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B.遣使约降于燕。故内惑于郑袖。C.田单乃收城中得...
题目
题型:单选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
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B.遣使约降于燕。
故内惑于郑袖。
C.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五千人因衔枚击之。
相如因持璧却立。
答案
B
解析
此题采用两两比较、考查异同的方法考查学生生对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用法的辨析能力。如误选A项,原因大多是未能区分“以”用作介词和用作连词的区别。这两句中的两个“以”字,词性均为连词,表示目的关系,意义与用法相同。“缓攻即墨”的目的在“待其事”;“穷予生之光阴”的目的在“疗梅”,两个“以”字均表示目的。如未能判断出B项为正确答案,主要是未能掌握“于”用作介词时的用法归类情况。虽然B项中的两个“于”字,词性均为介词。“降于燕”意思是“向燕投降”,表示动作“降”所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向”。而后一句“内惑于郑袖”指“被郑袖所迷惑”,“于”字的作用是在被动句中引出动作的施事者。“于”表示被动。因而两个“于”字用法不同,其用法的差异还是比较明显的。C项中的两个“乃”字均为副词,表示先后相继的两个动作或两件事情的承接。上一句“乃收城中得千余牛”,是承“令即墨富豪遗燕将,燕军由此益懈”而来,田单于是“收城中得千余牛”。后一句“乃夜驰之沛公军”,是因为“项伯……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故项伯为通知张良而“夜驰之沛公军”。两个“乃”字用法相同,属于“乃”用作副词时最常见的用法,当不难区分。如误选D项,则是对于“因”字用作介词和用作副词的不同用法未能清晰辨别。这两句中的两个“因”字,表示两个动作或两件事情的承接,可译为“于是”“就”。“五千人因衔枚击之”,是承接上文“牛尾炬火光明炫耀,……所触尽死伤”之后进行的动作。“相如因持璧却立”,承上文“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之后作出的反应,两个“因”字用法相同,不应当与介词“因”相混淆。
核心考点
试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B.遣使约降于燕。故内惑于郑袖。C.田单乃收城中得】;主要考察你对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逮乎来世,周子复生于斯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B.亦每缀以排比之句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C.不言法而法未始或紊
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D.上与《诗经》、《周易》同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题型:单选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生惊寤,以为风雨且至也
邻之厚,君之薄也
B.尔不谨,褰帷而放之人
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
C.其食乎物者,可谓泰矣
其孰能讥之乎
D.而物独不可食于人耶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题型:单选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其人已去,追而还之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B.昼则默诵,夜则闭户
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纟希
C.不得已而为盗耳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
D.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题型:单选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竟绐以他事辞去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B.因访一元家所在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至暮,果无所遇而返,坐乃定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D.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衣衾
秦王为赵王击缶
题型:单选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贾平凹说,如果你能听从老中医的劝告,增强自信心,抓住一切可以锻炼的机会,坚持锻炼,不气馁,长此以往,你口吃的毛病一定能得到矫治。
B.在发生了西方媒体不公正对待奥运中国并且遭到中国网民坚决反抗情况下,又有谁还到肯德基呢?门外还挂着三块价格表,有意者看上几眼便可一目了然,决无阮囊羞涩之虞。
C.这部影片描写五代十国时期的生活,从军事斗争、宫闱内幕、经国治家到礼仪时尚、民俗风情,各类场景栩栩如生;而《生死不离》则映现了汶川地震后的中国的坚强与伟大。
D.教育部长周济针对地震灾区教学楼倒塌严重指出,要将学校建成“最安全”的地方。诚然,办学校一般需要随俗浮沉,需要尊重当时当地的风土人情,但办学不能为旧习俗所左右。

题型:单选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