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题文】正确处理富民与强国的关系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重要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材料二(唐太宗大历)十四...
题目
题型:难度:来源:
【题文】正确处理富民与强国的关系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重要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
材料二
(唐太宗大历)十四年七月,令王公百官及天下长吏,无得与人争利。先于扬州置邱肆贸易者,罢(取缔)之。(《唐会要》卷86)
材料三
清末“新政”较之洋务运动更能体现学习西方的决心与实效,更具有社会转型的色彩。其计划不可谓不庞大,改革的速度也不可谓不快,但练新军也好,办实业也好,兴学堂、派留学也好,还有各地办警政、地方自治、各类调查与选举,样样需费,而且非有巨额投入不可。对于连支付赔款与借款都不堪重负的清皇朝来说,经费问题就是一个无法逾越的障碍。(摘编自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
材料四
工业革命之后,西方社会贫富悬殊拉大,劳动者要求改善劳动和生活条件的呼声逐日高涨。为此,发达国家推行了一系列社会保障政策,以使贫困人口和由于各种原因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得到最低的生存保障。这一制度被称为“福利国家”制度。二战以后吗“福利国家”在西欧日渐完美,在很大程度上起了稳定社会情绪的作用。这样的“福利国家”必然占用相当大的财政预算,而人民对福利政策不仅已经习惯,而且不嫌其多,只嫌其少。至80年代,“福利国家”的弊病已明显化。国家财政不堪重负,严重地妨碍了经济的增长和发展高新科技的投入。(摘编自陈乐民《20世纪的欧洲》)
【小题1】材料一蕴含的治国思想是什么?(2分)
材料二反映了当时吏治存在什么问题,政府为此采取了什么措施?
(4分)材料二与材料一之间有何内在联系?(2分)
【小题2】根据材料三对新政的认识,指出清政府推行新政的目标及其面临的实际困难。(4分)结合图10分析,清政府为克服困难采取了什么措施,这种措施导致当时舆论对清政府产生了怎样的看法,这种舆论产生了何种影响?(6分)
【小题3】根据材料四,概括“福利国家”产生的历史根源和作用。(5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福利国家”日渐完善的主客观条件,并揭示“福利国家”遇到的难题。(6分)
【小题4】依托上述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就富民与强国的关系问题谈谈你的主张,并举出史实论证你的观点。(3分)
答案
【答案】
【小题1】思想:富民思想(2分,其它言之成理的表述均可相应给分)。
问题:官吏经商(2分);措施:颁布命令禁止官吏经商(2分)。
联系:材料二是材料一治国思想的具体实施(2分)。
【小题2】目标:学习西方,实现社会转型(2分)。困难:经费不足(2分)。
措施:增收捐税(2分)。 看法:清政府压榨人民(2分)。
影响:加速清朝灭亡(2分,或加速新政失败)。
【小题3】历史根源:工业革命的发展;贫富差距加大劳动者要求改善劳动和生活条件(3分)。历史作用:缓和社会矛盾(2分)。
主客观条件:资本主义国家汲取历史教训;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4分)。难题:人民过于依赖福利制度,国家财政不堪重负(2分)。
【小题4】主张(1分);用史实论证(2分)。
解析
【解析】
本题主要从富民与强国的角度设计问题,涉及到古今中外,时间、空间跨度大。
【小题1】主要从材料中概括归纳答案,不能照搬教材。
【小题2】从材料三中,概括归纳清政府推行新政的目标及其面临的实际困难。通过漫画分析,回答清政府为克服困难采取了什么措施,这种措施导致当时舆论对清政府产生了怎样的看法,这种舆论产生了何种影响?此问是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以考查能力为主。
【小题3】依据材料并结合基础知识来回答。
【小题4】开放式回答,但要有自己的观点,并用史实加以论证。
核心考点
试题【【题文】正确处理富民与强国的关系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重要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材料二(唐太宗大历)十四】;主要考察你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题文】下列叙述中,表明明太祖的皇权空前加强的是           (   )
A.实行八股取士B.颁布《大明律》
C.设置锦衣卫D.废除了丞相制度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历史学家黄仁宇说:“明代,居中国历史上一个即将转型的关键时代……”下列属于“即将转型”的因素有                                         
①高度专制集权                         
②赋役征银           
③手工业工场的兴起   
④西方传教士来华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明史纪事本末》卷14记载:“(明太祖)谕中书省臣曰:‘朕设科举,求天下贤才以资任用。今所司多取文词之士用之,不能措诸行事者甚重。朕以实心求贤,而天下以虚文应之,甚非所以称朕意也。其暂罢天下科举。”’这说明        
①明初仍曾存在过宰相制度           ②朱元璋设科举的目的是实心求贤
③当时的科举以“文词”取士         ④明初曾废除过科举制度
A.②③B.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从明朝废除丞相到清朝设立军机处,说明了    
A.皇权日益加强B.封建国家军事实力不断加强
C.相权战胜皇权D.近代民主制度雏形出现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1759年,清政府经历了近70年终于平定了中国西北边疆的叛乱、割据势力。乾隆皇帝为了鼓励新疆各族人民发展生产,对一些地区和民族免税,并通过内地省份的“协饷”(类似于今天的财政转移支付和发达地区对口支援)为新疆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经费支持。1760~1911年,清政府拨给新疆的协饷和专饷,总计高达近4亿两白银。(齐清顺《清代新疆的协饷和专饷》)据此回答1-2小题
1.清朝前期,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平定的西北边疆叛乱割据势力是指
A.准噶尔部贵族、回部贵族叛乱                B.噶尔丹叛乱、三藩之乱
C.大小和卓叛乱、土司叛乱                     D.郑氏割据势力,三藩之乱
2.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判断,清政府管辖新疆、发展新疆经济采取的措施中没有
A.平定叛乱割据势力    B.免税、内地省份对口支援   C.设置行政机构         D.改土归流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