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物理试题 > 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 > 如下图所示是研究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验仪器,虚线框内给出了原、副线圈导线的绕法,实验前已查明电流表中电流从左接线柱流入时指针向左偏.(1)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在答卷对应...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如下图所示是研究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验仪器,虚线框内给出了原、副线圈导线的绕法,实验前已查明电流表中电流从左接线柱流入时指针向左偏.
(1)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在答卷对应的图上连接好实验电路.
(2)若实验中原线圈插入副线圈后,开关S闭合的瞬间,观察到电流表指针向左偏,试在电路连接图中标出电源的正、负极.
(3)若将原线圈拔出,则拔出时电流表指针向________偏.
答案
(1)(2)如下图所示

 (3)右
解析

试题分析:(1)将电源、电键、变阻器、原线圈串联成一个回路,注意滑动变阻器接一上一下两个接线柱,再将电流计与副线圈串联成另一个回路,电路图如图所示.
(2)开关S闭合的瞬间,观察到电流表指针向左偏,说明感应电流由左接线柱流入,由安培定则可知,副线圈中感应电流磁场向上;
开关闭合时,原线圈电流变大,原磁场变强,穿过副线圈的磁通量变大,由楞次定律可知,感应电流磁场与原磁场方向相反,故原磁场方向向下,由安培定则可知,原线圈电流从B流入,A流出,则电源右端是正极,左端是负极,电路图如图所示.
(3)由电路图可知,闭合开关,穿过副线圈的磁场向下,将原线圈拔出,穿过副线圈的磁通量减小,由楞次定律可知,感应电流从电流表右侧流入,则电流表指针向右偏转.
点评:对于该实验注意两个回路的不同.熟练应用安培定则与楞次定律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核心考点
试题【如下图所示是研究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验仪器,虚线框内给出了原、副线圈导线的绕法,实验前已查明电流表中电流从左接线柱流入时指针向左偏.(1)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在答卷对应】;主要考察你对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某组同学利用如下器材测定一种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①定值电阻R,阻值未知;②滑动变阻器R0,变化范围0~36Ω;③理想电流表;④理想电压表;⑤待测电池;⑥电键、导线若干。
 
(1)甲同学按如图a连接了实验线路,闭合电建,将滑片从某一点逐渐向左移动后,得到了表一的UI数据,则可知电源电动势大小为       V,内阻为       Ω。
(2)乙同学利用相同的器材测量同一个电池,为了防止移动滑片时电源被短路,在电路中串联了定值电阻R,但在串联滑动变阻器时出错,导致将器材连成了图b的方式,将滑片从最右侧向左逐渐移动到左侧,得到了表二的U-I关系的某些数据。根据表格并利用甲同学的测量结果,可知定值电阻R=_____Ω,这一过程中电压表的最大值是______V。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如图所示,是用来做电磁感应实验装置的示意图,当闭合开关S时,发现电流表的指针向左偏转一下后,又回到中央位置.现继续进行实验

(1)把原线圈插入副线圈的过程中,电流表的指针将                      (填“向左偏”或“向右偏”或“在中央位置”) .
(2)把原线圈插入副线圈后电流表的指针将(填“向左偏”或“向右偏”或“在中央位置”)                        
(3)原、副线圈保持不动,把变阻器滑动片P向右移动过程中,电流表的指针将 (填“向左偏”或“向右偏”或“在中央位置不动”)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一个电流表的满偏电流值Ig=" 0.6" mA,内阻Rg="50" Ω,面板如图所示,如果要把这个电流表改装成量程为3 V的电压表,那么应该在Rg上串联一个电阻Rs,Rs的大小应是______Ω;用改装后的电压表来测某一电压,指针指到图中所示位置,则该电压值为____  __V。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在测量一节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的实验中,某同学根据实验记录画出U—I图线如图所示,从中可求出待测干电池的电动势为       V,内电阻为         Ω(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如图所示是研究电源电动势和电路内电压、外电压关系的实验装置仪器,电池的正负两极分别为A和B,位于两个电极内侧的探针C和D用于测量电池的内电压。

(1)在给出的下列仪器路中,用实线作为导线将实验仪器连成实验电路;
(2)合上开关前,应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置于______端(选填“M”或“N”)。
(3)只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臂,使电流传感器的示数变大,则电压传感器Ⅰ的示数将________,电压传感器Ⅱ的示数将________,在实验误差范围内,电压传感器Ⅰ和电压传感器Ⅱ的示数之和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