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A.长木板受到地面的摩擦力的大小一定是μ1Mg |
B.长木板受到地面的摩擦力的大小一定是μ2(m+M)g |
C.当F>μ2(m+M)g时,长木板便会开始运动 |
D.无论怎样改变F的大小,长木板都不可能运动 |
答案
解析
试题分析:以木板为研究对象,木板水平方向两个力:m的向右的滑动摩擦力,大小为和地面向左的静摩擦力,根据平衡条件得:.故A错误.地面对木板的最大静摩擦力为,而题中条件不足,无法判断木板所受的静摩擦力是否达到最大值,所以木板受到地面的摩擦力的大小不一定是.故B错误.当时,木块对木板的滑动摩擦力大小仍等于,没有变化,木板都不可能运动.故C错误.无论怎样改变F的大小,木块对木板的滑动摩擦力大小不变,不会大于地面对木板的最大静摩擦力,木板都不可能运动.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采用隔离法分析木板的受力情况,木板所受的静摩擦力一般不能用求解大小.
核心考点
试题【如右图所示,质量为m的木块在质量为M的长木板上向右滑行,木块受到向右的拉力F的作用,长木板处于静止状态,已知木板与长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长木板与地面间的动】;主要考察你对牛顿第二定律及应用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1)弹簧的劲度系数;
(2)释放瞬间两环加速度的大小.
(1)若传送带静止,选手以v0=3 m/s水平速度从平台跃出,求从开始跃出到跑至传送带右端经历的时间.
(2)若传送带以u=1 m/s的恒定速度向左运动,选手要能到达传送带右端,他从高台上跃出的水平速度v1至少多大?在此情况下到达B点时速度大小是多少?
A.v=6 m/s,a=0 | B.v=10 m/s, |
C.v=6 m/s, | D.v=10 m/s,a=0 |
A.小球的运动速度突然减小 |
B.小球的角速度突然增大 |
C.小球的向心加速度突然减小 |
D.悬线的拉力突然增大 |
A.逐渐变小 | B.逐渐变大 | C.先变小后变大 | D.大小不变 |
最新试题
- 1一位秦朝老人收到家书,得知其子在参与长城西起点的修筑。请你告诉老人他的儿子在下列哪个地方 [ ]A、临洮 B、
- 2晏子出使到楚国去。楚国的君臣想要耍笑一下晏子,显显楚国的威风。他们知道晏子是个矮子,就在大门旁边开了一个小洞,让晏子从这
- 3(10分)如图所示,一带电荷量为q的带电粒子以一定的初速度由P点射入匀强电场,入射方向与电场线垂直.粒子从Q点射出电场时
- 4根据下面的对话情境,在空白处填上一个适当的句子,使得对话完整。 T: Hi, Long Yufeng! You look
- 5质量相同的小球A和B分别悬挂在长为L和2L的不同长绳上,先将小球拉至同一水平位置如图示从静止释放,当二绳竖直时,则(
- 6著名的“侯氏制碱法”第一步反应是向饱和氨化盐水中通入二氧化碳,该反应可表示为NaCl+NH3+CO2+H2O=NaHCO
- 7如果两个相似三角形的一组对应边分别为和,且较小三角形的周长为,则较大三角形的周长为__________.
- 8下图是家兔和狼的牙齿,识图回答(1)图______是家兔的牙齿,图______是狼的牙齿.(2)家兔和狼都具有的牙齿是_
- 9一组几何体摆放如图(1)所示,则图(2)是___视图,图(3)是_____视图,图(4)是____视图。
- 10下列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A.机械效率越高的机械,它的功率就越大B.机械效率总小于1C.功率越大的机械,工作时就越省
热门考点
- 1根据短文内容和所给中文提示,写出空白处各单词的正确形式。每空限填一词。 I went to the summer
- 2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 E为CD上的一点,延长BC至点F,使CF = CE, 连结DF、BE, BE的延长线与DF相
- 3(9分)读东北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1)在图中标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 (3分)(2)东北地区土地资源开发的优
- 4如图,在平面中,一次函数(≠0)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0)的图象相交于A、B两点.(1)根据图象分别求出反比例函数和一次
- 5请你将动物细胞分裂的示意图补充完整.
- 6如图所示,大小分别为F1、F2、F3的三个力恰好围成封闭的直角三角形(顶角为直角),下列四个图中,这三个力的合力最大的是
- 7利用电子仪器产生与蜜蜂跳舞相同频率的声音。当蜜蜂感受到这一信息后,就会飞到花园采蜜,这是利用什么信息提高作物产量 [
- 8Look! You have left the room ____, and you must put it ____r
- 9如图所示电路图,电源电压恒定。当开关S1、S2断开,S3闭合时,电流表的读数为0.50安,电压表的读数为2.50伏。当开
- 10轿车的加速度大小是衡量轿车加速性能的一项重要指标.近来,一些高级轿车的设计师在关注轿车加速度的同时,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