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物理试题 > 近地卫星和同步卫星 > 如图所示,a、b、c是在地球大气层外圆形轨道上运行的三颗人造卫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c的线速度大小相等,且大于a的线速度B.b、c的向心加速度大小...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如图所示,a、b、c是在地球大气层外圆形轨道上运行的三颗人造卫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b、c的线速度大小相等,且大于a的线速度
B.b、c的向心加速度大小相等,且小于a的向心加速度
C.b、c的运行周期相同,且小于a的运行周期
D.由于某种原因,a的轨道半径缓慢减小,a的线速度将变大
魔方格
答案
A、人造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根据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设卫星的质量为m、轨道半径为r、地球质量为M,有
F=F
F=
GM
r2

F=m
v2
r
=ma=m(
T
2r
解得加速度a=
GM
r2
,速度公式v=


GM
r
,周期T=2π


r3
GM

由图可以知道,ra<rb=rc
b、c的线速度大小相等,且小于a的线速度,故A错误;
B、b、c的向心加速度大小相等,且小于a的向心加速度,故B正确;
C、b、c运行周期相同,且大于a的运行周期,故C错误;
D、由于某种原因,a的轨道半径缓慢减小,a的线速度将变大,故D正确
故选ABD.
核心考点
试题【如图所示,a、b、c是在地球大气层外圆形轨道上运行的三颗人造卫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c的线速度大小相等,且大于a的线速度B.b、c的向心加速度大小】;主要考察你对近地卫星和同步卫星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如图,a是静止在地球赤道上的物体,b、c是两颗人造地球卫星,其中c是地球的同步卫星,a、b、c在同一平面内沿不同的轨道绕地心做匀速圆周运动,三者绕行方向相同(为图示顺时针方向),已知Rb=
Rc
4
.若在某一时刻,它们正好运行到同一条直线上,如图甲所示.那么再经过6小时,物体a、卫星b、c的位置可能是图中的(  )
A.
魔方格
B.
魔方格
C.
魔方格
D.
魔方格
魔方格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我国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于北京时间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从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9月30日16时09分,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精确控制下,天宫一号成功实施第2次轨道控制,近地点高度由200公里抬升至约362公里,顺利进入在轨测试轨道.这次轨道控制是在天宫一号飞行第13圈实施的.此前,在30日1时58分,天宫一号飞行至第4圈时,北京飞控中心对其成功实施了第一次轨道控制,使其远地点高度由346公里抬升至355公里.经过两次轨道控制,天宫一号已从入轨时的椭圆轨道进入近圆轨道,为后续进入交会对接轨道奠定了基础.下列关于天宫一号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发射天宫一号的速度至少要达到11.2km/s
B.两次变轨后,天宫一号在近圆轨道上运行的速率大于7.9km/s
C.天宫一号两次变轨后在近圆轨道上运行的速率仍小于同步卫星在轨运行的速率
D.在两次变轨过程中都需要对天宫一号提供动力,从而使其速度增大才能成功变轨
魔方格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甲、乙两颗人造地球卫星围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它们的质量之比m1:m2=1:2,它们圆周运动的轨道半径之比为r1:r2=1:2,下列关于卫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它们的线速度之比v1:v2=1:


2
B.它们的运行周期之比T1:T2=:2


2
:1
C.它们的向心加速度比a1:a2=4:1
D.它们的向心力之比F1:F2=4:1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嫦娥一号”探月卫星沿地月转移轨道直奔月球,在距月球表面200km的P点进行第一次“刹车制动”后被月球捕获,进入椭圆轨道Ⅰ绕月飞行,如图所示.之后,卫星在P点又经过两次“刹车制动”,最后在距月球表面200km的圆形轨道Ⅲ上绕月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由于“刹车制动”,卫星在轨道Ⅲ上运动周期比在轨道上Ⅰ长
B.虽然“刹车制动”,但卫星在轨道Ⅲ上运动周期比在轨道上Ⅰ短
C.卫星在轨道Ⅲ上运动的速度比沿轨道Ⅰ运动到P点(尚未制动)时的速度更接近月球的第一宇宙速度
D.卫星在轨道Ⅲ上运动的加速度小于沿轨道Ⅰ运动到P点(尚未制动)时的加速度
魔方格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三颗人造地球卫星A、B、C绕地球作匀速圆周运动,如图所示,已知MA=MB<MC,则对于三个卫星,正确的是(  )
A.运行线速度关系为vA<vB=vC
B.运行周期关系为TA>TB=TC
C.向心力大小关系为 FA=FB<FC
D.半径与周期关系为
R3A
T2A
=
R3B
T2B
=
R3C
T2C
魔方格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