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2013·高考四川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金履祥字吉父,婺之兰溪人。幼而敏睿,父兄稍授之书,即能记诵。比长,益自策励。及壮,知向濂洛之学,事同郡王...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2013·高考四川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金履祥字吉父,婺之兰溪人。幼而敏睿,父兄稍授之书,即能记诵。比长,益自策励。及壮,知向濂洛之学,事同郡王柏,从登何基之门。基则学于黄榦,而榦亲承朱熹之传者也。自是讲贯益密,造诣益邃。
时宋之国事已不可为,履祥遂绝意进取。然负其经济之略,亦未忍遽忘斯世也。会襄樊之师日急,宋人坐视而不敢救,履祥因进牵制捣虚之策,请以重兵由海道直趋燕、蓟,则襄樊之师,将不攻而自解。且备叙海舶所经,凡州郡县邑,下至巨洋别岛,难易远近,历历可据以行。宋终莫能用。及后朱瑄、张清献海运之利,而所由海道,视履祥先所上书,咫尺无异者,然后人服其精确。
德祐初,以迪功郎、史馆编校起之,辞弗就。宋将改物,所在盗起,履祥屏居金华山中。平居独处,终日俨然;至与物接,则盎然和怿。训迪后学,谆切无倦,而尤笃于分义。有故人子坐事,母子分配为隶,不相知者十年,履祥倾赀营购,卒赎以完;其子后贵,履祥终不自言,相见劳问辛苦而已。
履祥尝谓司马文正公光作《资治通鉴》,秘书丞刘恕为《外纪》,以记前事,不本于经,而信百家之说,是非谬于圣人,不足以传信。乃以《尚书》为主,下及《诗》《礼》《春秋》,旁采旧史诸子,表年系事,断自唐尧以下,接于《通鉴》之前,勒为一书,名曰《通鉴前编》。凡所引书,辄加训释,以裁正其义,多儒先所未发。
初,履祥既见王柏,首问为学之方,柏告以必先立志,且举先儒之言:居敬以持其志,立志以定其本,志立乎事物之表,敬行乎事物之内,此为学之大方也。及见何基,基谓之曰:“会之屡言贤者之贤,理欲之分,便当自今始。”会之,盖柏字也。当时议者以为基之清介纯实似尹和静,柏之高明刚正似谢上蔡,履祥则亲得之二氏,而并充于己者也。
履祥居仁山之下,学者因称为仁山先生。大德中卒。元统初,里人吴师道为国子博士,移书学官,祠履祥于乡学。至正中,赐谥文安。
(节选自《元史·金履祥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濂洛之学     向:崇尚
B.造诣益邃:精深
C.履祥倾营购赀:钱财
D.为一书勒:镌刻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然负经济之略余嘉能行古道
B.历历可据行使工药淬之
C.举先儒之言 贰于楚也
D.履祥则亲得二氏徒慕君高义也
小题3: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平居独处,终日俨然;至与物接,则盎然和怿。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凡所引书,辄加训释,以裁正其义,多儒先所未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传主金履祥是怎样为学与为人的?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
金履祥,字吉父,是婺州兰溪县人。小时候就聪明机智,他的父亲、兄长稍微教给他(一些)书本知识,他就能背诵。等到年龄稍大一些,更加自我鞭策勉励。到了壮年时,了解并崇尚濂洛学说,在同郡王柏那里做事,(后来又)跟随他一起来到何基门下(做事)。何基曾在黄榦处求学,黄榦又是亲身得到朱熹传授的人。从此讲论研习更加深入,造诣也越加精深。
当时宋朝的国势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境地,履祥于是断绝了进取的意念。然而他自己身怀经世济民的策略,也不忍心马上舍弃救世之心。正赶上襄樊的军队一天天告急,宋朝官兵却袖手旁观不敢营救,履祥于是进献了牵制敌军乘虚而击的策略,请求派大军从海路直逼燕、蓟等地,这样,襄樊的敌军,就不用攻打而自行退走。而且履祥详细叙述了海路船舶的具体线路,经过的所有州郡县邑,以及大洋小岛,途中的困难与便利,以及各处里程的远近,清清楚楚,都可以一一顺着他的(指点)来前行。宋朝最终没有采用。到后来朱瑄、张清进言海运的便利,他们经过的海路,都是比照履祥先前的上书来的,没有丝毫差异,此后人们很佩服履祥的精确。
德祐初年,(宋朝)起用履祥为迪功郎、史馆编校,(结果)他推辞没有就职。宋朝即将灭亡,履祥居住的地方盗贼四起,履祥于是退隐到金华山中。平时单独居处,整天严肃庄重;至于和人交往,则(热情)洋溢和乐喜悦。教导启迪后辈学子,谆谆教导,严格不倦,尤其看重分辨道义。有个老朋友的儿子因事获罪,母子二人被发配做了奴隶,彼此不了解已有十年,履祥倾尽钱财营救,最终把他们赎身出来;后来那个孩子成了显贵,履祥始终没有说过这件事,见面时只是问候辛苦而已。
履祥曾经说文正公司马光作《资治通鉴》,秘书丞刘恕作《外纪》,来记载前朝的事迹,然而刘恕的书不以儒家经典为本,却相信其他各家的记载,是非标准与孔子相悖,不足以作为信史流传。于是(履祥)以《尚书》为主,向下涉及《诗经》《礼记》《春秋》,另外搜集旧史及诸子的书,按编年体来记载史事,上起唐尧以后,下接《通鉴》之前,集结(编纂)成一本书,命名为《通鉴前编》。凡是引用的书籍,总是加上注解,用来裁断订正它们的意义,有许多先儒所没有阐发的(内容)。
当初,履祥拜见王柏之后,首先请教治学的方法,王柏告诉他必须首先树立学习的志向,并且援引了前辈儒家的话:保持严肃认真来坚持自己的志向,确立志向来存养自己的本性,在表面上立下志向,在实践中严格地执行,这就是治学的根本方法。等见到何基,何基对他说:“会之多次谈到贤者的贤能,能区别天理与人欲,你应当从今日开始实行。”会之,是王柏的字。当时评论者都认为何基的清正耿直、淳厚质朴像尹和静,王柏的高超明达、刚毅正直像谢上蔡,履祥则亲身受到二人的传教,而且兼容并蓄于自身。
履祥居住在仁山脚下,学者因此称他为仁山先生。大德年间去世。元统初年,履祥的同乡吴师道做了国子博士,给学官写了一封信,在乡学中给履祥建了祠堂。至正年间,赐谥号文安。
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1)平时单独居处,整天严肃庄重;至于和人交往,则(热情)洋溢和乐喜悦。
(2)凡是引用的书籍,总是加上注解,用来裁断订正它们的意义,有许多先儒所没有阐发的(内容)。
小题4:敏而好学,诲人不倦;严谨治学,敢于创新;忧国而献良策;助人而不居功;立志为本,知行合一。
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A.“向”,后跟宾语“濂洛之学”,应为动词,译为“崇尚”。B.“益”修饰“邃”,且作“造诣”的谓语,联系“深邃”等词语可推断出邃为“精深”之义,正确。C.“赀”可联系“敛赀财以送其行”句,推断C项正确。D.“勒”后面跟“一书”,不可能是“镌刻”之义,应为“编纂”,因此该项错误。此题难度较大,要更多借助语境来判断。
试题分析:
小题2:本题考查其、以、且、之四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A.“其”,都是代词,但第一个指代自己,第二个指代他(李蟠)。B.“以”,第一个是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第二个是介词,用。C.“且”,两个都是连词,表并列,并且。D.“之”,第一个为代词,这;第二个是结构助词,的。
试题分析:
小题3:本题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1)首先要注意“平居独处”与“至与物接”,“终日俨然”与“盎然和怿”之间的对举关系。其次要注意关键词:“俨然”是指严肃庄重的样子;“与”是介词,“和”“跟”;“物接”联系“待人接物”,可判断为“跟人交往”;“盎然”形容待人接物时的态度,是“热情洋溢”的意思;“怿”联系“秦王不怿”,可判断为“高兴、喜悦”之义。(2)“引”是“引用”之义;“辄”是副词,“总是”;“训释”是同义词连用,注释;“裁”是动词,裁断、判断;“发”,阐发。
试题分析:
小题4:本题从传主的品质方面考查信息筛选。第1段写金履祥为学之事,表现了他聪敏好学;第2段写他经世济民的策略,表现他的忧国情怀和高超策略;第3段写他隐居金华山中后待人接物的情况,表现了他的诲人不倦、助人不居功等情操;第4段写他编写《通鉴前编》的情况,表现了他治学严谨、敢于创新;第5段写他寻求学习方法的主要经历及别人对他的评价,表现他立志为本、知行合一的治学态度。
核心考点
试题【(2013·高考四川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金履祥字吉父,婺之兰溪人。幼而敏睿,父兄稍授之书,即能记诵。比长,益自策励。及壮,知向濂洛之学,事同郡王】;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2013·高考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陆贾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佗椎结箕踞见陆生。陆生因说佗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惟汉王先入关,据咸阳。项籍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下所建也。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掘烧君王先人冢墓,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王已降汉,如反覆手耳。”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因问陆生曰:“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王似贤。”复问:“我孰与皇帝贤?”陆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尝有也。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踦足区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比于汉王!”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陆生拜尉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归报,高祖大悦,拜为太中大夫。
(节选自《说苑·奉使》)
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秦时已并天下。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嚣死,佗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吏,以其党为假守。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汉十一年,遣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
(节选自《史记·南越前传》)   
【注】 ①椎结:同“椎髻”,发髻梳成一撮,形状如椎。②踦:同“崎岖”。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      亲戚:父母
B.如反覆手耳反覆:翻转
C.人众车舆:众多
D.政一家由:如同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陆贾极具政治才干。他深受高祖信任,跟随高祖平定天下;代表朝廷出使南越,成功游说尉佗归顺汉王朝,得到高祖的肯定,被任命为太中大夫。
B.尉佗原本自傲自大。与陆贾会面时,他举止无礼,态度轻慢;认为自己既有将相之才,亦有帝王之能,且南越君民同心,足以与汉王朝分庭抗礼。
C.尉佗亦能审时度势。他本为龙川令,受命于任嚣,代任南海尉,趁天下大乱统一了南越;后听从陆贾的劝导与建议,接受朝廷封赏,臣服于汉王朝。
D.陆贾游说技巧高超。为说服尉佗,他从国力、军事等方面分析了对方可能面临的情势,进而使其醒悟到只有遵从朝廷的约束才能保住切身利益。
小题3: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
陆贾跟从高祖平定天下,当时人们都称他是能言善辩的说客,他伴随在高祖的身边,常常出使各个诸侯国。到高祖时,中原刚刚平定,尉佗平定了南越,便在那里自立为王。高祖派遣陆贾(出使南越),赐给尉佗金印,任命尉佗为南越王。陆贾到了南越,尉佗梳着椎形的发髻,像簸箕一样地伸开两腿坐着(很傲慢的样子),接见陆贾。陆贾于是劝说他道:“您本是中原人,父母兄弟和祖先的坟墓都在真定。现在您背弃本性,抛弃汉人的衣帽巾带,想要凭借小小的南越和大汉相对抗,成为敌对国家,灾祸将要降临到您的身上了!况且秦朝暴虐无道,诸侯豪杰纷纷揭竿而起,只有汉王首先进入函谷关,占据咸阳。项籍背叛盟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们都归属于他,可以称得上是强大无比。但是汉王从巴蜀出兵,征服天下,平定诸侯,最终诛灭项羽,灭掉楚国。五年之间,天下平定,这不是人力所能办到的,而是上天辅佐的结果。现在天子听说您在南越称王,不帮助天下人讨伐暴逆,朝廷将相都想带兵来消灭您;天子怜惜百姓刚刚经历了战争的劳苦乱离,才暂且罢兵,派遣我授予您南越王的金印,剖符为信,互通使臣。您理应到郊外远迎,面向北方,拜倒称臣。但是,您却想以刚刚建立,还没有把人心收拢起来的小小南越,在此不向汉朝称臣。倘若让朝廷知道了此事,挖掘烧毁您祖先的坟墓,诛灭您的宗族,再派一名偏将带领十万大军来到越地,那么南越人***死您投降汉朝,就如同翻一下手掌那么容易了。”在这种情况下,尉佗就急急忙忙站起身来,向陆贾道歉说:“我在蛮夷中居住时间长了,所以太失礼仪了。”接着又问陆贾:“我和萧何、曹参、韩信相比,谁更贤能呢?”陆贾说道:“您似乎比他们贤能。”尉佗又问:“那我和皇帝相比谁贤能呢?”陆贾回答:“皇帝从丰、沛起兵,讨伐暴虐的秦朝,消灭强大的楚国,为天下的人兴利除害,继承了五帝三皇的宏伟业绩,统理整个中原,而中原的人口以亿来计算,土地方圆万里,处于天下最富饶的地域,人众车多,物产丰富,政令出于一家,(这种盛况是)从开天辟地以来,从未有过的。而现在您的人众不过几十万,而且都是未开化的蛮夷,又居住在这局促狭小的山地海隅之间,只不过如同汉朝的一个郡罢了,您怎么竟同汉王相比!”尉佗听了大笑说道:“我没有从中原起兵,所以在这里称王;假如我身处中原,怎么就比不上汉王!”尉佗非常喜欢陆生,留下他和自己饮酒交谈几个月。尉佗说:“南越国中没有人值得(我)同(他)交谈,直到你来,让我每天都能听到过去从未听到过的道理。”陆贾完成拜尉佗为南越王的使命,使他向汉称臣,服从汉朝的管制约束。陆贾回到朝廷之后,把在南越的情况向高祖汇报,高祖非常高兴,任命陆贾为太中大夫。
南越王尉佗,真定人,姓赵。秦国兼并了六国。到秦二世时,南海郡尉任嚣得病将死,把龙川令赵佗召来。任嚣当即向赵佗颁布任命文书,让他代行南海郡尉的职务。任嚣死后,赵佗借机逐渐按照法律***了秦朝安置的官吏,用自己的亲信做代理长官。秦朝被消灭后,赵佗就攻击并兼并了桂林和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汉高祖平定天下之后,因为中原百姓劳顿困苦,所以放过了赵佗,没有派兵诛灭他。汉高祖十一年,派遣陆贾去南越,立赵佗为南越王。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2013·高考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龙洞山记
[元]张养浩
历下多名山水,龙洞为尤胜。洞距城东南三十里,旧名禹登山。按《九域志》,禹治水至其上,故云。中有潭,时出云气,旱祷辄雨,胜国尝封其神曰灵惠公。其前,层峰云矗,曰锦屏,曰独秀,曰三秀,释家者流居之。由锦屏抵佛刹山,巉岩环合,飞鸟劣及其半。即山有龛屋,深广可容十数人,周镌佛像甚夥。世兵,逃乱者多此焉。依上下有二穴,下者居傍,可逶迤东出,其曰龙洞,即此穴也,望之窅然。
窃欲偕同来数人入观。或曰是中极暗,非烛不能往,即遣仆燃束茭前导。初焉,若高阔可步;未几,俯首焉;未几,磐折焉;又未几,膝行焉;又未几,则蒲伏焉;又未几,则全体覆地蛇进焉。会所导火灭,烟郁勃满洞中。欲退,身不容;引进,则其前隘,且重以烟,遂缄吻、抑鼻、潜息。心骇乱恐甚,自谓命当尽死此,不复出矣。余强呼使疾进,众以烟故,无有出声应者,心尤恐然。余适居前,倏得微明,意其穴竟于是,极力奋身,若鱼纵焉者,始获脱然以出。如是,仅里所。既会,有泣者,恚者,诟者,相讥笑者,顿足悔者,提肩喘者,喜幸生手其额者,免冠科首具陈其狼狈状者。惟导者一人年稚,形瘠小,先出,若无所苦,见众皆病,亦阳慑力殆。其宴于外者,即举酒酌穴者,人二杯。虽雅不酒,必使之酹,名曰定心饮。
余因默忆,昔韩文公登华山,穷绝顶,梗不能返,号咷连日。闻者为白县吏,遂遣人下之。尝疑许事未必有。由今观之,则韩文公之号为非妄矣。呜呼,不登高,不临深,前圣之训较然,而吾辈为细娱,使父母遗体几同压没不吊。其为戒,讵止殁身不可忘。窃虞嗣至者或不知,误及此,故记其事以告焉。游洞中者七,某官某;洞之外坐而宴饮者四,某官某,凡十有一人。时延祐龙集丁巳八月也。
(选自《钦定四库全书·归田类稿》)
【注】 ①胜国:前朝。②劣:仅仅,才。③磐折:弯腰。④较然:明显的样子。⑤吊:悲伤。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导火灭      会:适逢
B.其穴竟于是意:料想
C.亦阳力殆慑:害怕
D.窃嗣至者或不知虞:欺骗
小题2:下列四组中,全都间接表现龙洞艰险的一组是(  )
①是中极暗 ②烟郁勃满洞中 ③心骇乱恐甚 ④如是,仅里所 ⑤有泣者,恚者,诟者 ⑥喜幸生手其额者
A.①②④B.①③⑤
C.②④⑥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龙洞山自古以来就是名胜,山势险峻,有上下两个山洞,位于下方的一个叫龙洞。
B.龙洞深邃,里面越来越低矮狭窄。作者与同游者备受惊恐,好不容易才得以出洞。
C.按照当地的风俗,在洞外饮酒的人要为入洞游玩的人喝两大杯酒,名为“定心饮”。
D.作者游历龙洞后,想起“不登高,不临深”的前圣之训,为告诫后人写了这篇“记”。
小题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初焉,若高阔可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闻者为白县吏,遂遣人下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
济南有很多有名的山水,龙洞山尤其突出。龙洞山距离城东南三十里,以前的名称是禹登山。按照《九域志》里的记载,大禹治水来到这座山上,因此得名。洞中有潭,有时冒出云气,天旱的时候祈祷就能降雨,前朝曾经封它的神为灵惠公。洞的前面,山峰层峦,耸立云端,有锦屏,有独秀,有三秀,佛家一类的人居住在此处。从锦屏到佛刹山,陡峭的岩石环绕相合,飞鸟仅仅能飞到它的半山腰。登上山有佛龛屋子,深广可容下十多人,周围镌刻着很多佛像。世上发生战乱,逃乱的人大多来到这个地方。依傍山势有上下两个洞穴,下边的洞穴在旁边,可蜿蜒向东,被称作龙洞的就是这个洞穴,望去幽深遥远。
(我)私下里想和一同前来的几个人进去观看。有人说这里面特别黑暗,没有火炬是不能前往的,于是吩咐仆从点燃干草在前面引路。起初,(洞)似乎高大宽敞,可以行走;不一会儿,就只能低头前行了;又过了一会儿,就只能弯腰前行了;又过了一会儿,只能屈膝前行了;又过了一会儿,就只能匍匐前行了;又过了一会儿,就只能全身趴在地上像蛇一样前行了。正赶上引路的火种熄灭了,烟雾弥漫在整个洞里。想要退出,身体不允许;想要前行,前面更加狭小,并且烟雾也更浓,于是闭口不说话,抑制鼻子呼吸,屏气。内心十分害怕恐惧,自认为性命就要了结在此处,不能再出去了。我大声疾呼奋力前行,大家因为烟雾的缘故,没有出声回应我的,我内心里更加恐惧。我正好在队伍前面,忽然看见些许光亮,料想这洞穴就到这里为止,(于是)极力使身体奋勇向前,像鱼儿纵身一跃,终于脱险出来了。像这样行走,仅仅走了一里多路。等到大家相聚,有哭泣的,有生气的,有大声辱骂的,有相互讥笑的,有跺脚说后悔的,有耸肩不停喘息的,有庆幸自己生还用手拂试额头的,有摘下帽子露出头展现自己狼狈不堪的样子的。只有引导的人年纪尚小,形体瘦弱,先出来了,好像没有受什么苦,看到众人都困苦不堪,也假装害怕,身体疲惫。那些在外边饮酒的人,就举起酒杯敬进入洞穴的人每人两杯。即使儒雅不喝酒之人,也一定让他把酒洒在地上,称其为定心饮。
我因此暗地里回忆原先韩文公登华山,登上绝顶,道路阻塞不能返回,一连几天都放声大哭。听到的人替他报告了县吏,(县吏)就派人把他从山上救下来。我曾经怀疑这件事情未必有过。从今天的情形来看,韩文公放声大哭也不是荒诞不合理的了。唉,不登高山,不临深渊,古代圣贤的训诫(虽然)明显,我等众人却认为是娱乐,让父母给我们的身体几乎被埋没也不(知道)悲伤。这作为警诫,岂止是身体死亡不可忘记。(我)私下里担心后代的子孙来到这个地方或许不知道情形,误入此地,所以记下这件事情来告诫他们。到洞中游览的有七人,是做什么官的某人;在洞外坐着饮酒的有四人,也是做什么官的某人,共有十一人。当时是延祐龙集丁巳八月。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2013·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曹彬字国华,真定灵寿人。彬始生周岁,父母以百玩之具罗于席,观其所取。彬左手持干戈,右手持俎豆,斯须取一印,他无所视,人皆异之。
五年,使吴越,致命讫即还。私觌[注]之礼,一无所受。吴越人以轻舟追遗之,至于数四,彬犹不受。既而曰:“吾终拒之,是近名也。”遂受而籍之以归,悉上送官。
初,太祖典禁旅,彬中立不倚,非公事未尝造门,群居燕会,亦所罕预,由是器重焉。建隆二年,自平阳召归,谓曰:“我畸昔常欲亲汝,汝何故疏我?”彬顿首谢曰:“臣为周室近亲,复忝内职,靖恭守位,犹恐获过,安敢妄有交结?”
七年,伐江南。长围中,彬每缓师,冀李煜归服。城垂克,彬忽称疾不视事,诸将皆来问疾。彬曰:“余之疾非药石所能愈,惟须诸公诚心自誓,以克城之日,不妄***一人,则自愈矣。”诸将许诺。明日,稍愈。又明日,城陷。煜与其臣百余人诣军门请罪,彬慰安之,待以宾礼,请煜入宫治装,彬以数骑待宫门外。左右密谓彬曰:“煜入或不测,奈何?”彬笑曰:“ 煜素懦无断,必不能自引决。”煜之君臣, 卒赖保全。
初,彬之总师也,太祖谓曰:“俟克李煜,当以卿为使相。”副帅潘美预以为贺。彬曰:“不然。夫是行也,仗天威,遵庙谟,乃能成事,吾何功哉,况使相极品乎。”美曰:“何谓也?”彬曰:“太原未平尔。”及还,献俘。上谓曰:“本授卿使相,然刘继元未下,姑少待之。”既闻此语,美窃视彬微笑上觉,遽诘所以,美不敢隐,遂以实对。上亦大笑,乃赐彬钱二十万。彬退曰:“人生何必使相,好官亦不过多得钱尔。”
咸平二年,被疾。上趣驾临问,手为和药,仍赐白金万两。六月薨,年六十九。上临哭之恸。
(取材于《宋史·曹彬列传》)
【注】 觌(dí):相见。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遂受而之以归    籍:登记造册
B.太祖禁旅典:主管,掌管
C.副帅潘美以为贺预:参与,加入
D.赐白金万两仍:于是,又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使吴越,致命讫即还
出使吴越,传达旨意完毕即刻返回
B.吾终拒之,是近名也
我如果一直拒绝收礼,就会得到好的名声
C.请煜入宫治装
请李煜进入宫殿收拾行装
D.上觉,遽诘所以
皇帝察觉了,急忙追问其中的缘故
小题3: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曹彬拒绝借公务而取私利,不过他做人处事也讲究变通,收下礼品后如数上交。
B.曹彬为官清正,对宋太祖不巴结逢迎,对同僚也不结党营私,深得太祖的赏识。
C.曹彬突然称病,意在要求部下破城后不妄***一人。他尊重降者人格,以礼相待。
D.曹彬富有智慧,才能出众,宋太祖虽然器重他,但是又心存戒备,并有所防范。
小题4:文中第5段写道“美窃视彬微笑”“上亦大笑”,请分别简述两处“笑”的缘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
曹彬,字国华,真定灵寿人。曹彬周岁时,父母把许多玩具放在席子上,看他拿什么东西。他左手拿刀、枪之类的玩具,右手拿俎、豆之类的礼器,一会儿拿了一枚印章,其他的都不看,人们都认为他与众不同。
(后周太祖)显德五年,曹彬出使吴越,传达旨意完毕即刻返回朝廷。私下相见(别人送他)的礼物,一点儿也不接受。吴越之地的人乘小船追来送礼给他,三番五次地给他,曹彬还是不接受。过一会儿说:“我(如果)一直拒绝收礼,就是在追求虚名了。”于是接受了,登记清楚这些礼物后带回去,全部交给官府。
当初,太祖掌管皇帝的亲兵,曹彬保持中立不依附太祖,不是因为公事不曾上门拜访,宾朋宴饮的集会,也很少参加,因此太祖很器重他。(宋太祖)建隆二年,太祖把他从平阳召回,对他说:“我从前常常想亲近你,你为何总是疏远我?”曹彬叩头谢罪说:“微臣是周室的近亲,又忝任宫内的职务,恭敬严格地恪守职位,还怕有过失,哪里敢妄自结交您呢?”
(宋太祖)开宝七年,讨伐江南。长期围困中,曹彬经常放缓进攻的节奏,希望李煜降服。城池将近攻克时,曹彬忽然称病不管事,众将领都来探视病情。曹彬说:“我的病不是药物所能治好的,只需各位诚心发誓,在攻下城池的那一天,不乱***一人,那么我的病就自然好了。”众将领答应了。第二天,病情逐渐好转。又过了一天,城池被攻破。李煜和他的大臣一百多人来到军营门前请罪,曹彬安慰他们,以客礼相待,请李煜进入宫殿收拾行装,曹彬率几个骑兵守候在宫门外。他身边的人悄悄地对他说:“李煜进宫后一旦发生意外,怎么办?”曹彬笑着说:“李煜向来懦弱没有决断,他必定不会自***。”李煜和他的大臣终于得以保全性命。
起初,曹彬统领军队,宋太祖对他说:“等到打败李煜,应当让你做使相。”副帅潘美预先祝贺他。曹彬说:“不会这样。这次征讨,依仗天威,遵照皇上的妙计,才能取得胜利,我有什么功劳呢?何况使相是多么重要的位置啊!”潘美说:“为什么这样说呢?”曹彬说:“太原还没有平定啊。”等到得胜回朝,献上俘虏。皇上对曹彬说:“本来应授予你使相职位,然而刘继元还没有打败,姑且稍微等一下吧。”听到这句话后,潘美暗地里看着曹彬微笑。皇上察觉了,急忙追问其中的缘故,潘美不敢隐瞒,于是据实回答。皇上也大笑起来,于是赐给曹彬二十万钱。曹彬退朝后说:“人生何必一定要做使相,好官也不过是多得几个钱罢了。”
(宋真宗)咸平二年,曹彬患病。皇上驱车疾行亲自去问候,亲手为他和药,又赐给他白金万两。六月,曹彬去世,终年六十九岁。皇上亲自致祭,哭得非常悲伤。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2013·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李丰,字安国,故卫尉李义子也。黄初中,以父任召随军。始为白衣时,年十七八,在邺下名为清白,识别人物,海内翕然,莫不注意。后随军在许昌,声称日隆。其父不愿其然,遂令闭门,敕使断客。初,明帝在东宫,丰在文学中。及即尊位,得吴降人,问:“江东闻中国名士为谁?”降人云:“闻有李安国者。”是时丰为黄门郎,明帝问左右安国所在,左右以丰对。帝曰:“丰名乃被于吴越邪?”后转骑都尉、给事中。帝崩后,为永宁太仆,以名过其实,能用少也。
正始中,迁侍中尚书仆射。丰在台省,常多托疾,时台制,疾满百日当解禄。丰疾未满数十日,辄暂起,已复卧,如是数岁。初,丰子韬以选尚公主,丰虽外辞之,内不甚惮也。丰弟翼及伟,仕数岁间,并历郡守,丰尝于人中显诫二弟。及司马宣王久病,伟为二千石,荒于酒,乱新平、扶风二郡而丰不召,众人以为恃宠。
曹爽专政,丰依违二公间,无有适莫,故于时有谤书曰:“曹爽之势热如汤,太傅父子冷如浆,李丰兄弟如游光。”其意以为丰虽外示清净,而内图事,有似于游光也。及宣王奏诛爽,住车阙下,与丰相闻,丰怖,遽气索,足委地不能起。
至嘉平四年宣王终后,中书令缺,大将军谘问朝臣:“谁可补者?”或指向丰。丰虽知此非显选,而自以连婚国家,思附至尊,因伏不辞,遂奏用之。丰为中书二岁,帝比每独召与语,不知所说。景王知其议己,请丰,丰不以实告,乃***之。其事秘。
丰前后仕历二朝,不以家计为意,仰俸廪而已。韬虽尚公主,丰常约敕不得有所侵取,时得赐钱帛,辄以外施亲族;及得赐宫人,多与子弟,而丰皆以与诸外甥。及死后,有司籍其家,家无馀积。
(节选自《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略》)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父不愿其       然:这样
B.即尊位及:等到
C.时台,疾满百日当解禄制:节制
D.丰尝于人中显二弟诫:警告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李丰为官不贪财的一组是(  )
①在邺下名为清白 ②外示清净,而内图事 ③不以家计为意,仰俸廪而已 ④丰常约敕不得有所侵取 ⑤得赐宫人,多与子弟,而丰皆以与诸外甥 ⑥有司籍其家,家无馀积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D.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丰年轻时善于品评人物,影响很大,而父亲让他闭门谢客,其名声只是在魏国得到传播。
B.当司马宣王长期生病时,李伟官居二千石,因喝酒误事,造成新平、扶风二郡混乱,哥哥李丰却放任不管。
C.曹爽专权的时候,李丰在曹与司马宣王之间两面讨巧,不明确表态,因而遭到世人的讥讽。
D.李丰担任中书令两年以后,近来常常受到皇帝单独召见,招致景王猜忌,因不肯透露实情,结果被***。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帝问左右安国所在,左右以丰对。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丰子韬以选尚公主,丰虽外辞之,内不甚惮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书令缺,大将军谘问朝臣:“谁可补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
李丰,字安国,死去的卫尉李义的儿子。黄初年间,凭借父亲的官职征召随军。李丰起初为平民时,年龄十七八岁,在邺下名声清白,擅长品鉴人物,天下一致称颂,没有人不关注他。后来随军到了许昌,声名一天比一天大。他的父亲不希望他这样,就让他闭门谢客。当初,魏明帝还是太子时,李丰正在读书学习。等到魏明帝即位,捉到一个吴国投降的人,问他:“在江东听到魏国的名士是谁?”投降的人说:“听说有个叫李安国的人。”这时李丰担任黄门郎,魏明帝问左右臣子“安国”在哪里,左右臣子用“李丰”来回答。明帝说:“难道李丰的名声遍布于吴越一带吗?”李丰后来调动担任骑都尉、给事中。明帝驾崩后,李丰担任永宁太仆,因为名声超过实际,能够重用他的人很少。
正始年间,李丰升迁为侍中尚书仆射。李丰在中书省,经常托称身体有病,当时中书省的惯例,生病满一百天就应当停发俸禄。李丰生病不到几十天,就暂时起来,不久又重新卧床,像这样好几年。起初,李丰的儿子李韬被选中娶公主为妻,李丰虽然表面上推辞,而内心不怎么害怕。李丰的弟弟李翼、李伟,担任官职几年间,曾一起做过郡守,李丰曾经在很多人面前公开警告两个弟弟。等到司马懿生病日久,李伟担任郡守,放纵饮酒,使新平、扶风两郡治理败乱,但李丰没有召请他,众人认为李伟是恃宠而骄。
曹爽专权,李丰在曹爽和司马懿之间迟疑不决,无所适从,所以当时有诽谤信说:“曹爽气势炎热如沸水,司马懿父子冰冷如凉水,李丰兄弟如飘荡的光。”那意思是认为李丰虽表面上心境洁净,但内心却图谋政事,好像飘荡的光一样捉摸不定。等到司马懿上书诛***曹爽,车子停在宫殿上,这个消息被李丰听到,李丰非常害怕,于是昏厥过去,两脚拖垂在地上不能起来。
到了嘉平四年司马懿死后,中书令一职空缺,大将军征询朝臣意见:“合适补任的人为谁?”有人推荐李丰。李丰虽然知道这不是显要的职位,但认为自己和皇族联姻,想依附皇上的权势,就顺从没有推辞,于是上奏请求任用自己。李丰担任中书令两年,皇上和他特别亲近,常常单独召见他与他说话,别人不知道谈话内容。景王知道他们谈话议论自己,要求李丰说出来,李丰没把实话告诉他,景王于是***死了他。这件事非常秘密。
李丰先后在魏、晋两朝为官,不把家庭生计放在心上,仅依赖国家俸禄罢了。李韬虽然与公主成婚,李丰经常约束告诫他不能侵占公主的财产,李丰时时得到皇上赐给的钱帛,就把这些送给亲戚族人;等到皇上赏赐给大臣宫女,大臣们大多把宫女赏赐给族中子弟,但李丰都把她们送给了外甥们。等到李丰死后,有关部门没收他的家产,家中没有多余的积蓄。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2013·高考大纲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杜慧度,交阯人也。本属京兆。曾祖元,为宁浦太守,遂居交阯。父瑗,字道言,仕州府为日南、九德、交阯太守。初,九真太守李逊父子勇壮有权力,威制交土,闻刺史滕遯之当至,分遣二子断遏水陆津要。瑗收众斩逊,州境获宁。除龙骧将军。遯之在州十余年,与林邑累相攻伐。遯之将北还,林邑王范胡达攻破日南、九德、九真三郡,遂围州城。时遯之去已远,瑗与第三子玄之悉力固守,多设权策,累战,大破之。连捷,故胡达走还林邑。乃以瑗为龙骧将军、交州刺史。卢循窃据广州,遣使通好,瑗斩之。义熙六年,年八十四,卒。慧度,瑗第五子也。初为州主簿,流民督护,迁九真太守。瑗卒,府州纲佐以交土接寇,不宜旷职,共推慧度行州府事,辞不就。七年,除使持节、督交州诸军事、交州刺史。诏书未至,其年春,卢循袭破合浦,径向交州。慧度乃率文武六千人距循,禽循长史孙建之。循虽败,馀党犹有三千人,皆习练兵事。六月庚子,循晨造南津,命三军入城乃食。慧度悉出宗族私财,以充劝赏。慧度自登高舰,合战,放火箭雉尾炬,步军夹两岸射之。循众舰俱然,一时散溃,循中箭赴水死。斩循及父嘏,并循二子,传首京邑。封慧度龙编县侯,食邑千户。高祖践阼,进号辅国将军。其年,率文武万人南讨林邑,所***过半,前后被抄略,悉得还本。林邑乞降,输生口、大象、金银、古贝等,乃释之。慧度布衣蔬食,俭约质素,能弹琴,颇好《庄》《老》。禁断淫祀,崇修学校。岁荒民饥,则以私禄赈给。为政纤密,有如治家,由是威惠沾洽,奸盗不起,乃至城门不夜闭,道不拾遗。少帝景平元年,卒,时年五十。
(节选自《宋书·杜慧度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宁浦太守,遂居交阯    遂:于是
B.分遣二子断遏水陆津要遏:禁绝
C.与林邑累相攻伐累:屡次
D.以交土接寇,不宜旷职旷:空缺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表明杜瑗、慧度父子军政才***一组是(  )
①多设权策,累战,大破之 ②窃据广州,遣使通好,瑗斩之
③乃率文武六千人距循 ④放火箭雉尾炬,步军夹两岸射之 ⑤一时散溃,循中箭赴水死 ⑥禁断淫祀,崇修学校
A.①②③B.①④⑥
C.②④⑤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瑗处事果决而有计谋。他担任太守时两次平定***乱,先是斩***作乱的九真太守李逊,境内得到安宁;继而与玄之击退来犯的胡达,使之退回林邑。
B.杜慧度为人谦逊而顾大局。杜瑗死,府州官吏推举慧度主持州府事,他未接受;而当卢循来犯,虽然任命他的诏书尚未到达,他还是率众抗敌。
C.杜慧度一心向公而又谙熟战略。与卢循决战前,为激励将士他拿出家族全部财产作为奖赏;交战时他又巧用火攻烧毁敌方一应战舰,大获全胜。
D.杜慧度生活俭朴,治事有方。平日里他布衣蔬食,只管弹弹琴,读读《庄》《老》。而为政却细致绵密,有如治理家庭;遇上饥荒,常以私人薪俸赈济灾民。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六月庚子,循晨造南津,命三军入城乃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是威惠沾洽,奸盗不起,乃至城门不夜闭,道不拾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
杜慧度,是交阯人。祖籍京兆。他曾祖父杜元,任宁浦太守,于是迁居交阯。他父亲杜瑗,字道言,在州府做官,做过日南、九德、交阯太守。当初,九真太守李逊父子勇敢健壮有权力,用威势控制交州。李逊听说刺史滕遯之要到了,便分派他的两个儿子截断水陆要道。杜瑗收集人马***掉李逊,交州境内得以安宁。杜瑗被任命为龙骧将军。滕遯之在交州十几年,和林邑国之间多次互相攻击征伐。滕遯之将回到北方,林邑王范胡达攻克日南、九德、九真三郡,于是围攻州城。当时滕逐之已经走远了,杜瑗和他的第三个儿子杜玄之竭尽全力防守,设谋划策,经多次交战,大败敌人。连战皆胜,所以范胡达逃回林邑。朝廷于是任杜瑗为龙骧将军、交州刺史。卢循反叛占据广州,派使者交结杜瑗,杜瑗将来人斩首。义熙六年,杜瑗八十四岁去世。杜慧度,是杜瑗的第五个儿子,开始时是州的主簿,流民督护,接着升任九真太守。杜瑗去世,府州官吏们认为交州与敌寇相邻,不应空缺刺史的职位,共同推举杜慧度代管交州府中事务,杜慧度坚决推辞不接受。义熙七年,朝廷任命杜慧度为使持节、督交州诸军事、交州刺史。诏书还未抵达,当年春天,卢循袭击攻破合浦郡,直接向交州进发。慧度于是率领文武将士六千人抗拒卢循的军队,活捉卢循长史孙建之。卢循虽然失败,其残余军队还有三千人,都是久经战斗的老兵。六月庚子这天,卢循清晨到达南津,命令三军攻入城中才能吃饭。杜慧度把宗族的私有财产全部拿出来充当部众的奖励、赏赐。杜慧度亲自攀上高船,交战时,发射火箭和雉尾炬(古代火攻用的一种兵器),步兵则在两岸猛烈射击敌人,卢循的舰船都燃烧起来,顷刻之间大败而逃,卢循被箭射中掉入水中淹死。将卢循和他的父亲卢嘏,以及卢循的两个儿子斩首,把他们的首级送到京城。杜慧度被封为龙编县侯,享受一千户租税待遇。高祖登位做皇帝,杜慧度晋升官爵为辅国将军。当年,杜慧度率领文武将士一万人南征林邑国,***死了林邑国的大半士兵,而宋前前后后被林邑国掠走的财物都归还了。林邑国王请求投降,并且交纳牲口、大象、金银、木棉等,于是放过林邑国。杜慧度穿布衣,吃素菜,俭约朴素,擅长弹琴,很喜欢读《庄子》《老子》。在州内禁止并断绝过分的、不合礼制的祭祀,广修学校,荒年之际人们没饭吃,就用个人的俸禄赈济人们。在管理上很严密,好像治家一样,从此声威恩泽及于全境,邪恶偷盗之事不再发生,以至于城门夜不关闭,路不拾遗。少帝景平元年去世,享年五十岁。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