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其中A为固定橡皮筋的图钉,O为橡皮筋与细绳的结点,OB
和CO为细绳.图乙在白纸上根据实验结果画出的图,其中F1、F2是用两个弹簧秤拉橡皮筋时弹簧秤的示数,F′是 只用一个弹簧秤拉橡皮筋时弹簧秤的示数.
(1)在图乙中用作图法画出F1、F2的合力F;
(2)F和F′两力的作用线一定沿AO方向的是:______.
答案
(1)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以F1、F2的为邻边,作出平行四边形,对角线即为合力F,如图所示:
(2)F是通过作图的方法得到合力的理论值,而F′是通过一个弹簧称沿AO方向拉橡皮条,使橡皮条伸长到O点,使得一个弹簧称的拉力与两个弹簧称的拉力效果相同,测量出的合力.故方向一定沿AO方向的是F′,由于误差的存在F和F′方向并不在重合.
故答案为:(1)如图所示
(2)F′
核心考点
试题【“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情况如图甲所示,其中A为固定橡皮筋的图钉,O为橡皮筋与细绳的结点,OB和CO为细绳.图乙在白纸上根据实验结果画出的图,其中F1、】;主要考察你对力的合成与分解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A.同一次实验过程中,O点位置允许变动 |
B.实验中,弹簧秤必须保持与木板平行,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弹簧秤刻度 |
C.实验中,先将其中一个弹簧秤沿某一方向拉到最大量程,然后只需调节另一弹簧秤拉力的大小和方向,把橡皮条另一端拉到O点 |
D.实验中,把橡皮条的另一端拉到O点时,两个弹簧秤之间夹角应取90°,以便于算出合力大小 |
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中,将橡皮筋的一端C固定在竖直放置的木板上,另一端系上两根细绳OA、OB,O为两细绳与橡皮筋的结点,细绳OA跨过钉在木板上的光滑的钉子C,下端挂重力已知的钩码,细绳OB用一个弹簧秤钩住,如图所示,可以通过改变钩码的个数和弹簧秤的拉力调整橡皮筋与两细绳的结点O的位置. (1)某同学认为在此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项,其中正确的是______. A、两细绳的夹角必须成90°,以便于算出两细绳的合力 B、橡皮筋应与两绳夹角的平分线在同一直线上 C、在使用弹簧秤时要注意使弹簧秤与木板平面平行 D、只用弹簧秤通过细绳拉橡皮筋时,结点O达到的位置应与钩码、弹簧秤同时拉时相同 (2)图中OC与橡皮筋延长线的夹角为α,细绳OB与橡皮筋延长线的夹角为β,且α+β>90°,下列操作正确的是______. A、增加钩码个数后,为使结点位置不变,应减小β,同时减小弹簧秤的拉力 B、增加钩码个数后,为使结点位置不变,应增大β,同时增大弹簧秤的拉力 C、保持钩码个数不变,将钉子向左移动一些,为使结点位置不变,应增大β,同时增大弹簧秤的拉力 D、保持钩码个数不变,将钉子向左移动一些,为使结点位置不变,应减小β,同时增大弹簧秤的拉力. |
如图所示,做“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实验时,首先把白纸钉在木板上;然后用图钉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木板一边A点,橡皮条另一端系上两个细绳套,接下去主要步骤的合理顺序是:______(填写下列序号). A.只用一只弹簧秤通过细绳套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同样位置O点,记下弹簧秤的读数和细绳的方向,用刻度尺从O点按选定的标度沿记录的方向作出这只弹簧秤拉力F′的图示; B.用两只弹簧秤分别钩住细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橡皮条伸长到某一位置O,描下O点的位置,记录弹簧秤的读数; C.用铅笔和刻度尺从位置O沿着两条细绳套的方向画直线,按选定标度作出这两只弹簧秤拉力F1和F2的图示; D.以F1和F2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过O点画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作出合力F的图示; E.比较F、F′的大小和方向是否相同 如果在实验中发现有一只弹簧秤损坏了(其他实验器材齐全完好),请你设想只用一个弹簧秤完成本实验的方法: ______. |
在“研究合力与两个分力的关系”的实验中,实验器材如图所示.实验时图板应该______(“水平放置”、“竖直放置”或“任何方向放置”);用两只弹簧秤分别挂在细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它伸长到某一位置O点静止.此时,必须记录的是,用字母表示______和______以及______. A、O点的位置 B、两只弹簧秤的计数 C、橡皮条固定端位置D、橡皮条的伸长长度 E、两条细绳套间的夹角F、两条细绳套的方向. |
在探究求合力的方法时,先将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附有白纸的水平木板上A点,另一端系上带有绳套的两根细绳.实验时,需要两次拉伸橡皮条,一次是通过两细绳用两个弹簧秤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另一次是用一个弹簧秤通过细绳拉橡皮条. (1)此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项,其中正确的是______ A.两根细绳必须等长 B.橡皮条应与两绳夹角的平分线在同一直线上 C.两次操作中将橡皮条和绳的结点O拉到相同的位置 D.实验操作时要注意使弹簧测力计与木板平面平行且弹簧测力计轴线与细绳在一条直线上 (2)本实验采用的科学方法是______ A.理想实验法 B.等效替代法 C.控制变量法 D.建立物理模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