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古代中国的经济 > 【题文】对下图理解正确的是,当时A.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B.印刷业已使用活字技术C.政府严格管理市场交易D.专设机构管理对外贸易...
题目
题型:难度:来源:
【题文】对下图理解正确的是,当时
A.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
B.印刷业已使用活字技术
C.政府严格管理市场交易
D.专设机构管理对外贸易
答案
【答案】C
解析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不难发现,此图是唐都长安东市局部示意图,通过此图不难发现,“市”是在专门的区域,划分得很清楚,所以能体现出政府严格管理市场交易。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政府严格管理市场交易
核心考点
试题【【题文】对下图理解正确的是,当时A.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B.印刷业已使用活字技术C.政府严格管理市场交易D.专设机构管理对外贸易】;主要考察你对古代中国的经济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题文】对下图解读正确的是        
A.欧美国家工业化水平落后于中国
B.中国GDP世界领先
C.中国处于世界市场中心
D.美、日两国经济落后于其他各国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18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城郡自古以来就是以政治军事为主要功能。先秦的城郡是侯国的都城,是独立的地方政治中心;秦以降,城郡改为地方政府的治所,是全国性行政系统的网点,或是重兵驻守的战略要地。……
苏州能够兴盛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交通便利。“无险可守”正显示此特点,苏州四通八达,任何交通工具皆可以长驱直入。此一特色在隋炀帝修凿京杭大运河以后,变得格外突出。苏州是南北交通的枢纽,商业随运河交通而起飞。……苏州很早就有发达的手工业。明清时期,棉纺织业也在这一地区兴起,号称衣被天下。明中叶时,苏州东半城比户皆工织作,转贸四方。
——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
(1)依据材料一概括推动我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原因。(4分)
材料二 1932年,安庆发布皖省第一个近代化城市建设规划《安徽省会建设规划》,内容包括城市分区及功能、市政道路交通、供水与排水、供电系统、通讯设施、医疗机构分布等方面。其中的供水供电、通讯及医疗体系的规划,在古代城市规划中未曾有过,即便是城市分区及功能,也与古代城市规划截然不同。
——沈葵《科技在近代安徽城镇变迁中的作用》
(2)依据材料二,指出中国近代城市发展的新特征。(4分)
材料三 日本工业化首先从政客和商人集中的大中城市出发,最后再逐步向外辐射到其周围地区,最终形成了现在的分别以东京、大阪、名古屋为核心的东京、大阪、名古屋大都市圈。尽管日本的大城市圈在其城市化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地方小都市的功能也不能忽视。这些小都市都是包括一、二、三产业在内的综合经济体。在其形成及发展过程中,政府、企业及当地民众都十分重视发挥其综合功能,包括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及社会功能。
——付恒杰《日本城市化模式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材料四 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城市迅速膨胀,人口向东京等大城市集中,加上工业化的影响,出现环境恶劣、人口过密、交通拥挤、效率降低等“城市病”。为解决这些矛盾,东京将企业和居民向周围区域迁移扩散,形成了首都都市圈,……面积为13138平方公里,占日本总面积的3.5%,共有3188万人,占日本总人口的四分之一。除原有的中央区、千代田区作为“都心”外,东京又陆续规划建设了新宿、池袋、涩谷等7个“副都心”。与京都、名古屋及东京老市中心不同,新都心打破日本传统的城市规划设计风格,克服“城市病”的影响,引进国际化、现代化的理念和规划手法,初步展现出21世纪现代化城市的框架。
——百度文库
(3)依据材料三概括日本城市化发展的因素。(6分)综合以上四则材料谈谈对中国新型城市化的启示。(4分)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14分)法国学者布罗代尔曾这样说:“社会各层次的衣、食、住方式绝不是无关紧要的。……整理、重视这些场景是饶有兴味的事。”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服饰上,明初对于服装的色彩和用料限定甚严……但至晚明,小康人家“非绣衣不服”,大户婢女“非大红裹衣不华”(《阅世篇》卷八)。“团龙、立龙”已成为平常百姓常用的服装花纹。……明初严禁庶民厅房逾三间,但到明后期,则“江南富翁……五间七间,九架十架,犹为常耳……”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1)上述材料反映了明朝初期到后期平常百姓的社会生活发生怎样的变化?(2分)结合所学,指出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材料二:下面是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
年份
人力车
马车
轿子

自行车
摩托车
汽车
公共汽车
有轨电车
1889
6984
544
9
11
0
0
0
0
0
1926
14600
0
0
0
3459
194
3764
172
922
注:1889年数字系3天平均所得,1926年数字则是2天平均所得
——摘自《上海研究资料》
(2)材料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海的交通工具有什么变化?(2分)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2分)
材料三:观察下面图片:

(3)从上面三幅图片中任选一幅说明现象和原因。(6分)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有人说,欣赏《清明上河图》“恍然如入汴京(东京),置身流水游龙间,但少尘土扑面耳”。
——《石渠宝笈三篇》

材料三:苏州“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出现“大户张机为生”,以增殖财富;而工匠“趁织为活”,“得业则生,失业则死”的现象。
——《高中历史教材》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说明图1所示城市的名称及其所处朝代。
(2)阅读材料一、二,从图2、3提取历史信息,说明北宋东京与图1所示城市相比,在商业活动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反映了商业发展的什么特点?
(3)阅读材料三,从图4提取历史信息,说明在城市的经济领域又出现了什么新的现象。最早出现在哪个历史时期?导致这一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北宋东京(今开封)“通不晓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景象表明(  )
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B.市已遍布城内各处
C.文娱活动多由官府控制D.坊与市已没有区别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