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 1919年巴黎和会上美英法意日五国的意图、行动、措施及斗争有许多共同之处,这主要表现在A.要求最大限度地削弱战败国B.根据自身实力提出利益要求C.分得了战败国的...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1919年巴黎和会上美英法意日五国的意图、行动、措施及斗争有许多共同之处,这主要表现在
A.要求最大限度地削弱战败国B.根据自身实力提出利益要求
C.分得了战败国的殖民地D.赞同限制战胜国陆海军军备

答案
C
解析

核心考点
试题【1919年巴黎和会上美英法意日五国的意图、行动、措施及斗争有许多共同之处,这主要表现在A.要求最大限度地削弱战败国B.根据自身实力提出利益要求C.分得了战败国的】;主要考察你对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下列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认识不正确的是
A.由少数帝国主义国家操纵,本质是重新瓜分世界
B.彻底解决了帝国主义争霸世界的矛盾
C.涉及中国问题,并侵犯了中国主权
D.为世界资本主义相对稳定发展创造了条件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4分】二十世纪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国际关系,主要体现在美国、日本、中国的关系上,而美国在其中居主导地位。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巴黎和会上,美国总统威尔逊说:“我们参加世界战争主要目的是维持条约的神圣,中日两国既有1915年的中日协定于前,又有1918年换文于后,在这种情况下,山东问题似无法变更。
(华盛顿会议)经过两个半月的讨价还价,中国获得的成果有:修改关税率,从现行的名义5%,改为实值税率5%。其后,在一个特别委员会认可下,中国开征附加税。日本撤销“二十一条”要求中之第五款,即废除此条中实际要把中国变成日本保护国的各项要求。日本同时放弃其它一些特惠权。实际是由“九国公约”取代日中双方原订之“二十一条”。英国放弃了威海租借地。法国同意归还广州湾租借地。特别是在山东问题上,按中日双方《解决山东悬案条约》规定,日本将胶州湾德国原租借地交还中国,日本军队撤出山东;日本将胶济铁路交还中国……按协定日本于1922年12月10日向中国移交了胶济铁路。
——《华盛顿会议上中国外交的教训》
(1)材料一中,在巴黎和会上美国对山东问题持何态度?(2分)巴黎和会是如何处理山东问题的?(2分)
(2)依据材料一简要归纳中国在华盛顿会议上争得的权益。(4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回答中国为什么能够争得这些权益?(4分)
材料二:1941年8月,大西洋会晤中丘吉尔建议罗斯福发表一个照会,表示:“日本向太平洋西南地区的任何程度的进一步推进,将会造成美国政府被迫采取反击措施,甚至导致美国和日本发生战争的局势。”罗斯福私下的反应是:“他(丘吉尔)要我们支持他。现在他对东方---香港、马来西亚、印度、缅甸很不放心。我们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拒绝他的恐吓日本的坚决要求,因为我们尽一切可能不给日本有进攻我们的借口。”
(3)材料二中,为什么罗斯福要拒绝丘吉尔的建议?(2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后来什么事件使美国卷进了世界大战?用史实说明该事件发生后,美国对日本和中国政策的调整情况。(5分)
材料三:1950年1月12日,艾奇逊在谈到美国的亚洲政策时说:“太平洋地区的安全就是美国的安全。”美国的防区(即远东军事包围圈)“自阿留申(群岛)起,经日本直到琉球群岛(指台湾)”自“琉球群岛起,到菲律宾。”
——《二十世纪美国史》
(4)为实现材料三中的政策,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对中国和日本各采取了什么措施?(3分)
(5)以上材料反映了美国处理与中国和日本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威尔逊十四点原则中提出:“各国领海以外的海洋上应有绝对的航行自由,在和平时期及战时均然。”由此可以看出美国战略意图是
A.维护各国在公海的利益B.增强美国在公海的势力增强
C.维护英国在海上霸主地位D.遏制德国军事势力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自20世纪30年代起,大家对国联不再抱有希望。在1936年至1940年期间,共有十二个国家宣布与国联断绝关系,国联已经名存实亡。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
A.国联纵容法西斯侵略B.这些国家与法西斯关系密切
C.美国退出了国联D.法西斯的欺骗宣传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帝国鉴于内外的形势,认为帝国当前应该确立的根本国策,在于外交和国防相互配合,一方面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的地位,另一方面向南方海洋发展。”下列哪些属于 “帝国”当时所处的“内外的形势”
①帝国建立了军事法西斯专政 ②帝国军队深陷于中国战场 
③德军基本征服西欧          ④德国一再践踏《凡尔赛和约》 
⑤美国国会通过了《中立法》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④⑤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