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吉林省模拟题难度:来源:
图1 | 图2 |
1982年,***在中共十二大上 | 1992年,***南方谈话 |
下列是孙中山在革命进程中的言论,其先后顺序是 ①自今日始,吾等之非清朝人矣 ②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③使全国人民赞成我的政策,我十年之内必能为中国造二十万里铁道 ④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 | |
[ ] | |
A.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 C.②①③④ D.②③①④ | |
下图为纪念辛亥革命的邮票,图案是孙中山先生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的肖像。肖像的左侧,辅以孙中山亲笔题词墨迹:“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以下关于孙中山先生奋斗的业绩,叙述正确的是 | |
[ ] | |
A.为推翻清王朝的统治,领导、发动武昌起义 B.为防止袁世凯独裁,颁布了《中华民国约法》 C.为推动民主革命发展,提出了新三民主义 D.为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领导了北伐战争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所以倡导民生主义,就是因贫富不均……闻得有人说,民生主义是……夺富人之田为己有,这是他未知其中的道理。随口说说,不必管他。……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 | |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 |
材料二 (1912年)国家一切大实业,如铁道、电气、水道等食物,皆归国有。 | |
——《孙中山全集》第,2卷 | |
材料三 一、国民政府本革命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以建设中华民国。二、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 | |
——孙中山《国民政府建国大纲》(民国十三年四月) | |
(1)依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的原因及其基本主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三,分别指出民国初年(1912年)和“民国十三年”孙中山在民生主义方面与材料一相比有何新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上述材料,你对孙中山的历史活动有何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孙中山病逝后,有人发表文章,认为孙中山与华盛顿相比,有过之无不及,理所当然也应尊为“国父”。将孙中山和华盛顿并称为东西两“国父”是因为他们 ①都是资产阶级革命的著名领袖②都推翻了封建帝制 ③都是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缔造者④都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 | |
[ ]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 | |
“中山公园”是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建立的。迄今为止,中山公园已成为世界上数量最多的同名公园。中国中山公因联谊会副会长、武汉中山公园党委副书记柯昌伟说,全球共有75座中山公园,其中内地就有51座,目前全国的中山公园正积极计划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阅读下列孙中山的几段话: 材料一 “近时志士,舌敝唇枯,惟企强中国以比欧美。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之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吾国纵能媲迹欧美,犹不能免于第二次之革命,而况追逐于人已然之未轨……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材料二 “文奔走国事三十余年,毕生学力尽萃于斯,精诚元间,百折不回,满清之威力所不能屈,穷途之困苦所不能挠。吾心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用能感动风潮,造成时势。卒赖全国人心之倾向,仁人志士之赞襄,乃得推覆专制,创建共和。” 材料三 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继续努力,以求贯彻。最近主张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时间促其实现。是所至嘱。(弥留之际,他用微弱的声音断断续续地说)“和平——奋斗——救中国——” | |
(1)材料一观点的实质是什么?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对材料中孙中山倡导的“社会革命”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材料一中可以感受到孙中山的什么精神?“用能感动风潮,造成时势”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二的中心内容是什么?体现了孙中山什么高尚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