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物理试题 > 静电现象 > 图1是利用两个电流表A1和A2测量干电池电动势E和内阻r的电路原理图.图中S为开关,R为滑动变阻器,固定电阻R1和A1内阻之和为10000Ω(比r和滑动变阻器的...
题目
题型:海南难度:来源:
图1是利用两个电流表A1和A2测量干电池电动势E和内阻r的电路原理图.图中S为开关,R为滑动变阻器,固定电阻R1和A1内阻之和为10000Ω(比r和滑动变阻器的总电阻都大得多),A2为理想电流表.
①按电路原理图在图2虚线框内各实物图之间画出连线.
②在闭合开关S前,将滑动变阻器的滑动端c移动至______(填“a端”、“中央”或“b端”).
③闭合开关S,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动端c至某一位置,读出电流表A1和A2的示数I1和I2.多次改变滑动端c的位置,得到的数据为
答案
核心考点
试题【图1是利用两个电流表A1和A2测量干电池电动势E和内阻r的电路原理图.图中S为开关,R为滑动变阻器,固定电阻R1和A1内阻之和为10000Ω(比r和滑动变阻器的】;主要考察你对静电现象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题型:奉贤区一模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泰州模拟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上海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
I1(mA)0.1200.1250.1300.1350.1400.145
I2(mA)48040032023214068

魔方格
①由原理图可知,电路为基本的限流接法,故按原理图串联即可;连线如图1所示;
②为保证安全,开始时滑动变阻器应接到最大值,故应接b端;
③将各点依次描出,连线如图2所示.
④图象与纵坐标的交点为电源的电动势,故电动势为1.49V(在1.48~1.50范围内同样给分)
图象的斜率为电源的内阻,故内阻约为0.60(在0.55~0.65范围内同样给分)
⑤当外电阻为零时,为短路电流,故短路电流为:
1.49
0.60
=2.4(2.3~2.7范围内同样给分)
故答案为:(1)如右图;(2)b;(3)如图;(4)1.49;0.60;(5)2.4.
某同学利用图1所示电路来测量一节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根据实验数据绘得图2所示的U~I图线.由该图线可求得这节干电池的电动势E=______V、内电阻r=______Ω.
(1)请在图2上画出电源输出功率最大时关于外电路电阻的U~I图线;
(2)请在图2上画出表示最大输出功率的面积.(用斜线表示)魔方格
为了测量两节串联干电池的电动势,某同学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电路.
其中:E是待测电池组,内阻不能忽略;Vl、V2是两只量程都合适的电压表,内阻不是很大,且未知;Sl、S2是单刀单掷开关;导线若干.

魔方格

(1)根据电路图甲,在图乙的实物中连线,将器材连成实验电路.
(2)写出实验步骤和实验中需要测量的物理量______.
(3)把上述的物理量作为已知量,写出计算串联电池组电动势的表达式______.
用图甲所示的电路测定某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R为电阻箱,阻值范围0~9999Ω,R0是保护电阻,电压表内阻对电路的影响可忽略不计.该同学连接好电路后,闭合开关S,改变电阻箱接入电路的电阻值,读取电压表的示数.根据读取的多组数据,他画出了图乙所示的图象.

魔方格

(1)在图乙所示图象中,当
1
U
=0.10V-1时,外电路处于______状态.(选填“通路”、“断路”或“短路”).
(2)根据该图象可求得该电池的电动势E=______V,内阻r=______Ω.
某同学利用DIS、定值电阻R0、电阻箱R1等实验器材测量电池a的电动势和内阻,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实验时多次改变电阻箱的阻值,记录外电路的总电阻阻值R,用电压传感器测得端电压U,并在计算机上显示出如图2所示的
1
U
-
1
R
关系图线a.重复上述实验方法测量电池b的电动势和内阻,得到图2中的图线b.
(1)由图线a可知电池a的电动势Ea=______V,内阻ra=______Ω.
(2)若用同一个电阻R先后与电池a及电池b连接,则两电池的输出功率Pa______Pb(填“大于”、“等于”或“小于”).魔方格
用DIS测量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的实验电路如图(a)所示,已知干电池允许的最大供电电流为0.5A.

魔方格

(1)实验时应选用下列三种滑动变阻器中的______
(A)1000Ω,0.1A      (B)50Ω,2.0A
(C)10Ω,2.0A        (D)50Ω,0.1A
(2)闭合开关S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应置于______(选填“a”或“b”)端.
(3)根据实验得到的图象如图(b)所示,可求得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分别为E=______V,r=______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