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0111 期末题难度:来源:
[ ]
B.实验因变量为CO2的多少
C.空气泵泵入的气体应先除去O2
D.乙、丙两试管加入干酵母后应煮沸冷却除去CO2
答案
核心考点
试题【下图为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的实验设计装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实验自变量为温度B.实验因变量为CO2的多少C.空气泵泵入的气体应先除去O2D.乙、】;主要考察你对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 ]
B.甲组的酒精产量与丙组相同
C.丁组能量转换率与丙组相同
D.丁组的氧气消耗量大于乙组
①若两组消耗了等量的葡萄糖,甲组释放的CO2与乙组释放的CO2的比例为1:3
②若两组消耗了等量的葡萄糖,两组共释放的CO2与消耗的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4:3
③若两组产生了等量的CO2,则消耗葡萄糖的比例为1:3
④若两组产生了等量的ATP,则消耗葡萄糖的量为1:18
⑤一段时间后,向两组培养液加入三滴浓硫酸酸化的重铬酸钾,溶液颜色均变成灰绿色
[ ]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②③
(2)材料用具:酵母菌培养液、澄清石灰水、橡皮球、玻璃导管数根、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等。
(3)实验步骤:
①.A瓶先封口放置一段时间后,选择玻璃导管,将上图中的装置一、二中的锥形瓶分别进行连接。
②.将两套装置放在适宜温度条件下培养10小时,观察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浑浊。
步骤①中A瓶先封口放置一段时间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预测及结论:
①.两组装置中石灰水都浑浊,说明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进行呼吸;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若产生的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则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
②若产生的气体使溴麝香草酚蓝溶液变黄色,则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
③无论进行有氧呼吸还是无氧呼吸,酵母菌都能产生CO2
④酵母菌发酵时不产生气体,但其发酵液能使重铬酸钾变灰绿色
[ ]
B.①④
C.②④
D.①②④
最新试题
- 1定义函数CONRND(a,b)是产生区间(a,b)内的任何一个实数的随机数函数.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可用来估计π的值.现在
- 2信息Ⅰ:数十亿年来,地球上得物质不断地变化.大气的成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下表是原始大气和目前空气的主要成分:目前空气的
- 3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多数情况下某些物种灭绝的主要原因是[ ]A.冰川过多的作用 B.这
- 4将56g不纯的铁粉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生成2g氢气.下列有关铁粉的说法正确的是[ ]A.铁中含有碳B.铁表面有铁
- 5When he realized the police had seen him, the man _________
- 6.为了了解高一学生的体能状态,某校抽取部分学生进行一分钟跳绳次数测试,将所得数据整理后,画出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图中从左
- 7(本小题满分12分)甲乙两人进行投篮训练,甲投进的概率为,乙投进的概率为,两人投进与否相互没有影响,现两人各投1次,求:
- 8 It’s generous _________ them to donate money to UNICEF. The
- 9碳的单质在常温下______,随着温度的升高,碳的活动性增强,当氧气充足时,碳燃烧生成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
- 10在△ABC和△DEF中,AB=DE,∠A=∠D,下列补充的条件中,无法判定△ABC≌△DEF的是 [ ]A.AC
热门考点
- 1下图是秦朝琅琊石刻拓本。记录了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登上了琅琊山(今胶南县)。内容有:“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人迹所至
- 2【题文】 若,求a的取值范围
- 3如果你在某部作品中看到“尊王攘夷”四个字,如果从下面的人物中选择与此有关的人物,你会选择[ ]A.夏启B.夏桀C
- 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处士卢岵山居温庭筠西溪问樵客,遥识主人家。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日暮
- 5在“测量胸围差”的实验时,要求你尽力深吸气再尽力深呼气。那么吸气过程中你的肋骨和膈的运动方式是A.肋骨上升,膈舒张而上升
- 6红细胞悬液为不透明的红色液体,而红细胞发生溶血(红细胞破裂)后,溶液会逐渐透明,所以可通过红细胞悬液澄清的速率判断红细胞
- 7“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里的“公”指的是[ ]A.李鸿章B.丁汝昌C.邓世昌D.林则徐
- 8读“北京时间2008年8月1日19时20分摄于西安的日全食图”,日全食发生时,太阳、地球和月球三天体位于同一直线上,月球
- 9胚胎发育初期所需的营养物质来自[ ]A.母体 B.子宫C.胎盘D.卵黄
- 1020. When Jack arrived, he learned Mary ____ for almost an h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