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2分)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①;激...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2分)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①;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选自《孟子•告子上》)
【注释】①颡(sāng):额头。
小题1:孟子在这段话中围绕什么问题提出了什么观点? (3分)
小题2: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孟子这一观点的理解。(9分)
答案

小题1:围绕人性问题,(1分)提出了人性本善的观点。
小题2:孟子以水为喻,认为人性向善,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是出于天性的。而人之所以不善,是因为受到环境的影响,或是被私欲所蒙蔽。(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所以人应该保持仁义、放弃私利,以维护自己的天性。)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这是本文段的中心句,孟子是以“水之就下”来比喻人性向善。
小题2:
试题分析: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所以解本题时可以赞同“人性本善”,但也可以反对。比如荀子就认为“人性本恶”。可以从人的先天性、后天的影响等方面来分析自己的观点。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2分)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①;激】;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景公之时,霖雨十有七日。公饮酒,日夜相继。晏子请发粟于民,三请,不许。公命柏遽巡国,能歌者。晏子闻之,不说,遂分家粟于氓,致任器于陌,公曰:“霖雨十有七日矣,坏室乡有数十,饥氓里有数家,百姓老弱,冻寒不得短褐,饥饿不得糟,敝撤无走,四顾无告。而君无恤,日夜饮酒,今国致乐不。马食府粟,狗餍刍豢,三室之妾俱足粱肉。狗马室妾,不厚乎?民氓百姓,不亦薄乎?故里穷而无告,无乐有上矣;饥饿而无告,无乐有君矣。婴随百官,使民饥饿穷约而无告,使上淫湎失本而不恤,婴之罪大矣。”再拜稽首,请身而去,遂走而出。
公从之,兼于涂而不能。令趋驾追晏子其家,不及。粟米尽于氓,任器存于陌。公驱,及内。公下车从晏子曰:“寡人有罪,夫子倍弃不援,寡人不足以有约也,夫子不顾社稷百姓乎?愿夫子幸存寡人。寡人请率齐国之粟米财货,之百姓,多寡轻重,惟夫子之令。”遂拜于途。晏子返。命禀巡氓,家有布缕之本而绝食者,使有终月之委;绝本之家,使有期年之食;无委积之氓,与之薪橑,使足以毕霖而。令柏巡氓,家室不能御雨者,予之金。巡求氓寡用财乏者,三日而毕。手者,若不用令之罪。
公出舍,损肉撤酒。三日,吏告毕上:贫氓万七千家,用粟九十七万种,薪橑万三千乘;坏室二千七百家,用金三千。公然后就内退食,琴瑟不张,钟鼓不。晏子请左右与以歌舞娱君者退之。
(取材于《晏子春秋》)
注释:①任器:装粟米的容器 ②数量:艰难的样子 ③乐:喜欢、乐意 ④康:大路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能歌者致:使……到来B.行见公曰徒:步行
C.兼于涂而不能逮:赶上D.之百姓委:任命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三请,不笑于大方之家
B.令国致乐不成舟
C.钟鼓不陈陈规陋习
D.晏子返失败成功之母
小题3:下列四组句子,全部表现晏子爱民爱国的一组是(   )(3分)
①遂分家粟于氓。            ②饥饿而无告,无乐有君矣。
③请身而去,遂走而出。      ④公出舍,损肉撤酒。
⑤三日,吏告毕上。          ⑥晏子请左右与以歌舞娱君者退之。
A.①②⑤B.②④⑤C.①③⑥D.③④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百姓生活困苦而得不到救助,就会对统治者不满。
B.景公是一位从谏如流、知错就改的开明君主。
C.景公降尊屈贵,并以社稷百姓的名义追回了晏子。
D.晏子爱民爱国,为了劝谏景公不惜放弃自己的官位。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6分)
景公外傲诸侯,内轻百姓,好勇力,崇乐以从嗜欲,诸侯不说,百姓不亲。公患之,问于晏子曰:“古之圣王,其行若何?”
晏子对曰:“其行公正而无邪,故谗人不得入;不阿党,不私色,故群徒之卒不得容;薄身厚民,故聚敛之人不得行;不侵大国之地,不耗小国之民,故诸侯皆欲其尊;不劫人以甲兵,不威人以众强,故天下皆欲其强;德行教识加于诸侯,慈爱利泽加于百姓,故海内归之若流水。今衰世君人者,辟邪阿党,故谗诌群徒之卒繁;厚身养,薄视民,故聚敛之人行;侵大国之地,耗小国之民,故诸侯不欲其尊;劫人以兵甲,威人以众强,故天下不欲其强;灾害加于诸侯,劳苦施于百姓,故仇敌进伐,天下不救,贵戚离散,百姓不兴。”公曰:“然则何若?”对曰:“请卑辞重币以说于诸侯,轻罪省功①,以谢于百姓,其可乎?”公曰:“诺。”
于是卑辞重币而诸侯附,轻罪省功,而百姓亲,故小国入朝,燕鲁共贡。
墨子闻之曰:“晏子知道,道在为人,而失为己。为人者重,自为者轻。景公自为而小国不与为人而诸侯为役则道在为人而行在反己矣。故晏子知道矣。”
(选自《晏子春秋》)
[注]:①省功:减免劳役。
小题1:用“∕”给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2分)
景 公 自 为 而 小 国 不 与 为 人 而 诸 侯 为 役 则 道 在 为 人 而 行
在 反 己 矣 。
小题2:全都属于晏子提出的古之圣王治国之道的一组是(2分)(   )
①其行公正而无邪                ②不阿党,不私色
③诸侯皆欲其尊                  ④慈爱利泽加于百姓
⑤劫人以兵甲,威人以众强        ⑥轻罪省功,以谢于百姓
A.②③④B.③④⑤C.①⑤⑥D.①②④
小题3:下面对原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齐景公轻视诸侯和百姓,好勇纵嗜,导致国家内外交困。当他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便向晏子求教。
B.晏子以古之圣君和今之昏君的治国之道作对比,目的在于让齐景公知道“宽厚爱人”的重要性。
C.齐景公依晏子的开导行事,其结果虽然违背了个人的利益,但却获得了“诸侯附”,“百姓亲”的好处。
D.墨子听说此事后,称赞晏子懂得治国之道,明白为人者必受人尊重、为己者将被人轻视的道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孔子对从政的基本态度是:政治清明时,应积极贡献心力;若执政者失道,则暂时退出权力结构。下列《论语》文句,表现这种态度的一项是(     )
A.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B.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
C.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D.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下列对儒家经典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强调要举一反三,说明他重视启发教育。
B.“尝独立,鲤趋而过庭。”孔鲤接受“庭训”,说明母亲育我辛劳,要施行孝悌。
C.“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主张推恩,这有助于实现人和。
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孟子主张教化百姓,目的是使百姓依礼而行。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对以下选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论语·雍也》)
A.孔子诲人不倦B.孔子从谏如流
C.子路当仁不让D.子路学而不厌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