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物理试题 > 光的波粒二象性 > 自然界中的物体由于具有一定的温度,会不断地向外辐射电磁波,这种辐射因与温度有关,称为热辐射.热辐射具有如下特点:(1)辐射的能量中包含各种波长的电磁波;(2)物...
题目
题型:嘉定区二模难度:来源:
自然界中的物体由于具有一定的温度,会不断地向外辐射电磁波,这种辐射因与温度有关,称为热辐射.热辐射具有如下特点:(1)辐射的能量中包含各种波长的电磁波;(2)物体温度越高,单位时间内从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辐射的能量越大;(3)在辐射的总能量中,各种波长所占的百分比不同.处在一定温度的物体在向外辐射电磁能量的同时,也要吸收由其他物体辐射的电磁能量,如果它处在平衡状态,则能量保持不变.若不考虑物体表面性质对辐射与吸收的影响,我们定义一种理想的物体,它能100%地吸收入射到其表面的电磁辐射,这样的物体称为黑体.单位时间内从黑体表面单位面积辐射的电磁波的总能量与黑体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即P0=σT4,其中常量σ=5.67×10-8W/(m•K4
在下面的问题中,把研究对象都简单地看作黑体.有关数据及数学公式:太阳半径Rs=696000Km,太阳表面温度T=5770K,火星半径r=3395Km.已知球面积S=4πR2,其中R为球半径.
(1)太阳热辐射能量的绝大多数集中在波长为2×10-7~1×10-5m范围内,求相应的频率范围.
(2)每小时从太阳表面辐射的总能量为多少?
(3)火星受到来自太阳的辐射可认为垂直到面积为πr2(r为火星半径)的圆盘上.已知太阳到火星的距离约为太阳半径的400倍,忽略其他天体及宇宙空间的辐射,试估算火星的平均温度.
答案

(1)根据f=
C
λ

可解得:f1=1.5×1015HZ~f2=3×1013Hz(由电磁波速度公式C=fλ可求此频率范围)
(2)由公式P0=σt4可求太阳表面每秒每平方米辐射的能量,乘以太阳表面积4πRS2再乘以3600,就可得每小时太阳表面辐射的总能量.
则有,W=4πRS2σTS43600=1.38×1030J
(3)P1=4πRS2σTS4
πr2
R20

且R0=400RS
又P2=σt44πr2
因P1=P2
可得t=
TS


800
=204k     
答:(1)太阳热辐射能量的绝大多数集中在波长为2×10-7~1×10-5m范围内,则相应的频率范围3×103~1.5×1015hz.
(2)每小时从太阳表面辐射的总能量为1.38×1030J;
(3)火星受到来自太阳的辐射可认为垂直到面积为πr2(r为火星半径)的圆盘上.已知太阳到火星的距离约为太阳半径的400倍,忽略其他天体及宇宙空间的辐射,则估算火星的平均温度为204k.
核心考点
试题【自然界中的物体由于具有一定的温度,会不断地向外辐射电磁波,这种辐射因与温度有关,称为热辐射.热辐射具有如下特点:(1)辐射的能量中包含各种波长的电磁波;(2)物】;主要考察你对光的波粒二象性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热辐射是指所有物体在一定的温度下都要向外辐射电磁波的现象.辐射强度指垂直于电磁波方向的单位面积在单位时间内所接收到的辐射能量.在研究同一物体于不同温度下向外辐射的电磁波的波长与其辐射强度的关系时,得到如图所示的图线:图中横轴λ表示电磁波的波长,纵轴Mλ表示物体在不同温度下辐射电磁的强度,则由Mλ-λ图线可知,同一物体在不同温度下,将(   )
题型:上海模拟难度:| 查看答案
A.向外辐射相同波长的电磁波的辐射强度相同
B.向外辐射的电磁波的波长范围是相同的
C.向外辐射的最大辐射强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D.向外辐射的最大辐射强度的电磁波的波长向短波方向偏移
能够说明光具有粒子性的现象是(  )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A.光的干涉现象B.光的衍射现象
C.光的色散现象D.光电效应现象
关于物质的波粒二象性,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A.不仅光子具有波粒二象性,一切运动的微粒都具有波粒二象性
B.运动的微观粒子与光子一样,当它们通过一个小孔时,都没有特定的运动轨道
C.波动性和粒子性,在宏观现象中是矛盾的、对立的,但在微观高速运动的现象中是统一的
D.实物的运动有特定的轨道,所以实物不具有波粒二象性
对光的认识,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A.个别光子的行为表现为粒子性,大量光子的行为表现出波动性
B.光的波动性是光子本身的一种属性,不是光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
C.光表现出波动性时,就不具有粒子性了,光表现出粒子性时,就不具有波动性了
D.光的波粒二象性应理解为:在某种场合下光的波动性表现明显,在另外某种场合下,光的粒子性表现明显
提出光的波动说的科学家是(   )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
A.牛顿B.爱因斯坦C.惠更斯D.格里马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