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语言运用题难度:一般来源:福建省月考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湖北省部分学校专门对《三字经》等经典文本进行了删节,然后重新编排再发给学生学习。在重新编印的经典读本中,“昔孟母,择邻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句子被删掉。校方解释:“昔孟母,择邻处”暗藏了“环境决定一切”的意思;“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启示读书考取功名是人生的一条绝佳出路…… 材料二 山东省教育厅日前发出通知,要求中小学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时,不可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如《三字经》《弟子规》《神童诗》等内容。 (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对上述现象有何看法?请简要概述。(15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示例一:传统文化经典遭“肢解”。示例二:湖北、山东在中小学中推行经过删减的国学读本。(意思对即可) (2)示例一:对传统文化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统也不全都是精华,传统国学中有不少内容带有局限性,它们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受到时代环境和作者自身价值观的影响,已经不适应我们当下的社会生活,对中小学生显然是不适宜的。如果不加以甄别删除,会使得一些带有糟粕性的内容流入校内,扭曲学生的价值观念。 示例二:传统经典经历时间的淘洗,不可删节。《三字经》《弟子规》《神童诗》等经典文本,之所以被人们广为传诵,历百千年而不衰,并不是某种权力意志强行钦定的结果,而是在漫长的岁月中,由无数父母、孩子和老师自发地选择出来的。这说明经典文本是公认的传统文化精华。删改经典是对历史的不负责任。(意对即可) |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湖北省部分学校专门对《三字经》等经典文本进行了删节,然后重新编排再发给学生学习。在重新编印的经典读本中,“昔孟母,择邻处】;主要考察你对
语言文字运用等知识点的理解。
[详细]
举一反三
请描述下面漫画的画面内容,并写出它的寓意。 |
|
|
画面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寓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在中国有这样一群儿童: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将他们留在了农村。这个特殊群体被称为留守儿童。下面是某省关于留守儿童问题的部分调查数据:项 目 | 百分比 | 非常想父母 | 65.0 | 害怕陌生人 | 40.0 | 觉得自己很一般 | 52.7 | 认为应该和父母共同生活 | 79.3 | 和(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 | 43.5 | 总是害怕被身边人欺负 | 34.7 | 2009年以来,开心农场”“种菜”等网上时尚游戏大行其道,有无数网友一夜之间变成“种菜人”或者“偷菜人”等,从中小学生到大叔大妈,“种莱”者和“偷菜”者乐此不疲,甚至定闹钟半夜起床“偷”菜。有的人认为从中找到了乐趣,而有的人则觉得这无聊的游戏让人浪费时间和精力。对此,你如何看待?请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语言简明。(不超过70 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新闻点评就是用简约的文字对新闻进行评论,请点评下面这则新闻。要求:见解独到,是非分明,不超过30个字。 新学期初,某大学爱心社联合十多所高校,推出了为期3天的“爱心大巴”免费接站活动,在北京站前接送同学。由于受到返校大学生的怀疑、猜测,乘客寥寥无几,而无偿提供的矿泉水和小点心也因无人问津而成了摆设。学子们的爱心变成了伤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朱光潜在《咬文嚼字》中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此即是说,词句在文中的运用,应符合于作者当时的思想情感,应符合于文章的意境。 宋代某尼《悟道诗》诗云:“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有人认为把“春在枝头已十分”中的“在”字改为“闹”字更能体现春意盎然之态,使得诗歌意境更高。你是否认同这样的观点?为什么?请结合全诗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