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材料一:“在(南京)马群镇警戒的时候,我们听说俘虏们被分配给各个中队,每一中队两三百人,已自行处死。”“七千人的生命(俘虏)转眼之间就从地球上消失,这是个不争的事实。”
写道:“读了此书,如果今后有人仍然再提南京大屠杀,那就只能说他是煽动反日。”
材料三:下面三幅图片反映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
图一搞杀人比赛 | 图二砍杀中国军俘虏 | 图三活埋中国平民 |
(1)实物证据:材料三;文献证据:材料一、二;口传证据:材料四。 | ||
文革时期,林彪曾篡改“朱毛会师”的历史为“毛林会师”。可以批驳这一谬论的第一手史料是 | ||
[ ] | ||
A.“朱毛会师”的传说 B.“朱毛会师”的故事 C.“朱毛会师”的照片 D.“朱毛会师”的记载 | ||
2009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72周年纪念。下列材料中不属于原始史料的是 | ||
[ ] | ||
A、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李秀英在战后南京军事法庭上的证词 B、华裔作家张纯如1997年完成的首部全面记录夫屠杀暴行的英文著作《南京暴行》 C、大屠杀期间在南京生活的外国友人拉贝、鲍恩典的日记 D、大屠杀亲历者日军士兵东史郎的手记 | ||
有学者根据材料一“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煤),无一家燃薪(木柴)者”,得出宋代开封生活燃料已用煤取代木柴的结论;又有学者根据材料二“赐在京(汴都)官员柴、炭各有差,柴578万,炭585万”,对上述结论予以反驳。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 ||
[ ] | ||
A、两位学者所用材料相互矛盾,结论都不能成立 B、材料二否定了材料一,仅用材料一得出的结论难以成立 C、无论材料一还是材料二,都必须得到考古学支持才能成立 D、材料一指的是民众,材料二指的是官员,两条材料并不矛盾 | ||
西晋杜育的《荈赋》是我国第一篇以茶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某班兴趣小组以此为题材对茶的起源问题进行探究后,形成了以下四种意见,其中最合理的是 | ||
[ ] | ||
A、文学作品不具有史料价值,不能以此确定茶的起源 B、文学作品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仍不能据此确定茶起源于晋代 C、唐代《茶经》是中国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应据此确定茶起源于唐代 D、传说神农氏发现了茶,可据此确定茶起源于神农氏时期 | ||
田中正明的《南京大屠杀的虚构》出版后,日本右翼势力给予了高度评价,渡边升一在该书初版本的广告词中写道:“读了此书,如果今后有人仍然再提南京大屠杀.那就只能说他是煽动反日。”我们批驳上述荒谬观点的最有力证据是 | ||
[ ] | ||
A、当年幸存者的控诉材料 B、历史专著中对“南京大屠杀”的描述 C、侵华日军老兵的回忆录 D、屠杀现场遗迹与当时摄制的新闻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