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题文】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被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对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题目
题型:难度:来源:
【题文】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被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对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开元、天宝中……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意为“士林中最显贵的出身”),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
——(唐)杜佑《通典》卷15·选举三
材料二  说到科举,人们总要提起唐太宗的“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的话。……与李世民这句名言很相似,清代乾隆年间大学士鄂尔泰在有人批评八股取士时也说过:“非不知八股为无用,而牢笼志士,驱策英才,其术莫善于此。”一“入彀”,一“牢笼”、“驱策”,两者似乎并无二致,都是利用科举考试为君主服务。
——过常职《唐代反科举思潮与科举考试的利弊》
材料三 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
——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
回答:(1)据材料一、二,指出两者对科举制度的态度有何不同?(2分)
(2)据材料三,概括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分析梁启超上述议论的目的。(5分)
(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千秋功过话科举”为主题进行论证。(8分)(要求:观点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答案
【答案】(1)材料一肯定了科举制对人才选拔的进步意义;(1分)材料二指出了科举制度服务于专制统治的消极作用。(1分)
(2)看法:科举制层层精选人才;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所选人才缺乏实际治国能力。(3分)
目的:改革科举制,培养实用人才;挽救民族危机。(2分)
(3)分层赋分。第一层次,6—8分,观点明确,兼述功过,论据充分,表述清晰;第二层次,3—5分,观点明确,从不同角度论述,论据较充分,表述较清晰。第三层次,0—2分,观点不明确或偏颇,论据单一,表述不清楚。
功:破除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为出身于社会中下层的知识分子进入仕途提供了机会;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公开的社会价值取向;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尊显儒学,对维护社会稳定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任选两点论述,4分)
过:统治者实行八股取士,加强思想控制,使知识分子成为皇权的奴仆;过于重视儒家经典而忽视科学技术,造成研究科技的人才匮乏;考试内容只局限于四书五经,知识分子脱离社会实际,严重阻碍社会的发展。(任选两点论述,4分)
解析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中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以及材料二中““入彀”,一“牢笼”、“驱策”,两者似乎并无二致,都是利用科举考试为君主服务”的信息来概括答案。第(2)问依据材料三中“此其选之精也。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来概括梁启超的观点。第(3)问属于历史小论文试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问题的能力。作答时候要紧紧围绕题干中““千秋功过话科举”的主题从功和过两个视角去分析论证,功从社会公平、社会稳定以及维护统治的角度思考作答;过从科举制形式单一、脱离实际以及阻碍社会发展的角度思考作答。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汉代元政治制度演变?选官制度(科举制)。
核心考点
试题【【题文】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被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对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主要考察你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题文】在唐初,宰相有两类。中书令、门下侍中和尚书省仆射为当然宰相,如果所设之职全部有人担任,共六人。此外,其他高级大臣、在战时偶尔还有突出的将领,也可能任特任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在韦后当权的短暂时期,同时任职的宰相人数不少于17人。……713年玄宗总揽政务后人数又从四人进一步减到二人。唐朝宰相人数的这种变化是为了
A.有效处理政务B.维护朝政稳定C.削弱宰相权力D.增加决策科学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丞相李斯曾称赞秦始皇“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唐代的杜佑说“自古至周天下封建”,“秦皇帝荡平九国,宇内一家......尊君抑臣,置列郡县”。清代官纂《续通典》则明确地 说“封建起于黄唐,郡县创自秦汉”,将黄帝、尧、舜,夏商周视为一种制度,将秦汉以降视为一种制度。
材料二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困平城,病流矢,陵迟不救者三代。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判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尤桀猾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
材料三 明末清初,一些思想家对封建与郡县制度的优劣问题进行思考。如在官员任期方面,陆世仪说过:“郡县之弊,在迁转太速;封建之弊,在世守不易。”在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方面,顾炎武也说过“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的名言。王夫之肯定郡县制的合理性,说“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而顾炎武明确指出:“知封建之所以变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又说“方今郡县之弊已极,而无圣人出焉,尚一一仍其故事,此民生之所以日贫,,中国之所以日若益趋于乱也。”近代学者吕思勉也曾经总结说:“中国之历史,犹是分立之时长,统一之时短也。分主之世,谓之封建,统一之时,号称郡县,为治史者习用之名。”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的演变并分析发展趋势(6分)
(2)据材料二,概括回答汉唐时期中央集权存在的问题和结果(6分)
(3)结合材料三回答明清之际思想家认为郡县制存在哪些弊端,请以宋元时期的史实为例说明如何避免郡县制的弊端。(6分)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某学者在研究中国古代的某项制度时查阅到一部文献名为《钦定台规》,其部分目录见右图。该学者研究倾向最可能是
A.分封制度B.郡县制度
C.监察制度D.宗法制度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社会流动主要指个人跨越阶层边界的过程,即从一个社会阶层转移到另一个社会阶层的过程,或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社会地位向另一个社会地位的移动。下列现象中均有利于社会流动的是
①从世卿世禄到军功受爵                 ②从重农抑商到“海禁”
③从察举制到科举制                       ④从重农抑商到工商皆本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北魏孝文帝)“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这段材料说明的问题不包括   
A.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计不足B.北魏当时的保守势力强大
C.孝文帝借南征之名行迁都之实D.南伐与迁都都有阻力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