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A.声波在水中波长较大,b是水中声波的波形曲线。 |
B.声波在空气中波长较大,b是空气中声波的波形曲线 |
C.水中质点振动频率较高,a是水中声波的波形曲线 |
D.空气中质点振动频率较高,a是空气中声波的波形曲线 |
答案
解析
试题分析:同一音叉发出的声波,声源相同,频率f相同、周期T相同,故CD均错;又声波在水中传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速度V大,根据波长λ=VT可知声波在水中波长较大;由图波形曲线可知b比a的波长长,故b是水中声波的波形曲线,故A正确、B错误.
故选A.
点评:应熟记波的频率由振源决定,而波的传播速度由介质决定;由这两点即可判断波长的关系.
核心考点
试题【同一音叉发出的声波同时在水和空气中传播,某时刻的波形曲线见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声波在水中波长较大,b是水中声波的波形曲线。B.声波在空气中波】;主要考察你对机械波的形成和传播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A.波传播时介质中质点的振动方向一定垂直于波的传播方向 |
B.振动是单个质点呈现的运动现象,波是许多质点联系起来呈现的运动现象 |
C.波的传播速度就是质点振动的速度 |
D.波源停止振动时,波立即停止传播 |
A.波速 | B.波长 | C.频率 | D.振幅 |
A.干涉现象是波的特征,因此任何两列波相遇时都会产生干涉现象 |
B.因为声波的波长可以与通常的障碍物尺寸相比,所以声波很容易产生衍射现象 |
C.产生多普勒效应的原因是波源频率发生了变化 |
D.波在传播时,介质中的各质点将随波的传播一直向前移动 |
①波中各质点的振动频率是相同的; ②质点开始振动时的速度方向同波源的起振方向;
③介质中质点随波由近及远地迁移; ④波源的能量随振动形式由近及远地传播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A.波一定沿x轴正方向传播 | B.波长可能是8m |
C.周期可能是0.5s | D.波速可能是24m/s |
最新试题
- 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线段A1B1是由线段AB平移得到的,已知A,B两点的坐标分别为A(-2,3),B(-3,1),
- 2关于物体的惯性,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的惯性就是指物体在不受外力时,将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
- 3—Did you meet with the famous star yesterday? —______ I had
- 4— Guess what? Tom has failed in the exam _______ second time
- 5观察下列等式:第1个等式:a1=11×3=12×(1-13);第2个等式:a2=13×5=12×(13-15);第3个等
- 6下图为“我国南部某城市用地布局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评价图中重化工业区的布局。 _____________
- 7根据图片,补全对话 A: 1 me. 2 that? B: A 3 . A: What"s
- 8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赵普字则平,幽州蓟人。后唐幽帅赵德钧连年用兵,民力疲弊。普父迴举族徙常山,又徙河南洛阳。普沉厚寡
- 9书面表达。 根据下面表格所提供的信息,写一篇70词的短文,介绍你的笔友Jane的家庭及她的活动, 可适当发挥。
- 102011感动中国——被誉为高原上怒放的并蒂雪莲的胡忠谢晓君夫妇,原是成都某中学老师,他们历尽艰难并且坚守藏区支教12年,
热门考点
- 1如下图,一个点从数轴上的原点开始,先向右移动了3个单位长度,再向左移动5个单位长度,可以看到终点表示的数是( ).
- 2How I wish I could ________my ideas in simple and wonderful
- 3同一个麦穗上的小麦粒,分别种在肥沃的土壤和贫瘠的土壤中,再结出的麦粒前者大于后者,这是控制麦粒大小的基因发生了变化。[
- 4(本小题满分12分)已知向量,. (1)若,分别表示将一枚质地均匀的正方体骰子(六个面的点数分别为1,2,3,4,5,6
- 5下列不能说明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A.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刺B.鲫鱼体色与水的颜色保持一致C.生活在雪地的北极熊的毛为白
- 6如图,BC⊥AE,垂足为C,过点C作CD∥AB,若∠ECD=48°,求∠B的度数.
- 7下图表示淀粉、脂肪和蛋白质在消化道中各部位(依次用A、B、C、D、E表示)被消化的程度,那么图中D代表消化道中的 [
- 8山东省济宁市是华东地区最大的煤炭基地之一,2010年10月13日,该市在煤矿塌陷地上建起的亚洲最大的30兆瓦太阳能实验电
- 9“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指用草做成的狗形,供祭祀用)……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与此引文最为接近的观点是 [ ]A
- 10阅读理解 A university math tutor has discovered the science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