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题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公元前221年,中国人口约为2000万。公元前206年,中国人口约为1400万。公元前120年,中国人口约400...
题目
题型:难度:来源:
【题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221年,中国人口约为2000万。公元前206年,中国人口约为1400万。公元前120年,中国人口约4000万。到公元2年,中国人口约为5801万。
——赵文林等《中国人口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秦汉时期人口数量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其原因。(8分)
材料二  下表为美国人口数量及政策统计表(部分)
1776年
美国建国时人口数量为250万
1873年
政府颁布《康托斯法》,禁止邮寄和从外国进口一切避孕材料
1915年
美国人口数量突破1亿
1968年
组建“人口和家庭生育计划委员会”,研究家庭生育计划事宜
1970年
设立“人口增长和美国前景委员会”,研究美国人口发展状况及相关问题
1974年
提出人口稳定即“静止人口”是最理想的目标
 
——《简明人口学词典》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人口政策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6分)
材料三
单位(年)

——《“人口红利”持续派发房企价值重估始起步?》
(3)根据材料三,中国“人口红利”的高峰期出现在哪个时间段?综合三则材料,谈谈你对人口政策与社会发展关系的看法。(6分)
答案
【答案】(1)变化: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人口数量锐减。(2分)原因: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造成人员伤亡。(2分)从公元前120年以后,人口数量增加。(2分)原因:政府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安定;经济发展。(2分)
(2)变化趋势:从鼓励生育到控制生育。(2分)原因: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冲突;就业问题的出现;社会福利保障开支增长;移民的增多。(答出任意两点即可,4分)
(3)时间段: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20年代。(2分)看法:人口的变化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程度等有密切联系,人口政策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并及时调整;人口政策要具有前瞻性,为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要有社会福利保障等相应的配套机制。(答出任意两点即可,4分)
解析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回答本题要根据不同时期人口的变化来回答。即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人口数量锐减。原因: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造成人员伤亡。从公元前120年以后,人口数量增加。原因:政府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安定;经济发展。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禁止邮寄和从外国进口一切避孕材料……提出人口稳定即“静止人口”是最理想的目标”可知,美国人口政策从鼓励生育到控制生育。回答此变化的原因,可以从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就业问题、社会福利等角度入手,即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冲突;就业问题的出现;社会福利保障开支增长;移民的增多。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由图可知,中国“人口红利”的高峰期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20年代。回答第二小问,可以从人口的变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人口政策的调整须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以及社会福利制度等方面回答。即人口的变化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程度等有密切联系,人口政策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并及时调整;人口政策要具有前瞻性,为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要有社会福利保障等相应的配套机制。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秦汉时期的人口变化;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近代以来美国人口政策的变化;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建国以来中国人口的变化
核心考点
试题【【题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公元前221年,中国人口约为2000万。公元前206年,中国人口约为1400万。公元前120年,中国人口约400】;主要考察你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题文】【原创】从《西周分封制示意图》到《秦朝郡县制示意图》可以得出一些历史性感悟,你认为正确的感悟是下列的哪一个选项?

①从贵族体制到官僚体制                    ②从世袭到任命
③从地方分治到中央集权                    ④从分裂到统一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傅乐成的《中国通史》中说:在此以前,无论名义上如何,中国实际是分裂的,……“诸夏”或“中国”都是个笼统的概念,并没有确切的范围和实际的组织;到此“中国”二字有了具体的表现,它代表着一个庞大帝国和它的土地人民。促使此处“中国”概念变化的是
A.分封制B.郡县制C.郡国并行制D.行省制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习近平主席就《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起草情况,向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的说明中指出:我曾经引用过英国哲学家培根的一段话,他说“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因为犯罪虽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汲取古今中外法制建设史上的经验与教训,有助于我们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壅)堤水。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取生荔麇卵谷,毋毒鱼鳖,置井罔,到七月而纵之……府中公金钱私贷用之,与盗同法。
——摘自《云梦秦简》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秦律中有哪些值得今天借鉴与提倡的内容。(4分)
材料二 任何人在缺席时不得被判罪。同样,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被告有权利在法庭上同原告对质,被告在被确认犯罪之前是无罪的 ,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
——摘自(东罗马帝国)《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2)《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是罗马法的集大成者,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说明它对后世的重要影响。(6分)
材料三 “七五宪法”修改的指导思想是“继续开展阶级斗争”,并规定不再设置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职位。这部宪法不仅缩小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的范围,而且取消了“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的规定。
针对“七五宪法”的严重缺陷,1982年宪法进行了具体修正,规定一切国家权力属于人民;规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还对国家机构的设置、管理体制等规定做出重大调整。2014年11月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决定,将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这也是1982年宪法颁布的日子。
——摘自《百度百科》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1982年宪法的修订有何意义?(6分)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阅读下列材料:(14分)
材料一: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材料二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摘自《贞观政要·政体》
材料三:自古……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清徐栋《牧全书》载:“天下真实紧要之官,只有二员,在内则宰相,在外则县令。”以具体史实论证这一观点确凿无误的是
A.宰相制度在秦代首次确定下来,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B.元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后期其权势大大削弱
C.秦代县令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郡
D.县官是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能直接接触到的朝廷命官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