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专项题难度:来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于中日矛盾,在三次会议上美国各持什么态度?原因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巴黎和会上美国企图攫取战后世界领导权,为换取日本支持,对日本企图使它战时从德国手里夺取的太平洋岛屿和在中国山东的权利合法化的行为,采取默许态度;在华盛顿会议上,支持中国夺回山东的主权,原因是美国在一战后经济实力膨胀,日本扩大侵华势力与美国利益发生冲突;在开罗会议上,美国支持中国收回台湾等领土,原因是日美矛盾逐渐激化,中美都是反对日本法西斯的主要国家,有互相合作、协同对日作战的共同需要。
核心考点
试题【20世纪上半期,伴随着关日的同时崛起,中、美、日关系几经演化,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开罗会议在三国关系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据此回答:(1)三次国际会议对中国山东】;主要考察你对凡尔赛体系的构建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B.人们厌战,渴望和平
C.美国操纵的“国联”在欧洲影响深远
D.“十四点原则”较好地维护了欧洲的利益
B.《四国条约》
C.《五国海军条约》
D.《九国公约》
B.为了严格执行《凡尔赛和约》
C.为寻求安全保障共同防御德国
D.与英国抗衡争夺欧洲霸权
B.《凡尔赛条约》
C.《开罗宣言》
D.《波茨坦公告》
最新试题
- 1此题要求改正所给短文中的错误。短文中有10处错误,每句最多有两处。错误涉及一个单词的增加、删除或修改。增加:在缺词处加一
- 2听下面一段材料,回答第1至3题。1. How much are the double rooms? A. Form$18
- 3自由与制度希罗多德在《历史》中写道:“这样雅典人的力量与日俱增,不只在一个方面,而且在所有方面都表明平等是一件多么好的事
- 4综合学习与探究小题1:阅读名著《格里佛游记》后,请你说说是什么原因使格列佛误入小人国的?(2分)____________
- 5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
- 6【题文】下图中ABC三个箭头所表示的辐射依次是( )A.大气逆辐射、地面辐
- 7在Rt△ABC中,∠ACB=90°,CD是边AB上的中线,若AB=4,则CD=( )。
- 8This book _____ ten units, ______ three mainly revision.A.co
- 9读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四城市降水量图,回答相关问题。(1)四个城市降水季节分配的共同点是:降水季节分配_______
- 10The way he thought of _________ living is to work for them.A
热门考点
- 1(10分)如图所示为匀强电场中的一组等势面,若A、B、C、D相邻两点间的距离都是2㎝,P点到A点距离为1.4㎝,e= -
- 2在解释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时,列宁这样说道:“胜利的社会革命至少要有两个条件:生产力高度发展和无产阶级准备成熟。但是在18
-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NaOH的摩尔质量是0.040kg/molB.1molH2的质量与它的相对分子质量相等C.1
- 4在 从2011年到2014年期间,甲每年1月1日都到银行存入元的一年定期储蓄。若年利率为保持不变,且每年到期的存款本息均
- 5如图所示,平行四边形ABCD,AD=5,AB=9,点A的坐标为(-3,0),则点C的坐标为 .
- 6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B.声音是靠物体的振动产生的C.声音在固体中比在
- 7 —Tony, you must have noticed the student who broke the wind
- 8在美国有一种说法:一个女人(斯托夫人)一本书(《汤姆叔叔的小屋》)引发了一场战争,这场战争是[ ]A、美国独立战
- 9下列关于磁感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磁感线是闭合曲线且互不相交B.磁感线的疏密程度反映磁场的强弱C.磁感线不是磁场
- 10据市有关部门统计,今年的“五一”节当天,到花果山旅游的人数再创历史新高,达到41873人,那么41873用科学记数法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