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洪武乙亥,余客武昌。武昌蒋隐溪先生,年已八十余,好道家书。其子立恭,能诗。皆意度阔略。然深自晦匿,不妄交游,独与余相得也。
是岁三月朔,余三人者,携童子四五人,载酒肴出游。天未明东行,过洪山寺二里许,折北,穿小径可十里,度松林,涉涧。涧水澄澈,深处可浮小舟。旁有盘石,客坐十数人。松柏竹树之阴,森布蒙密。时风日和畅,草木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
坐久,闻鸡犬声。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冈,田畴平衍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一叟可七十余岁,素发如雪,被两肩,容色腴泽,类饮酒者。延余两人坐。牖下有书数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言。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还坐石上,指顾童子摘芋叶为盘,载肉。立恭举匏壶注酒,传觞数行。立恭赋七言近体诗一章,余和之。酒半,有骑而过者,余故人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也,骇而笑,不下马,径驰去。须臾,具盛馔,及一道士偕来,遂共酌。遭士出《太乙真人图》求诗。余赋五言古体一章,书之。立恭不作,但酌酒饮道士不已。道士不能胜,降跽谢过,众皆大笑。李出琵琶弹数曲。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隐溪歌费无隐《苏武慢》。道士起舞蹁跹,两童子拍手跳跃随其后。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立恭援笔书数绝句,语益奇,遂复酌,余与立恭饮,少皆醉。
已而夕阳距西峰仅丈许,隐溪呼余还,曰:“乐其无已乎?”遂与李及道士别。中道隐溪指道旁冈麓顾余曰:“是吾所营乐丘①处也。”又指道旁桃花语余曰:“明年看花时索我于此。”
既归,立恭曰:“是游宜有记。”属未暇也。
是冬,隐溪卒,余哭之。明年寒食,与立恭豫约诣墓下。及期余病,不果行。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然念蒋氏父子交好之厚,且在武昌山水之游屡矣,而乐无加乎此,故勉而终记之。手录一通,遗立恭。
既游之明年,八月戊子记。 (取材于杨士奇《游东山记》)
注:①丘:坟墓。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延余两人坐延:邀请 |
B.道士不能胜胜:取胜 |
C.窍而吹之窍:钻孔 |
D.而乐无加乎此加:超过 |
A.不内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
B.草木之葩烂然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
C.皆欲取而难于言觉今是而昨非 |
D.乐其无已乎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
A.立恭性情率真,能饮酒,好读书,擅长诗歌写作,与作者有着很深的交往,对已逝的父亲充满怀念。 |
B.隐溪乐观旷达,怡情山水,喜欢结交朋友,虽然年事已高,对生死却很淡然。 |
C.原本立恭提议该为这次出游写篇游记,可是因为一些原因,作者一直未能写作这篇游记,直到次年八月才动笔写成。 |
D.文章主要记述了游东山的情况,表现了作者与隐溪父子的深厚友情,流露出对老友逝去的感伤。 |
①然深自晦匿,不妄交游,独与余相得也。(3分)
②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2分)
③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2分)
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4:
但是(隐溪父子)深藏自己的志向和才气,不随便与人来往,只和我情投意合。
一会儿道士又向立恭拱手行礼说:“为什么不送给我一首诗呢?”
老来应当志气更盛,哪能在白发苍苍的老年改变心志呢?困厄中心志更加坚定,不抛弃远大的志向。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B项中“胜”应为“承受”的意思。
小题2:
试题分析:C项中两个“而”字都是连词,表转折。A 项中前一个“焉”是代词,那里;后一个“焉”是兼词,相当于“于之”,在那里。B项中前一个“之”是助词,的;后一个“之”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D项中前一个“其”表反问语气,难道、怎么;后一个“其”是代词,它。
小题3:
试题分析:B项中“喜欢结交朋友”错,原文开头说他“不妄交游”。
小题4: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重要实词和虚词)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题应重点关注“晦匿”“妄”“相得”,补出主语“隐溪父子”、“已而”、“揖”、“奈何”、“与”、“宁”、“穷”、“青云”。
【参考译文】
洪武二十八年,我旅居武昌。武昌有位蒋隐溪先生,祖上也是我们庐陵人,已经八十多岁,爱读道家书。儿子立恭会写诗。父子二人都是气度旷达的人,平日深居简出,隐藏自己的志向和才气,不随便与人来往,只和我情投意合。
这年三月初一,我们三人带着四五个童仆,携带酒食,出门远游。天还没有亮,朝东走,走过洪山寺二里左右,向北拐,走小路大约十里,穿松林,趟水过山涧。涧水清澈,深处可以泛小舟。溪边一块大圆石,能坐十几个人。青松翠竹,绿阴掩映,十分茂密。这时风和日丽,野草与树木的花朵盛开,香气飘拂沾染衣裳袭人,百鸟争鸣。于是动手清扫石面,坐在上面。
坐了许久,听见鸡叫声和狗吠声。我招呼立恭起身,向东走了几十步,翻过一道山冈,只见田野平坦广阔,近处有十几间茅舍。于是前去拜访。一位约有七十多岁的老者,长长的头发像雪一样白,披落在双肩,面容红润光泽,好像是会饮酒的人。老者邀请我们两人坐下。窗下有几套书。立恭抽出一册《列子》,我拿起一部《白虎通》,都想把书带走却不便开口索取。老人看出了我们的心思,说:“这两部书我没有用处。”于是,我们两人各自将书揣在怀里,告辞离开。
回到石上坐下,分派童子摘来芋叶当盘子,把肉放在上面。立恭举起酒葫芦斟酒,传递酒杯依次喝了几轮,立恭乘兴写了一首七言近体诗,我和了一首。酒喝到一半,有一个骑马经过的人,竟是我的老朋友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他先是感到惊讶,相视一笑,却并不停留,径直驱马离开。不久,便备办了丰盛的酒菜,带着一位道士一起来。于是我们和他们一起喝酒。道士拿出一帧《太乙真人图》请我们题诗。我题写了一首五言古诗。立恭不写,只一味地向道士敬酒。道士不能承受,躬身告饶,引得众人捧腹大笑。李千户取出琵琶连弹数曲。立恭也折断一根竹子,钻了几个孔,吹奏起来,发出洞箫般悦耳的声音。隐溪老先生也忍不住唱了一阕费无隐的《苏武慢》。道士翩翩起舞,两个童仆也跟在他后面拍着手跳了起来。之后,道士再次拱手行礼问立恭:“先生为何不肯为贫道赋诗!”立恭提笔写了几首绝句,诗句更加新奇。于是重新喝酒,我和立恭酒量不大,都有些醉意。
不久,太阳西下,距离西边山峰只剩一丈多了,隐溪先生唤回我俩,说:“玩乐难道没有止境吗!”于是,我们和李千户、道士拱手作别。途中,隐溪先生指着道旁山冈脚下,回头对我说:“这里就是我修建坟墓的地方。”又指着路边的桃树嘱咐我:“明年赏桃花时就到这里来找我吧。”
回来之后,立恭对我说:“这次游览可得写篇游记。”可是当时我没有闲暇写作此文。
这年冬天,隐溪先生竟溘然长逝。我痛哭哀悼。第二年寒食节,与立恭相约去给老人家扫墓。没想到那时我又闹了一场病,未能如约前往。过了不久,我将要返回庐陵,临行特地到立恭府上留宿话别,这才动手追记东山之行。没有写完,立恭拿去读,边读边哭,我也忍不住潸然泪下,于是再次搁笔。但是想到自己往日与蒋氏父子交好深厚,而且在武昌逗留期给送立恭。
东山春游的第二年,八月初三日记。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文,完成后面习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洪武乙亥,余客武昌。武昌蒋隐溪先生,年已八十余,好道家书。其子立恭,能诗。皆意度阔略。然深自晦匿,】;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陈轸者,游说之士。与张仪俱事秦惠王,皆贵重,争宠,张仪恶陈轸于秦王曰:“轸重币轻使秦、楚之间,将为国交也。今楚不加善于秦而善轸者,轸自为厚而为王薄也。且轸欲去秦而之楚,王胡不听乎?”王谓陈轸曰:“吾闻子欲去秦之楚,有之乎?”轸曰:“然。”王曰:“仪之言果信矣。”轸曰:“非独仪知之也,行遒之士尽知之矣。昔子胥忠于其君而天下争以为臣,曾参孝于其亲而天下愿以为子。故卖仆妾不出闾巷而售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于乡曲者,良妇也。今轸不忠其君,楚亦何以轸为忠乎?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王以其言为然,遂善待之。
居秦期年,秦惠王终相张仪,而陈轸奔楚。楚未之重也,而使陈轸使于秦。过梁,欲见犀首。犀首者,魏之阳晋人也,与张仪不善。犀首谢弗见。轸曰:“吾为事来,公不见轸,轸将行,不得待异曰。”犀首见之。陈轸曰:“公何好饮也?”犀首曰:“无事也。”曰:“吾请令公厌事可乎?”曰:“奈何?”曰:“田需约诸侯从亲,楚王疑之,未信也。公谓于王曰:‘臣与燕、赵之王有故,数使人来,曰“无事何不相见”,愿谒行于王。’王虽许公,公请毋多车,以车三十乘,可陈之于庭,明言之燕,赵。”燕、赵客闻之,驰车告其王,使人迎犀首。楚王闻之大怒,曰:“田需与寡人约,而犀首之燕、赵,是欺我也。”怒而不听其事,齐闻犀首之北,使人以事委焉,犀首遂行,三国相事皆断于犀首。轸遂至秦。
小题1: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①今楚不加善于秦而善轸者②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 |
B.①犀首见之②齐闻犀首之北 |
C.①愿渴行于王②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
D.①吾为事来②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 |
①与张仪俱事秦惠王,皆贵重,争宠。 ②“且轸欲去秦而之楚,王胡不听乎?”
③今轸不忠其君,楚亦何以轸为忠乎? ④王以其言为然,遂善待之。
⑤楚未之重也,而使陈轸使于秦。 ⑥“吾为事来,公不见轸,轸将行,不得待异日。”
A.①②③ | B.③④⑥ | C.②③⑤ | D.①⑤⑥ |
A.陈轸面对秦王的质问,肯定张仪的看法,是以退为进,体现了游说之士的权谋机变。 |
B.陈轸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取譬设喻,言之成理,使秦惠王深信不疑,并进而善待他。 |
C.陈轸、张仪、犀首都是能够倾邦覆国的说客,相互之间争宠妒能,挑起了许多纷争。 |
D.经过陈轸的精心策划,使本无所事事的犀首一时垄断了燕、赵、齐三国的相国事务。 |
(1)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
(2)楚未之重也,而使陈轸使于秦。
与于襄阳书
韩 愈
七月三日,将仕郎守国子四门博士韩愈,谨奉书尚书阁下:
士之能享大名、显当世者,莫不有先达之士,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前焉。士之能垂休光,照后世者,亦莫不有后进之士,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后焉。莫为之前,虽美而不彰;莫为之后,虽盛而不传。是二人者,未始不相须也。然而千百载乃一相遇焉!岂上之人无可援,下之人无可推欤?何其相须之殷而相遇之疏也?其故在下之人负其能不肯谄其上,上之人负其位不肯顾其下,故高材多戚戚之穷,盛往无赫赫之光。是二人者之所为皆过也。未尝干之,不可谓上无其人;未尝求之,不可谓下无其人。愈之诵此言久矣,未尝敢以闻于人。
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道方而事实卷舒不随乎时文武唯其所用岂愈所谓其人哉?抑未闻后进之士,有遇知于左右,获礼于门下者,岂求之而未得耶?将志存乎立功,而事专乎报主,虽遇其人,未暇礼邪?何其宜闻而久不闻也。
愈虽不材,其自处不敢后于恒人。阁下将求之而未得欤?古人有言:“请自隗始。”②愈今者惟朝夕刍米、仆赁之资是急,不过费阁下一朝之享而足也。如曰“吾志存乎立功,而事专乎报主,虽遇其人,未暇礼焉”,则非愈之所敢知也。世之龌龊者,既不足以语之,磊落奇伟之人,又不能听焉,则信乎命之穷也!
谨献旧所为文一十八首。如赐览观,亦足知其志之所存。愈恐惧再拜。
(选自《古文观止》)
[注]①于襄阳,名由页,字名元,深得唐德宗器重。因做过襄州大都督,故称于襄阳。②燕昭王欲招致天下贤才,问计于郭隗,郭隗回答:“王必欲致士,请自隗始!”
小题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士之能垂休光休:停止 | B.是二人者,未始不相须也须:依赖 |
C.是二人者之所为皆过也过:不对 | D.未尝干之 干:请求 |
A.①然而千百载乃一相遇焉 ②今乃亡赵走燕 |
B.①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前焉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
C.①岂上之人无可援 ②行李之往来 |
D.①亦足知其志之所存②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道方而事实卷舒不随乎时文武唯其所用岂愈所谓其人哉?
A.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道方而事实卷舒/不随乎时文武/唯其所用/岂愈所谓其人哉?
B.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道方而事实/卷舒不随乎时/文武唯其所用/岂愈所谓其人哉?
C.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道/方而事实卷舒/不随乎时文武/唯其所用/岂愈所谓其人哉?
D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道方而事实卷舒不随乎时/文武唯其所用/岂愈所谓其人哉?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自己虽然不是人才,可是立身处世从来不敢落后于那些一般的人。 |
B.作者认为,读书人享有大名的原因,是有先通显而负天下众望的人做其引导者。 |
C.作者认为,是下位之人恃才傲物、上位之人不肯屈尊下顾导致二者不能“相须"。 |
D.作者在文中既表现了自己积极仕进的心情,又对达官贵人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
(1) 莫为之前,虽美而不彰。(3分)
译文:
(2) 故高材多戚戚之穷,盛往无赫赫之光。(3分)
译文:
(3) 谨献旧所为文一十八首。如赐览观,亦足知其志之所存。(4分)
译文:
《会试录》《乡试录》主考试官序其首,副主考序其后,职也。凡书亦犹是矣。且如国初时,府州县志书成,必推其乡先生之齿尊而有文者序之,不则官于其府州县者也。请者必当其人,其人亦必自审其无可让而后为之。官于是者,其文优,其于是书也有功,则不让于乡矣。乡之先生,其文优,其于是书也有功,则官不敢作矣。义取于独断,则有自为之而不让于乡与官矣。凡此者,所谓职也。故其序止一篇。或别有发明,则为后序【注】。亦有但纪岁月而无序者。今则有两序矣,有累三四序而不止者矣。两序,非体也。不当其人,非职也。世之君子不学而好多言也。
凡书有所发明,序可也。无所发明,但纪成书之岁月可也。人之患在好为人序。
唐杜牧《答庄充书》曰:“自古序其文者,皆后世宗师其人而为之。今吾与足下并生今世,欲序足下未已之文,固不可也。”读此言,今之好为人序者可以止矣。
娄坚《重刻〈元氏长庆集〉序》曰:“序者,叙所以作之指也,盖始于子夏之序《诗》。其后刘向以校书为职,每一编成,即有序,最为雅驯矣。左思赋三都成,自以名不甚著,求序于皇甫谧。自是缀文之士多有托于人以传者,皆汲汲于名,而惟恐人之不吾知也。至于其传既久,刻本之存者或漫漶不可读,有缮写而重刻之。则人复序之,是宜叙所以刻之意可也。而今之述者,非追论昔贤,妄为优劣之辨,即过称好事,多设游扬之辞,皆我所不取也。”读此言,今之好为古人文集序者可以止矣。
——选自[清]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九
【注】后序:写在书后面的序文,类似于后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必推其乡先生之齿尊而有文者序之齿尊:年长受尊崇 |
B.请者必当其人当:充当 |
C.有累三四序而不止者矣累:堆砌,累积 |
D.刻本之存者或漫漶不可读漫漶:模糊不清 |
A.且如国初时,府州县志书成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
B.官于是者,其文优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
C.其于是书也有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
D.今则有两序矣 |
小题3:下列各句全都体现作者观点的一组是( )
①主考试官序其首,副主考序其后 ②两序,非体也
③无所发明,但纪成书之岁月可也 ④自是缀文之士多有托于人以传者
⑤读此言,今之好为古人文集序者可以止矣
A.①②④ | B.①③⑤ | C.②③⑤ | D.③④⑤ |
A.作者认为书前有序文,书后也可以有序文。 |
B.作者提出了对作序的看法,并运用引证法使自己的观点更具说服力。 |
C.给古人文集作序时,介绍一下刊刻情况是可以的,但不应妄加褒贬。 |
D.杜牧认为给别人作序的人能够成为后世的宗师。 |
(1)今吾与足下并生今世。(2分)
(2)皆汲汲于名,而惟恐人之不吾知也。(2分)
郑遨,字云叟,滑州白马人也。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字。遨少好学,敏于文辞。唐昭宗时,举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有拂衣远去之意,欲携其妻子与俱隐,其妻不从,遨乃入少室山为道士。其妻数以书劝遨还家,辄投之于火,后闻其妻子卒,一恸而止。遨与李振故善,振后事梁贵显,欲以禄遨,遨不顾,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
其后,遨闻华山有五粒松,脂沦入地,千岁化为药,能去三尸①,因徙居华阴,欲求之。与道士李道殷、罗隐之友善,世目以为三高士。遨种田,隐之卖药以自给,道殷有钓鱼术,钩而不饵,又能化石为金,遨尝验其信然,而不之求也。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遨一不受。唐明宗时以左拾遗、晋高祖时以谏议大夫召之,皆不起,即赐号为逍遥先生。天福四年卒,年七十四。
遨之节高矣,遭乱世不污于荣利,至弃妻子不顾而去,岂非与世自绝而笃爱其身者欤?然遨好饮酒弈棋,时时为诗章落人间,人间多写以缣素,相赠遗以为宝,至或图写其形,玩于屋壁,其迹虽远而其名愈彰,与乎石门之徒异矣。
与遨同时张荐明者,燕人也。少以儒学游河朔,后去为道士,通老子、庄周之说。高祖召见,问“道家可以治国乎?”对曰:“道也者,妙万物而为言,得其极者,尸居衽席之间可以治天地也。”高祖大其言,延入内殿讲《道德经》,拜以为师。荐明闻宫中奉时鼓,曰:“陛下闻鼓乎其声一而已五音十二律鼓无一焉然和之者鼓也。夫一,万事之本也,能守一者可以治天下。”高祖善之,赐号通玄先生,后不知其所终。
(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隐逸传》)
【注】①三尸:道家称在人体内作祟的神有三,叫“三尸”或“三尸神”。
小题1:下列各句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欲以禄遨,遨不顾 顾:拜访 |
B.遨与李振故善善:善良 |
C.世目以为三高士 目:观看 |
D.岂非与世自绝而笃爱其身者欤笃:很,十分 |
A.隐之卖药以自给②唐明宗时以左拾遗、晋高祖时以谏议大夫召之 |
B.①道殷有钓鱼术,钩而不饵②妙万物而为言 |
C.①而不之求也②夫一,万事之本也 |
D.①至或图写其形②其迹虽远而其名愈彰 |
A.陛下闻鼓乎/其声一而已/五音十二律/鼓无一焉然/和之者鼓也 |
B.陛下闻鼓乎/其声一而已五音/十二律鼓/无一焉/然和之者鼓也 |
C.陛下闻鼓乎/其声一而已/五音十二律/鼓无一焉/然和之者鼓也 |
D.陛下闻鼓乎/其声一而已五音/十二律鼓/无一焉然/和之者鼓也 |
A.郑遨年轻时好学能文,后来考进士却落第了,又恰逢社会动荡,于是隐居山林,当了道士。 |
B.郑遨与道友李道殷、罗隐之交情深厚,三人被世人看作是三位高洁之士。 |
C.郑遨隐居山林,但经常有诗稿散落民间,人们对这些诗稿珍爱有加,把它们誊写在丝绢上,作为馈赠佳品,甚至抄写在屋壁之上,把玩观赏。 |
D.张荐明与郑遨同为当时著名的隐士,他曾喜好儒学,后来则一心崇奉道家学说,他认为道家学说对治国大有裨益。 |
(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3分)
②高祖大其言,延入内殿讲《道德经》,拜以为师。(3分)
(2)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郑遨“节高”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李 密 传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①。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②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③。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
臣以险衅……臣生当陨身,死当结草。(《陈情表》原文,省略)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④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宫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二子:赐、兴。
(摘自《晋书•李密传》)
【注】①醮:jiào,改嫁。 ②烝烝:zhēng,热切的样子,形容李密对母亲思念之深。③游夏:孔子的学生子游、子夏,品格好,资质高。④安乐公:刘备之子刘禅。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孔明言教何碎碎:琐碎 |
B.从事白其书司隶白:报告 |
C.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 援:靠山 |
D.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密:暗中 |
①奉事以孝谨闻 ②周门人方之游夏
③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 ④有暇则讲学忘疲
⑤乃迁汉中太守 ⑥数使吴,有才辩
A.②③⑥ | B.①③⑤ | C.②④⑤ | D.①④⑥ |
A.李密从很小就懂得尽孝道。他幼年丧父,母亲何氏再嫁,年仅几岁的李密深切地思念双亲,不能自已,以至忧思成疾。 |
B.晋武帝读了李密婉拒朝廷征召的《陈情表》后,赞扬他是个名副其实的真名士,并答应了他的请求。祖母去世后,李密守丧期满,晋武帝再次征召他到洛阳担任太子洗马。 |
C.李密认为安乐公刘禅是个仅次于齐桓公的君主,理由是刘禅和齐桓公成败的原因是一样的。司空张华对他的这个见解很是信服。 |
D.借皇上东堂赐宴饯别之机,李密赋诗一首,诗的末章表明了他想回家种田的愿望。晋武帝为此很生气,都官从事见机行事,马上奏请皇上免去李密的官职。 |
(1)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5分)
(2)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5分)
最新试题
- 1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大洲是( )A.亚洲B.欧洲C.非洲D.美洲
- 2近几年来,在青少年中悄然兴起一股“时尚热”,如穿“韩服”、参加“选秀”、争做“网虫”、勇当“小发明家”等。对此认识正确的
- 3“” 是“”成立的 ( )A.充分非必要条件B.必要非充分条件C.非充分非必要条件D.充要条件
- 4对于任意的正整数n,所有形如n3+3n2+2n的数的最大公约数是( )。
- 5材料一:小强出生在四川一个贫穷的山村,初中还没毕业,他就辍学在家。15岁不到,他就跑到宁波自谋生路。在江东一家快餐店做服
- 6Rt△ABC中,∠C=90°,a,b,c分别是∠A,∠B,∠C的对边,下列关系式错误的是( )A.b=c•cos BB
- 7煤、铁、石油三种矿产的共同特点是[ ]A.非金属 B.储量无限大 C.不可再生资源 D.分布均匀
- 8书面表达。 林峰是个足球迷,他收集了4个足球,还有很多球星的照片。但是他从来不踢球,他只在电视上观看足球赛,请根据以上
- 9We have to__ourselves when we are away from home.A.look atB.
- 10关于电磁感应现象,下面叙述中正确的是[ ]A.当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就能产生感应电流B.任何导体
热门考点
- 1tan62°+tan73°-tan62°·tan73°= .
- 2计算题:(1)(﹣7)×(﹣5)﹣90÷(﹣15);(2).
- 3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对我国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面对机遇和挑战,我们[ ]①应看到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的主题
- 4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的精髓是[ ]A.实事求是B.群众路线 C
- 5如图所示,两个圆环A、B同心放置,且半径RA<RB.一条磁铁置于两环的圆心处,且与圆环平面垂直.则A、B两环中磁通φA,
- 6如图所示为大型电子地磅电路图,电源电动势为E,内阻不计.不称物体时,滑片P在A端,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有效电阻最大,电流
- 7如图,CD与BE互相垂直平分,AD⊥DB,∠BDE=70°,则∠CAD=______°.
- 8与肺的气体交换有直接关系的结构特点是( )A.肺泡数目多B.肺泡壁是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C.肺泡外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网
- 9西湖龙井茶名扬中外.小叶是某龙井茶叶有限公司产品包装部门的设计师.如图1是用矩形厚纸片(厚度不计)做长方体茶叶包装盒的示
- 10现有A、B、C、D四种元素,其中A元素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B元素是生物体中含量最高的元素,C+的核外没有电子,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