也就是说,作为君子只有重视道义,追求道义,才能与小人区别,才能真正体现君子的精神。
B.君子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孔子认为,君子除了自我修养,还要重视用“思”
严格要求自己。
C.孔子认为,君子和小人之间的差别还在于具有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不同的人
生追求。他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D.“仁”、“智”、“勇”是孔子所推崇的善的道德品质,这些都不是轻易就能做到的。
孔子这么说,主要是为没能做到而自责。
小题2: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结合上面《论语》选段,简述孔子所说的“君子”形象的特征和孟子提出的“大丈夫”的标准。(3分)
答案

小题1:D
小题2:孔子所说的“君子”形象的特征:君子内存仁德,心胸宽广,明白大义,知礼谦恭,不忧不惑不惧,不贪小利,不同流合污。
孟子提出了“大丈夫”的两个标准:一要有“行天下之大道”并推行到广大人民中去的宏伟志向;二要有坚持这种志向的气节操守
解析

小题1:孔子这么说,一是自责,二为勉人。
小题2:3分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子曰:“】;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杨 烈 妇 传
唐·李 翱
建中四年,李希烈陷忭州。既又将盗陈州,分其兵数千人抵项城县。盖将掠其玉帛,俘累其男女,以会于陈州。
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曰:“君县令,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谁守?”侃曰:“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杨氏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杨氏言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许之。乃徇曰:“以瓦石中贼者,与之千钱;以刀矢兵刃之物中贼者,与之万钱。”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
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无长少,必周而均。使侃与贼言曰:“项城父老,义不为贼矣,皆悉力守死。得吾城不足以威,不如亟去;徒失利,无益也!”贼皆笑。有蜚箭集于侃之手,侃伤而归。杨氏责之曰:“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与其死于城上,不犹愈于家乎?”侃遂忍之,复登陴。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率其徒将超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其帅,希烈之婿也。——贼失势,遂相与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
刺史上侃之功,诏迁绛州太平县令。杨氏至兹犹存。
妇人女子之德奉父母舅姑尽恭顺和于娣姒于卑幼有慈爱而能不失其贞者则贤矣。辨行列,明攻守勇烈之道,此公卿大臣之所难。厥自兵兴,朝廷宠旌守御之臣。凭坚城深池之险,储蓄山积,货财自若,冠胄服甲负弓矢而驰者,不知几人。其勇不能战,其智不能守,其忠不能死,弃其城而走者,有矣。彼何人哉!若杨氏者,妇人也。孔子曰:“仁者必有勇。”杨氏当之矣。
赞曰:凡人之情,皆谓后来者不及于古之人。贤者古亦稀,独后代耶!及其有之,与古人不殊也。若高愍女、杨烈妇者,虽古烈女,其何加焉!予惧其行事湮灭而不传,故皆叙之,将告于史官。
【注】①李希烈:唐代宗时为蔡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淮西节度留后,唐德宗时为淮宁节度史。建中三年,自称建兴王、天下都元帅。建中四年叛唐。十二月,攻陷汴州(今河南开封)。兵败后,被部将毒死。②高愍女:指作者所作的《高愍女碑》。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俘累其男女累:抓捕B.侃率之以乘城乘:凭借
C.率其徒将超城而下超:越过D.与古人不殊也殊:不同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力不足,死焉,职也贼气吞焉
B.仓廪皆其积也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C.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D.冠胄服甲负弓矢而驰者物过盛而当***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希烈叛军连下两州,又兵临项城,县令李侃先是“不知所为”,继而又“伤而归”,在妻子杨氏的鼓励下,终于坚定了抗敌之志。
B.在叛军兵临城下的危急关头,杨氏挺身而出,帮助县令丈夫谋划抗敌对策,激励差吏和百姓抗敌守城,终于取得了项城自卫战的胜利。
C.杨氏向丈夫和差吏、百姓细陈守与不守的利害得失,又让丈夫登城喊话瓦解敌军,关键时刻充分展示了她过人的智慧和胆识。
D.作者鞭挞了那些平时占城聚财、武装驰骋,关键时刻却“弃其城而走”的守御之臣们,借孔子“仁者必有勇”的名言热情赞扬了杨氏。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妇 人 女 子 之 德 奉 父 母 舅 姑 尽 恭 顺 和 于 娣 姒 于 卑 幼 有 慈爱 而 能 不 失 其 贞 者 则 贤 矣。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回答问题。(4分)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结合这两则文字,请简要阐述为什么孔子把“乡原”提到“德之贼”的高度来评价。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使者反,言之公。公曰:“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使吏致千金与市租,请以奉宾客。晏子辞,三致之,终再拜而辞曰:“婴之家不贫。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婴之家不贫也。婴闻之,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是臣代君君民也,忠臣不为也;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是为筐箧之藏也,仁人不为也。进取于君,退得罪于士,身死而财迁于它人,是为宰①藏也,智者不为也。夫十总之布,一豆之食,足于中,免②矣。”景公谓晏子曰:“昔吾先君桓公,以书社五百封管仲,不辞而受,子辞之何也?” 晏子曰:“婴闻之,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意者,管仲之失,而婴之得者耶?故再拜而不敢受命。”
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者,面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今君爱老,而恩无所不逮,治国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无室者,论而共秩焉。”公曰:“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
景公游于麦丘,问其封人:“年几何矣?”对曰:“鄙人之年八十五矣。”公曰:“寿哉!子其祝我。”封人曰:“使君之年长于胡③,宜国家。”公曰:“善哉!子其复之。”曰:“使君之嗣,寿皆若鄙臣之年。”公曰:“善哉!子其复之。”封人曰:“使君无得罪于民。”公曰:“诚有鄙民得罪于君则可,安有君得罪于民者乎?” 晏子谏曰:“君过矣!彼疏者有罪,戚者治之,贱者有罪,贵者治之;君得罪于民,谁将治之?敢问:桀纣,君诛乎,民诛乎?”公曰“寡人固也。”于是赐封人麦丘以为邑。                      (取材于《晏子春秋》)
【注】①宰:卿大夫家臣。②免:此指免掉忧患。③胡:指齐国前代国君胡公静,长寿。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致之,终再拜而辞致:给予,赐给
B.退得罪于士退:后退,退却
C.足于中,免矣中:心中,内心
D.今君爱老,而恩无所不逮逮:及,达到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君之赐也厚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圣王见贤以乐贤申之以孝悌之义
C.善哉!子其祝我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
D.使君之年长于胡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小题3: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晏子具有民本思想”和“齐景公虚心纳谏”的一组是()



小题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晏子认为,臣子拿国君所赐的丰厚财物施惠于百姓,是越权行为,表现了忠正之臣对国君权威的维护。
B.晏子认为管仲接受封赏是智者的千虑一失,而自己面对封赏赐“再拜而不敢受”,正是愚人的千虑一得。
C.齐景公目睹一位背着柴草的长者面有饥色,心生怜悯,命令官吏供养此人,充分说明他深明治国之本。
D.景公认为,百姓可能在君王那里获罪,而君王不可能在百姓那里获罪,后经晏子劝谏,才终有所悟。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宫之奇谏假道
晋假道于虞以伐虢,虞公许之。宫之奇谏,不听,遂起师。夏,晋里克、荀息帅师会虞师,伐虢,灭下阳。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①,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②。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③,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④乎?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
  公曰:“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⑤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⑥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
  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⑦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冬,晋灭虢。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
[注]①启:启发晋的贪心。晋、虞、虢都是姬姓诸侯国,属同一祖先。玩:忽视。②大伯:周太王的长子。虞仲:周太王的次子。昭:古代宗庙神主排列分昭、穆两行,昭左穆右。始祖后第一代为昭,第二代为穆,依此而推。③桓、庄:桓叔与庄伯,这里指桓庄之族。庄伯是桓叔之子,桓叔是晋献公曾祖,庄伯是晋献公祖父。晋献公曾尽***桓叔、庄伯的后代。④逼:威胁。⑤繄(yī):句中语气词。⑥冯:同“凭”。⑦腊:岁终的祭祀。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假道于虞以伐虢假:借
B.虢亡,虞必从之从:听从
C.一之谓甚,其可再乎再:第二次
D.弗听,许晋使许:同意,允许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师还,馆于虞嘉为先言于秦王曰
B.虢,虞之表也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C.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是寡人之过也
D.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小题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是宫之奇劝谏虞公的一组是(   )
①晋不可启,寇不可玩               ②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
③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④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
⑤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               
⑥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A.①③④B.②④⑥C.③⑤⑥D.①④⑤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国吞并虢国和虞国的成功,说明其心狠手毒,六亲不认,不顾同宗亲情,唯利是图。
B.晋国第一次借道攻打虢国,虞公同意了,并且会合晋国军队一道去讨伐虢国。
C.晋国第二次借道攻打虢国,宫之奇力谏虞公,虞公也有所犹豫,但是最终答应了晋国的要求。
D.虞公第二次同意借道之后,宫之奇率领家族的人离开了虞国,并断言虞国将会灭亡。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言。三年,乃流王于彘。(《国语·周语》)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民不堪命矣堪:能忍受B.是以事行而不悖悖:违逆
C.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阜:丰富D.三年,乃流王于彘流:流放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字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告,则***之B.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
C.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D.成而行之,胡可壅也
小题3:下列各句括号中列出的省略成分错误的一项是(   )
A.召公告(厉王)曰:“民不堪命矣!”
B.王怒,得卫巫,使(之)监谤者,以(之)告,(王)则***之。
C.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厉王)成而行之。
D.吾能弭(国人)谤矣,(国人)乃不敢言。
小题4:全都表明天子听取谏言重要性的一项是(   )
①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②为民者宣之使言  ③是以事行而不悖  ④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   ⑤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⑥三年,乃流王于彘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⑤D.②④⑥
小题5: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分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历史,对了解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事实,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B.在如何对待百姓公开议论朝政的问题上,厉王没有听取召公的意见,而是听从了卫巫的主张,对百姓采取“弭”的态度,予以镇压,施行暴政。
C.厉王对自己“弭谤”的做法沾沾自喜,而召公以“川壅而溃”设喻,劝说厉王对待百姓的议论应该采用“导”的方法,使他们能够畅所欲言,这样才能使国家昌盛。
D.厉王没有听从召公的劝谏,把老百姓都流放到彘这个地方,使他们再也无法议论朝政。
小题6: 翻译上段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10分)
(1)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