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A.保持气体的压强不变,改变其体积,可以实现其内能改变 |
B.保持气体的压强不变,改变其温度,可以实现其内能不变 |
C.若气体的温度逐渐升高,则其压强可以保持不变 |
D.气体温度每升高1K所吸收的热量与气体经历的过程有关 |
E.当气体体积逐渐增大时,气体的内能一定减小. |
答案
pV |
T |
B、保持气体的压强不变,改变其温度,气体温度发生变化,气体内能发生变化,故B错误;
C、由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
pV |
T |
D、气体绝热压缩或膨胀时,气体不吸热也不放热,气体内能发生变化,温度升高或降低,在非绝热过程中,气体内能变化,要吸收或放出热量,由此可知气体温度每升高1K所吸收的热量与气体经历的过程有关,故D正确;
E、由理想气体状态方向
pV |
T |
故选:ACD.
核心考点
试题【对于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保持气体的压强不变,改变其体积,可以实现其内能改变B.保持气体的压强不变,改变其温度,可以实现其内能不变C.】;主要考察你对气体的状态方程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p0 |
2 |
①活塞停在B点时缸内封闭气体的体积V;
②整个过程中通过缸壁传递的热量Q(一定质量理想气体的内能仅由温度决定).
A.气体分子平均动能保持不变 |
B.气体分子平均动能先增大后减小到初始状态 |
C.整个过程中气体对外不做功 |
D.气体的密度在不断增大 |
(1)当测温泡放入较低温度的液体中,即测温泡中气体温度降低时,为使水银气压计A管中的液面位置保持在a处,则水银气压计的B管应向______(填“上”或“下”)移动;
(2)该温度计的刻度是______(填“均匀”或“不均匀”,及“温度上高下低”或,“温度上低下高”
(3)该温度计存在的缺陷之一,当天气变化引起大气压强变大,而环境温度仍为30℃,温度计上30℃的刻度应该如何调整______.
(1)粗管中气体的最终压强;
(2)活塞推动的距离.
最新试题
- 1已知四边形ABCD是菱形,∠BAD=60°,四边形BDEF是矩形,平面BDEF⊥平面ABCD,G,H分别是CE,CF的中
- 2阅读理解 A.Painters must have at least 3 years of painting
- 3(二)文学作品阅读(15分)阅读下面文段,回答下列问题。完成13~18题。沙漠玫瑰龙应台①历史对于价值判断的影响,好像非
- 4阅读下面几则材料,谈谈你对网络语言写入作文的现象有什么看法。 【材料一】“作业写到晚上10点,真是‘杯具’!”日前,一
- 5某学生设计如下探究实验:Fe2O3对KClO3的分解反应是否有催化作用?请你一起参 与他们的探究过程,并填写下列空白.提
- 6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2分)A.《与朱元思书》的“书”、《童区寄传》中的“传”、《黄生借书说》中的“说”《小石潭
- 7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划线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A.忖(cǔn)度日晷(ɡuǐ)嗾(suō)使摒(bǐng)住呼吸B.辟(p
- 8下图一表示绿色植物叶肉细胞内发生的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的过程,其中a、b为光合作用的原料,①~④表示相关过程。图二、图三表
- 9 Sorry, I’m busy now. If I ___ time, I would certainly go fo
- 10如图10所示,轻质光滑滑轮两侧用细绳连着两个物体A与B,物体B放在水平地面上,A、B均静止.已知A和B的质量分别为mA、
热门考点
- 1若A、B是锐角△ABC的两个内角,则点P(cosB-sinA,sinB-cosA)在[ ]A.第一象限 B.第
- 2在△ABC中,∠A=30°,∠C=90°,则∠B=______度.
- 3【题文】已知集合A=-2,3,4-4,集合B=3,.若BA,则实数= &
- 4已知集合M={x|y=2x},N={x|y=lg(2x-x2)},则M∩N=( )A.(0,+∞)B.(0,2)C.(
- 5近几年,不断上涨的房价和拥堵的交通备受关注。图甲是我国某城市平均房价等值线(单位:元/m2)分布示意图,图乙是该城市某一
- 6下表为改革开放以来A市基尼系数变化情况表(注:基尼系数是衡量居民收入差距的一个重要指标。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基尼系数介于0
- 7中央电视台开播《百家讲坛》以后,一些艰涩高深的传统经典经过现代诠释变得通俗易懂,富有时代气息,为大众所接受。这说明[
- 8下列老子名言“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哲理内涵不同的是A.有无相生,难易相成B.天下之至柔,驰
- 9肾小球是[ ]A.球形的血管 B.球形的毛细血管网 C.肾小管盲端的膨大部分 D.囊状上皮组织
- 10蒲松龄的名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上、下联分别评价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