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答案
解析
试题分析:等量的两个正电荷的连线的中垂线上,O点的场强为零,O点上方的电场方向向上,O点下方的电场方向向下,中垂线上任意一点与关于O点对称的点的电势相等,即AB电势相等,所以负电荷A点运动到B点的过程中电场力先做正功后做负功,电势能先减小后增大,中垂线上任意一点与关于O点对称的点的电势相等,即AB电势相等,从A到B过程中电场力做功为零,重力做负功,所以,设到达O点时的速度为v,则,又知道由静止从A点释放则向上最远运动至O点。所以,联立解得
点评:做本题的关键是知道等量同种电荷的连线的中垂线上电场和电势分布特点
核心考点
试题【如图所示,竖直平面内有两个水平固定的等量同种正点电荷,AOB在两电荷连线的中垂线上,O为两电荷连线中点,AO=OB=L,一质量为m、电荷量为q的负点电荷若由静止】;主要考察你对电势差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A.从MON的连线之间,中点O电势最低 |
B.在MN连线的中垂线上,O点电势最高 |
C.正电荷在c点电势能大于在a点电势能 |
D.负电荷从d点静止释放,在它从d点运动到b点的过程中,加速度先减小再增大 |
A.CA两点间的电势差是CB两点间的电势差的2倍
B.B、D两点的电场强度及电势均相同
C.一质子由B点沿B→C→D路径移至D点,电势能先减小后增大
D.一电子由A点沿A→O→C路径移至C点,所受电场力先减小后增大
A.C、D两点的电势相等 |
B.试探电荷在C点的受到的电场力要大些 |
C.试探电荷在C点的电势能大于在D点的电势能 |
D.在此电场中具有-15J电势能的带电粒子比具有-5J电势能的带电粒子的电势能大 |
(1)C、D两点的电势及两点间电势差UCD;
(2)若将电荷量为q=2×10-2C的点电荷(不计重力)在外力作用下从C点匀速移到D点,外力做的功.
A.O点的电场强度一定为零 |
B.-x1与-x2点的电场强度相同 |
C.-x1和-x2两点在同一等势面上 |
D.将负电荷从-x1移到x1电荷的电势能增大 |
最新试题
- 1实验室用50mL0.50mol/L盐酸、50mL0.55mol/LNaOH溶液和下图所示装置进行测定中和热的实验,得到表
- 2汽车轮胎上有凹凸不平的花纹是为了______ 摩擦.(填“增大”或“减小”)
- 3地球仪上经纬线有___________条,划分经纬度的目的是___________各条经线和纬线。
- 4滴有酚酞的Ca(OH)2溶液分别与下列各物质恰好完全反应后,溶液仍显红色的是( )A.CO2B.H2SO4溶液C.稀盐
- 5请给下面四幅图中的其中两幅起名,并任选一幅图说说它所代表的含义(1)起名A:_______________B:_____
- 6工业上以大理石和磁铁矿(Fe3O4)为主要原料可以制取B和G,其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已知D、G的主要成分为单质.试回答下列
- 7佛山市拟在五个城区主要路段禁行电动自行车方案2011年10月公示后,很多市民通过打电话、报纸留言、网络评议等方式积极参与
- 8雨滴从离地足够高的空中竖直下落,由于空气阻力作用,其加速度逐渐减小,直到为零.在雨滴下落的整个过程中,雨滴的运动情况是(
- 9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说:“……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
- 10已知命题P:抛物线y=2x2的准线方程为y=-12;命题q:若函数f(x+1)为偶函数,则f(x)关于x=1对称.则下列
热门考点
- 1为了改变旧中国积贫积弱的状况,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顽强的探索。下列搭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源──物竞天择,
- 2科技文化发展水平是一个时期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下列各项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资治通鉴》编成 ②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③道教
- 3已知某随机变量ξ的概率分布列如下表,其中x>0,y>0,随机变量ξ的方差Dξ=,则x+y=( )。ξ123Pxyx
- 4The man went to bed , and when he woke up he fou
- 5如图,直线y=mx与双曲线y=交于A、B两点,过点A作AM⊥x轴,垂足为M,连结BM,若=2,则k的值是( )第8题
- 6目前,一些私营小厂,小矿的黑心经营者,视打工者的生命如草芥,用类似“卖身契”的劳动合同,强迫打工者从事对人身安全极具危害
- 7 It was necessary to _____ the factory building as the compa
- 8— I called you yesterday evening, but there was no answer.—
- 9DMr. Frank shot well and once he had come in fourth in a com
- 10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以夷制华’。”近代中国由“以夷制夷”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