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浦东新区一模难度:来源:
(1)该油滴带何种电荷?
(2)若已知油滴的质量为m,试求油滴所带电量q;
(3)密立根是通过测量油滴在空气中下落的终极速度来测量油滴的质量的.在两金属板未加电压时,由于空气的粘滞性,油滴受到的空气粘滞阻力f=6πηrv作用,式中η是空气的粘滞系数.实验中测得某油滴半径为r,油的密度为ρ,该油滴匀速下落的终极速度为v,空气浮力不计.试用η、ρ、g、U、d、v表示油滴所带的电量q.(球体的体积公式为V=
4 |
3 |
答案
(2)油滴受到的电场力等于它所受到的重力,有qE=mg
又E=
U |
d |
得q=
mgd |
U |
(3)当油滴匀速下落时,有mg=6πηrv
即ρg?
4 |
3 |
得r=
|
①式也可改写为:q=ρ?
4 |
3 |
把②式代入③式,可得油滴所带电荷量:q=
6πηdv |
U |
|
9πηdv |
U |
|
9πηdv |
ρgU |
2ρgηv |
答:(1)该油滴带负电荷;
(2)油滴所带电量q为
mgd |
U |
(3)油滴所带的电量q为
9πηdv |
ρgU |
2ρgηv |
核心考点
试题【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于1910年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确定了电荷的不连续性,并测定了基元电荷(即基本电荷)的数值.图中雾状小油滴被喷到水平放置、间距为d的两块平】;主要考察你对滑动摩擦力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A.猴子受到三个力的作用 |
B.绳拉猴子的力和猴子拉绳的力相互平衡 |
C.地球对猴子的引力与猴子对地球的引力与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
D.人将绳子拉得越紧,猴子受到的合力越大 |
A.B左移,F增大 |
B.B右移,F增大 |
C.无论B左移右移,F都保持不变 |
D.无论B左移右移,F都增大 |
A. | B. | C. | D. |
A.MO所受的拉力大小为
| ||||
B.MO所受的拉力大小为
| ||||
C.NO所受的拉力大小为
| ||||
D.NO所受的拉力大小为2mg |
A.只增加绳的长度 | B.只增加重物的重量 |
C.只将手指向下移动 | D.只将手指向上移动 |
最新试题
- 1【题文】若集合,则集合( )A.B.C.D.
- 2下列句子,划线虚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若入前为寿(如果) B.臣之壮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 3如图所示,一长为2L的木板,倾斜放置,倾角为450,今有一弹性小球,自与木板上端等高的某处自由释放,小球落到木板上反弹时
- 4I have offered to point the house a week’s accommod
- 5关于函数f(x)=cos2x+23sinxcosx,下列结论:①f(x)的最小正周期是π;②f(x)在区间[-π6, π
- 6下列有关显微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光线较暗的环境中,使用显微镜时应增大光圈并改用凹面镜B.观察标本时视野中出现
- 7由一价离子组成的四种盐溶液:AC、BD、AD、BC,浓度均为O.1 mol·L-1。在室温下,前两种溶液的pH=7,第三
- 8单词拼写。1. Just go _____ (一直) along the road, and you"ll see th
- 9下列方法能直接从海水中制取可用水的是( )A.萃取B.蒸馏C.结晶D.过滤
- 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夜 归 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冷磷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
热门考点
- 1We should love our oceans and do something to the
- 2有______的两条______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角也可以看成是一条______而形成的图形.
- 3情景交际。A: What are you doing for vacation?B: I"m going to San
- 4下列对化学反应热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放热反应发生时都不必加热B.化学反应中一定有能量变化C.一般地说,吸热反应
- 5白海军《2049,相信中国》中指出:“如果从地理与历史的角度来看,1492年应该可以看作是近现代全方位交流意义的全球化的
- 6现有如下器材:竹竿一根、平面镜一块、利用小孔成像原理制成的照相机(即针孔照相机)一部、卷尺一把、课桌一张、木制直角三角尺
- 7大豆的果实成熟后,果皮向内翻卷,将种子弹射出去。 ( )
- 8市射击队为从甲、乙两名运动员中选拔一人参加省比赛,对他们进行了六次测试,测试成绩如下表(单位:环):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
- 9下列无色溶液中的离子能大量共存的是 A.K+、Na+、MnO4-、SO42-B.H+、K+、NO3-
- 10根据下列句子的汉语意思和英文提示,完成句子,每空一词。1. 水太脏,我们不能饮用。 The water w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