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文言文阅读(19分)饮泉亭记【明】 刘基①昔司马氏①有廉臣焉,曰吴君隐之,出刺广州,过贪泉而饮之,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杯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其...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文言文阅读(19分)
饮泉亭记
【明】 刘基
①昔司马氏有廉臣焉,曰吴君隐之,出刺广州,过贪泉而饮之,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杯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其后,隐之卒以廉终其身,而后世之称廉者,亦必曰“吴刺史”焉。有元宪副吴君为广西时,名其亭曰“饮泉”,慕刺史也,而宪副之廉,卒与刺史相先后。
②至正十四年,宪副之孙以时,以故征士京兆杜君伯原所书“饮泉亭”三字,征予言。予旧见昔人论刺史饮泉事,或病其为矫心,甚不以为然。夫君子以身立教,有可以植正道,遏邪说,正人心,扬公论,皆当见而为之,又何可病而讥之哉?
③人命之修短系乎天,不可以力争也,而行事之否臧由乎己,人心之贪与廉,自我作之,岂外物所能易哉?向使有泉焉,曰饮之者死,我乃奋其不畏之气,冒而饮之,死非我能夺也,而容有死之理而强饮焉,是矫也,是无益而沽名也,则君子病而不为之矣。大丈夫之心,仁以充之,礼以立之,驱之以刀剑而不为不义屈,临之以汤火而不为不义动,夫岂一勺之水所能幻移哉?
④人之好利与好名,皆蛊于物者也,有一焉,则其守不固,而物得以移之矣。若刺史,吾知其决非矫以沽名者也,惟其知道,明而自信,笃也,故饮之以示人,使人知贪廉之由乎内,而不假乎外,使外好名而内贪浊者,不得以藉口而分其罪。夫是之谓植正道,遏邪说,正人心,扬公论,真足以启愚而立懦,其功不在伯夷、叔齐下矣。
……                                          
(《诚意伯文集》卷六)
【注】①司马氏:代指西晋。②征士:不就朝廷征聘之士。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卒与刺史相先后卒:最终
B.夫岂一勺之水所能幻而移哉幻:惑乱,迷惑
C.或病其为矫心病:疾病
D.惟其知道道:道义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赞扬吴刺史的一组是 (3分)
① 其后,隐之卒以廉终其身
② 而容有死之理而强饮焉
③ 明而自信,笃也
④ 有一焉,则其守不固
⑤夫是之谓植正道,遏邪说,正人心,扬公论
⑥予旧见昔人论刺史饮泉事
A.①③⑤B.②④⑤C.②④⑥D.①③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首段概述吴刺史饮贪泉、赋诗,廉洁终老,宪副吴君用“饮泉”给亭命名等事情,为下文议论张本。
B.第②段中作者批评一些人对吴刺史饮贪泉事的非议;认为君子树立廉洁的榜样,有利于匡正世风。
C.第③段中作者假设冒死饮泉,具有无所畏惧的勇气,但这不是大丈夫之所为,这是为了印证吴刺史的行为不是矫心。
D.末段指出“其功不在伯夷、叔齐下矣”表达了作者对吴以时求取文章行为的称赞。
小题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人心之贪与廉,自我作之,岂外物所能易哉?(4分)  
(2)驱之以刀剑而不为不义屈,临之以汤火而不为不义动(6分)
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D
小题4:(1)(4分)人心的贪婪与清廉,是从人的内心产生的,哪里是由外在事物能改变的呢?
(2) (6分)用刀剑逼迫却不被不义之行所屈服,面对如汤似火的险境而不被不义之行所撼动。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此题可以将各个解释放入各自的中具体语境(上下文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应是正确的。C项解释不准确,从原文上下句“予旧见昔人论刺史饮泉事,或病其为矫心,甚不以为然”大意“我过去看过前人谈论吴刺史饮泉的事,有人指责他矫情(或 “故作姿态”, “掩饰真心”),很不认为他的行为是对的”可知,病:指责。所以选C。
小题2:
试题分析:解答这类题的思路是,将所给例句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进行判断选择,答题时也可以用排除法,将明显含有不符合题干要求文句的选项直接排除,以节省答题时间。②与吴刺史无关;④是作者对于“人之好名与好利”的议论;⑥是陈述别人的行为。所以选A。
小题3: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D项分析不准确,从原文可知,末段是说吴刺史的。所以选D。
小题4: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重点实词、虚词意义、特殊句式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 “作”、“岂……哉”、“易” “驱”“临”、状语后置“驱之以刀剑”、被动句式“不为”。
参考译文:
从前西晋有一个廉洁的官员,名叫吴隐之,出任广州刺史,经过贪泉饮水,赋诗说:“古人说此水,饮一杯值千金。如果让伯夷、叔齐来饮,应当是始终不变心的。”后来吴隐之最终以其廉洁自律而终其一生。后人称道廉洁之士时,也一定会称(他)为“吴刺史”。元代宪副吴君任职广西时,把(贪泉边)的亭子命名为“饮泉”,是钦慕吴刺史的(缘故);而宪副的廉洁,最终可与吴刺史相提并论。
至正十四年,宪副的孙子吴以时,拿着以前的征士京兆杜伯原所写的“饮泉亭”三个字,来征求我的意见(向我求取文章)。我过去看过前人谈论吴刺史饮泉的事,有人指责他矫情(或 “故作姿态”, “掩饰真心”),很不认为他的行为是对的。君子用自身的行为来树立榜样,能用来培植正道,遏制邪说,匡正人心,弘扬公道的,(大家)都应当看到并且学习,又怎么可以指责并讥讽他呢?
一个人的寿命长短是上天决定的,不可以凭借人力争取就能得到的。然而做恶事或善事,却是由自己决定的。人心的贪婪与清廉,是从自己内心产生的,难道是身外之物(或“外在的事物”)所能改变的吗?假如那里有(一口)泉水,说是喝了的人会死,我却奋发那种无所畏惧的勇气,冒死饮用,死亡不是我能决定的,而怀抱必死的念头而勉强饮用,这就是矫情,这是没有好处而是沽名钓誉,那么君子就会指责并且不去做这样的事。大丈夫的心胸,要用仁义充实,要用礼仪确立,用刀剑逼迫却不被不义之行所屈服,面对如汤似火一样的险境而不被不义之行所撼动,那难道是一勺水所能惑乱和改变的吗?
人们喜好名利,都是被外物所蛊惑,(好名与好利)只要有一样,那么(他)的操守就不能稳固,因而外物就能够改变他了。像吴刺史这样的人,我知道他决不是矫情来沽名钓誉的人,只因为他深知道义,明智而自信,忠心实意,所以(他)饮了泉水来昭示世人,让人知道贪婪与廉洁都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借助外物的(力量)的,让那些表面上追求名声然而内心贪婪污浊的人,不能用借口来减轻自己的罪过,这就是所说的扶植正道,遏制邪说,匡正人心,弘扬公道,真的是能够使愚顽的人开启心智,使懦弱的人变得自立,他的功绩不在伯夷、叔齐之下啊。
核心考点
试题【文言文阅读(19分)饮泉亭记【明】 刘基①昔司马氏①有廉臣焉,曰吴君隐之,出刺广州,过贪泉而饮之,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杯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其】;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21分)
姚敬恒先生事略
[清]全祖望
《李二曲集》中别辑前代讲学诸君,有出于农工商贾之中者,共为一卷,以勉学者。以予近所闻,近日应潜斋高弟有曰凌嘉印、沈文刚、姚敬恒,皆拔起孤露①之中,能成儒者。凌、沈之名尤重,见于沈端恪公所为传,而敬恒躬行,与相鼎足,顾未有知之者
敬恒,讳宏任,别字思诚,杭之钱塘人也。姚氏,故杭之右姓。敬恒少孤,其母贤妇也。敬恒不应科举,隐于市廛②,稍营十一之息以养家。其母一日见敬恒贸丝,银色下劣,愠甚。曰:“汝亦为此恶行乎?吾无望矣。”敬恒皇恐,长跪谢,愿得改行。乃受业于应先生潜斋,每日朗诵《大学》一过,潜斋雅爱之。一言一行,服膺师说,泊然自晦,凡事必归于厚。沈甸华之卒也,潜斋不食二日,敬恒问曰:“朋友之丧而若此,无乃过欤?”潜斋喟然叹曰:“为其无以为丧也。”敬恒曰:“请为先生任之。”殡葬皆出其手。潜斋不肯轻受人物,惟于敬恒之馈不辞,曰:“吾知其非不义中来也。”然敬恒不敢多有所将,每时③其乏而致之,终其身无倦。潜斋之殁,敬恒执丧如古师弟子之礼。姚江黄先生晦木于人鲜可其意者,独见敬恒而许之,曰:“是独行传中人物也。”
尝游于闽,闽督姚公盛延之,访以海上事④。敬恒对曰:“游魂⑤不日底定矣。但闽中民力已竭,公当何以培之?”闽督肃然颔之,然敬恒以学道故,所营十一之息无甚增益而勤施,渐不可支,遂以此落其家。
晚所以非罪陷缧绁。宪使阅囚入狱,敬恒方朗诵《大学》,宪使异之,入其室,见其案上皆程、张之书也,呼与坐而语之,大惊,即日释之。然敬恒卒以贫死。其平生但事躬行,不著书,故鲜知者。予既附志于《潜斋墓表》中,复摭拾其事以传之,以配凌、沈二君,且以待后世有二曲其人者。惜访其母姓,竟不可得。
(选自《全祖望集汇校集注》)
【注】①孤露:父亡无所荫庇。②市廛(chán):店铺集中的地方。③时:通“伺”。④海上事:清政府平定台湾之事。⑤游魂:指当时据守台湾的郑氏政权。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敬恒皇恐,长跪      谢:感谢
B.访以海上事         访:询问
C.闽督肃然之        颔:点头同意
D.遂以此其家        落:使……衰败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有出于农工商贾之中者,共为一卷,勉学者 余于仆碑,又悲夫古书之不存
B.汝亦此恶行乎 旦日飨士卒,击破沛公军
C.受业于应先生潜斋于是赵斋戒五日
D.所营十一之息无甚增益勤施烟光凝暮山紫
小题3:下列对本文主人公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姚敬恒品学兼优,只因他是商贾而非士大夫,以致名声未彰。
B.姚敬恒轻财重义,经常用他的经商所得接济他人。
C.姚敬恒识见高远,提醒闽督姚公应以培养民力为当务之急。
D.姚敬恒临难不惧,虽蒙冤入狱,仍通读经典,泰然自若。
小题4:下列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应潜斋安贫乐道,在生活拮据时也不轻易接受他人的馈赠。
李二曲肯定那些出生商贾却恪守儒家规范的人,全祖望对此深表赞同。
作者借助黄晦木的评价来强化对姚敬恒人格与节操的肯定。
本文主要以传神的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这与《烛之武退秦师》的写法相同。
小题5:把文言材料中的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而敬恒躬行,与相鼎足,顾未有知之者。(3分)
(2)其母一日见敬恒贸丝,银色下劣,愠甚。(3分)
(3)朋友之丧而若此,无乃过欤?(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9分)
公讳尧臣,字伯庸。天圣五年举进士第一,为将作监丞、通判湖州。召试,以著作佐郎直集贤院,知光州。岁大饥,群盗发民仓廪,吏法当死,公曰:“此饥民求食尔,荒政之所恤也。”乃请以减死论。其后遂以著令,至今用之。郭皇后废,居瑶华宫,有疾,上颇哀怜之。方后废时,宦者阎文应有力,及后疾,文应又主监医。后且卒,议者疑文应有奸谋。公请付其事御史,考按虚实,以释天下之疑。事虽不行,然自文应用事,无敢指言者,后文应卒以恣横斥死。
元昊反,西边用兵,以公为陕西体量安抚使。公视四路山川险易,还言某路宜益兵若干,某路贼所不攻,某路宜急为备,至于诸将材能长短,尽识之,荐其可用者二十余人,后皆为名将。是时,边兵新败于好水,任福等战死。今韩丞相坐主帅失律,夺招讨副使,知秦州;范文正公亦以移书元昊不先闻,夺招讨副使,知耀州。公因言此两人天下之选也,其忠义智勇,名动夷狄,不宜以小故置之,且任福由违节度以致败,尤不可深责主将。由是忤宰相意,并其他议,多格不行。明年,贼入泾原,战定川,***大将葛怀敏,乃公指言为备处,由是始以公言为可信,而前所格议,悉见施行。
初,宦者张永和方用事,请收民房钱十之三以佐国事。下三司,永和阴遣人以利动公,公执以为不可。
京师数为飞语,及上之左右,往往谗其短者。上一切不问,而公为之亦自若也。
公在政事,论议有所不同,必反复切劘,至于是而后止,不为独见。在上前,所陈天下利害甚多,至施行之,亦未尝自名。
公为人纯质,虽贵显不忘俭约。遇人一以诚意,无所矫饰,善知人,多所称,荐士为时名臣者甚众。有文集五十卷。将终,口授其弟纯臣遗奏,以宗庙至重、储嗣未立为忧。天子愍然,临其丧,辍视朝一日,赠左仆射,太常谥曰文安。
(节选自欧阳修《王尧臣墓志铭》)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后遂以令         著:显著。
B.以天下之疑         释:消除。
C.多不行           格:搁置。
D.永和遣人以利动公      阴:暗中。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尧臣为人正直的一组是(3分)
①公请付其事御史,考按虚实        ②不宜以小故置之
③尤不可深责主将                  ④由是始以公言为可信
⑤公执以为不可                    ⑥公为之亦自若也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③⑥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尧臣军事才能杰出。西北边境因元昊发生战争时,王尧臣通过实地考察,对兵力部署、要塞防卫等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B.王尧臣在山西体量安抚使任上,当现今的韩丞相因好水之战指挥失当致使仁福等人战死而被贬官时,敢于仗义执言。
C.王尧臣居官任职期间,处理政务遇到意见不一致时,一定与大家反复讨论,直到取得共识为止,从不固执己见。
D.王尧臣一生历任多职,为国为民,临终仍观念国事。皇帝亲自参加他的葬礼,并且停止朝政一天以表达哀思。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此饥民求食尔,荒政之所恤也。”乃请以减死论。
⑵遇人一以诚意,无所矫饰,善知人,多所称,荐士为时名臣者甚众。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李梦登,福建人。乾隆庚寅孝丰知县,不携家室,与同志三数人,惘惘到县。始谒巡抚,门者索金,不应,因持刺不许入。梦登则绳床坐军门,竟日不去,曰:“予吏事见,非有私谒。俟公他出,即舆前白事,奚以门者为?”门者勉为通谒。巡抚察其状,戒之曰:“君悃愊无华饰,甚善然未娴吏事宜亟求通律令能治文书者致幕下庶几佐君不逮。”梦登前曰:“孝丰俸入,岁不过三十金,不能供幕客食。且梦登与偕来者,三数孝廉,皆读书服古,朝夕讲求,宜若可恃。”巡抚哂之。无何,卒用公式劾免,历官才三月也。
梦登居官,出无仪卫,门不设监奴,有质讼,直诣厅事。梦登便为剖析,因而劝谕之,两造皆欢然以解。出县门,终不见一胥吏。胥吏或请事,则曰:“安有子女事父母,转用奴隶勾检者?若辈必欲谋食,盍罢为农,否则请俟我去耳。”县庭无事,辄独行阡陌间,与父老商搉利,或遇俊秀子弟,执手论文,娓娓竟日,县人安之。
梦登罢官也,代者至门,交印讫,长揖而去。问库廪官物,犹前官封识也。稽文案簿籍,曰:“自有主者。”察狱讼,曰:“悉劝平之。”然不自省得谴所由,以书遍抵同官。曰:“梦登为县仅三月,未尝得罪百姓,有事未尝不尽心,然竟坐免,何故?”
梦登罢官,窭甚,不能归,百姓争食之。负贩小民,侵晓,各以所羡果蔬粟米,杂沓投门外,比门启,取给饔飱,亦不辨所从来。然闲居周一岁,未尝有大匮乏。最后,县人醵金为治归计,并制青盖为赠,题名至万人,荣其行。尝受惠梦登者,凡数辈,徒步负担,送梦登抵其家。
(节选自《清稗类钞·吏治类》)
【注】①悃愊:kǔn bì,至诚。②窭:jù,贫穷。③醵:jù,凑钱,集资。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乾隆庚寅孝丰知县       除:废除,罢免
B.出县门,终不见一胥吏 比:等到
C.安有子女白事父母白事:丧事
D.与父老商搉利 病:病痛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B.
C.梦登罢官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D.尝受惠梦登者
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
小题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甚善然/未娴吏事/宜亟求通律令能治文书者/致幕下庶几/佐君不逮
B.甚善/然未娴吏事/宜亟求通律令能治文/书者致幕下/庶几佐君不逮
C.甚善/然未娴吏事/宜亟求通律令能治文书者/致幕下/庶几佐君不逮
D.甚善然/未娴吏事/宜亟求通律令能治文/书者致幕下庶几/佐君不逮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巡抚看到李梦登,先是“戒之”,对他予以表扬和劝诫,体现了巡抚对他的赏识和关爱,然而自负的李梦登并不领情,巡抚只好“哂之”,以示无奈。
B.李梦登为官县衙不设门吏,甚至不要衙役,百姓可直达办事厅;出门不带仪仗卫队。他认为官员被称为父母官,就应该爱民如子。这体现了他廉正、亲民的特点。
C.李梦登任期虽短,却深得民心。他被罢官以后,因为穷困有家难回,当地百姓纷纷接济他,最后又集资、制万民伞,送他回家。这从侧面反映了他的清廉、爱民。
D.李梦登自认为干得不错,对于自己为什么被免职感到困惑不解,文章说是“卒用公式劾免”,其实不愿也不会迎合攀附上司才是李梦登被免职的真实原因。
小题5: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 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若辈必欲谋食,盍罢为农,否则请俟我去耳。(4分)
②然不自省得谴所由,以书遍抵同官。(3分)
(2) 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李梦登“清正廉洁”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22分)
蒋济字子通,楚国平阿人也。建安十三年,孙权率众围合肥。时大军征荆州,遇疾疫,唯遣将军张喜单将千骑,过领汝南兵以解围。济乃密白刺史,伪得喜书,云步骑四万已到雩娄。权信之,遽烧围走,城用得全。拜济丹阳太守。民有诬告济为谋叛主率者,太祖闻之,曰:“蒋济宁有此事!有此事,吾为不知人也。此必愚民乐乱,妄引之耳。”辟为丞相主簿西曹属。关羽围樊、襄阳。太祖以汉帝在许,近贼,欲徙都。济说太祖曰:“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太祖如其言。权闻之,即引兵西袭公安、江陵。羽遂见禽。
文帝践阼,出为东中郎将。帝问曰:“卿所闻见天下风教何如?”济对曰:“未有他善,但见亡国之语耳。”帝忿然作色而问其故,济具以答,于是帝意解。明帝即位,迁为中护军。时中书监、令号为专任,济上疏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诏曰:“夫骨鲠之臣,人主之所仗也。济才兼文武,服勤尽节,每军国大事,现有奏议,忠诚奋发,吾甚壮之。”景初中,外勤征役,内务宫室,怨旷者多,而年谷饥俭。济上疏曰:“陛下方当恢弘前绪,光大遗业,诚未得高枕而治也。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夫欲大兴功之君,先料其民力而燠休之。”诏曰:“微护军,吾弗闻斯言也。”
齐王即位,迁太尉。是时,曹爽专政,丁谧、邓颺等轻改法度。以随太傅司马宣王屯洛水浮桥,诛曹爽等,进封都乡侯,邑七百户。济上疏曰太傅奋独断之策陛下明其忠节罪人伏诛社稷之福也夫封宠庆赏必加有功今论谋则臣不先知语战则非臣所率固辞不许是岁薨谥曰景侯。  (选自《三国志》)
注:①雩娄( yúlóu) 今河南商城县东北部、固始县南部,安徽霍邱县部分地区。②燠(yù)休,亦作“ 燠烋 ”,亦作“ 燠咻 ”。优恤;抚慰。③司马宣王:即司马懿。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权闻之,即兵西袭公安、江陵引:率领
B.陛下方当恢弘前,光大遗业绪:残余的,遗留的(事业)
C.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其时夺 :改变
D.护军,吾弗闻斯言也。微:如果没有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蒋济字子通,楚国平阿人夫骨鲠之臣,人主之所仗
B.过领汝南兵解围太祖汉帝在许,近贼,欲徙都
C.妄引耳但见亡国语耳
D.怨旷者多,年谷饥俭诚未得高枕治也
小题3:以下六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蒋济“骨鲠之臣”的一组是()
①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②未有他善,但见亡国之语耳
③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④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
⑤诚未得高枕而治也  ⑥以随太傅司马宣王屯洛水浮桥,诛曹爽等
A.①③⑤B.③④⑤C.①②⑥D.②④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权带兵围攻合肥,而此时曹操正带兵攻打荆州,加之军中发生瘟疫,能派的救兵很少;蒋济用计让孙权主动撤兵,合肥得以保全。
B.蒋济为人刚直,敢于直言。文帝问天下“风教”,他大胆进言,以“但见亡国之语耳”回答;明帝时,他以“诚未得高枕而治也”告诫皇上要爱惜百姓。
C.凭着跟随太傅司马宣王诛***曹爽等人的功劳,皇帝加封蒋济为都乡侯,邑七百户,他坚决推辞,皇帝没有答应。
D.蒋济文武兼备,忠诚奋发,在数位人主手下任职,都能直言进谏,虽多次触怒人主,但始终都为人主所器重。
小题5:断句和翻译。(10分)
(1)给阅读文段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用“/”划分开即可)。(4分)
济 上 疏 曰 太 傅 奋 独 断 之 策 陛 下 明 其 忠 节 罪 人 伏 诛 社 稷 之 福 也 夫 封 宠 庆 赏 必 加 有 功 今 论 谋 则 臣 不 先 知 语 战 则 非 臣 所 率 固 辞 不 许 是 岁 薨 谥 曰 景 侯。
(2)把阅读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济乃密白刺史,伪得喜书,云步骑四万已到雩娄。(3分)
②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春,二月,曹操攻黎阳,与袁谭、袁尚战于城下,谭、尚败走,还邺。诸将欲乘胜攻之,郭嘉曰:“袁绍爱此二子,莫适立也。今权力相侔,各有党与,急之则相保,缓之则争心生。不如南向荆州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操曰:“善!”五月,操还许,留其将贾信屯黎阳。
后袁尚果自将攻袁谭,大破之。谭奔平原,遣辛毗诣曹操请救。辛毗至西平见曹操,谭意,群下多以为刘表强,宜先平之,谭、尚不足忧也。荀攸曰:“天下方有事,而刘表坐保江、汉之间,其无四方之志可知矣。袁氏据四州之地,带甲数十万,绍宽厚得众心;使二子和睦以守其成业,则天下之难未息也。今兄弟遘恶,其势不两全,若有所并则力专,力专则难也。及其乱而取之,天下定矣,此时不可失也。”操从之。
后数日,操更欲先平荆州,使谭、尚自相敝,辛毗望操色,知有变,以语郭嘉。嘉白操,操谓毗曰:“谭必可信,尚必可不?”毗对曰:“明公无问信与诈也,直当论其势耳。今一旦求救明公,此可知也。尚见谭困不能取,此力竭也。兵革败于外谋臣诛于内兄弟谗阋国分为二连年战伐介胄生虮虱加以旱蝗饥馑并臻天灾应于上人事困于下民无愚智皆知土崩瓦解。此天亡尚之时也。以明公之威,应穷敌,击敝寇,无异迅风之振秋叶矣。天以尚与明公,明公不取伐荆州,荆州丰乐,国无亡衅。今因其请救而抚之,利莫大焉。且四方之寇,莫大河北,河北平,则六军盛而天下震矣。”操曰:“善!”许谭。
冬,十月,操至黎阳。尚闻操渡河,乃释平原还邺。尚将吕旷、高翔叛归曹操,谭复刻将军印以假旷、翔。操知谭诈,乃为子曹整娉谭女安之,引军还。
注:①辛毗(Pí),字佐治,颍川阳翟人。辛毗先事袁谭,后归附曹操,官至卫尉。谥肃侯。②衅:征兆。
(选自《资治通鉴·卷第六十四》,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辛毗至西平见曹操,谭意致:转告
B.力专则难也图:谋取
C.谭必可信,尚必可不克:克服
D.谭复刻将军印以假旷、翔阴:暗中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今一旦求救明公莫大河北
B.尚见谭困不能取明公不取伐荆州
C.绍宽厚得众心乃为子曹整娉谭女安之
D.此天亡尚之时也许谭
小题3:下列句子全部是劝说曹操攻打袁尚的理由的一组是(      )(3分)
① 急之则相保,缓之则争心生
② 及其乱而取之,天下定矣
③ 使谭、尚自相敝
④ 尚见谭困而不能取,此力竭也
⑤ 河北平,则六军盛而天下震矣
⑥ 尚将吕旷、高翔叛归曹操
A ①②④   B ③⑤⑥  C ②③⑥   D ②④⑤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3分)
A.曹操把袁谭、袁尚打得逃到邺城,但曹操听了郭嘉的建议后就没有乘胜追击。
B.袁氏兄弟内讧时,曹军将领都认为此时不须进攻,只有辛毗力主要抓住机遇。
C.曹操不愿援助袁谭的原因是认为袁谭不可信任,并且对袁尚的实力心存戒备。
D.曹操通过袁谭送印的事,明白了袁谭并非真心归降,就用联姻计稳住了袁谭。
小题5: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3分)
兵 革 败 于 外 谋 臣 诛 于 内 兄 弟 谗 阋 国 分 为 二 连 年 战 伐 介 胄 生 虮 虱 加 以 旱 蝗 饥 馑 并 臻 天 灾 应 于 上 人 事 困 于 下 民 无 愚 智 皆 知 土 崩 瓦 解
小题6:翻译下面的句子。(7分)
①使二子和睦以守其成业,则天下之难未息也。(3分)
                                                                          
②以明公之威,应穷敌,击敝寇,无异迅风之振秋叶矣。(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