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 中国近代史上有人提出:“议院者,公议政事之院也。集众思,广众益,用人行政一秉至公,法诚良,意诚美矣。”“昏暴之君无所施其虐,跋扈之臣无所擅其权,大小官司无所卸其...
题目
题型:山东省期中题难度:来源:
中国近代史上有人提出:“议院者,公议政事之院也。集众思,广众益,用人行政一秉至公,法诚良,意诚美矣。”“昏暴之君无所施其虐,跋扈之臣无所擅其权,大小官司无所卸其职,草野小民无所积其怨,故断不至数代而亡,一朝而厌也。”材料中所主张的是[     ]
A.加强君主专制              
B.实行相互监督
C.实行君主立宪               
D.倡导民主共和
答案
C
核心考点
试题【中国近代史上有人提出:“议院者,公议政事之院也。集众思,广众益,用人行政一秉至公,法诚良,意诚美矣。”“昏暴之君无所施其虐,跋扈之臣无所擅其权,大小官司无所卸其】;主要考察你对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败绩,证明了自强运动有不足之处。中国的知识分子和官员意识到这场运动的局限性,认为必须扩大现代化的纲领,把政治改革也包括进去。自信的思想家康有为和他著名的弟子梁启超,鼓动皇帝遵循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的方式,实行维新变法。然而,即使在后期阶段,维新分子也并不倡导完全西化,而只是鼓吹建立一种融中西诸因素于一体的混合政体。康有为改革方案的结果,是1898 年的“百日雏新”,但却突然地以失败而告终。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康梁之徒,欲以最短期内铲除千余年之积弊,俾中国欲为强国。……不知环境之阻力,偏于理想,多招忌妒,终则一无所成,其人固无经验之书生也。                                     ——陈恭禄《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中国数千年之腐败,其祸极于今日,推其大原,皆必自奴隶性而来,不除此性中国万不能立于世界万国之间。而自由云者,正使人自如其本性,而不受钳制于他人。今日非施此药,万不能愈此病。欲兴民权,宜先兴绅权;欲兴绅权,宜以学会为之起点……自时务学堂、南学会既开后,湖南民智骤开,士气大昌,人人皆能言政治之公理,以爱国相砥砺,以救亡为己任,其英俊沉毅之才遍地皆是。——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1)材料一中康有为和梁启超主张建立的?结合所学知识说出近代中国在向西方学习过程中呈现出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概括材料二中作者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根据材料三,归纳梁启超认为国家落后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山东省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下列说法属于维新思想的是[     ]
A.“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B.“天不变,道亦不变”
C.“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
D.“立国之道,尚礼仪而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题型:陕西省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人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有深远影响的民主思想家,他们的民主思想共同点包括
① 变革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② 主张兴民权  
③ 走日本模式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 ④ 颁布宪法,实行法治 [     ]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题型:陕西省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康有为认为: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1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材料表明他:
①深受儒家大同思想影响 ②注重培养国民的民主共和意识
③主张效仿西方改善民生 ④提倡学习西方职业教育 [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
D.①④
题型:湖南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历史学者钱乘旦认为,民族国家的形成对现代化的起步具有关键的意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以地球上最大之民族,而能建设适于天演之国家,则天下第一帝国之徽号,谁能篡之?特不知我民族自有此能力焉否也?有之则莫强,无之则竟亡,间不容发,而悉听我辈之自择。     ——梁启超:《论民族竞争之大势》(1902年)
(1)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的基本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材料二  惟是兄弟曾听见人说,民族革命是要尽灭满洲民族,这话大错。民族革命的原故,是不甘心满洲人灭我们的国,主我们的政,定要扑灭他的政府,光复我们民族的国家。    ——孙中山:《在东京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1906年)
吾国今日既曰五族共和矣;然日五族,固显然犹有一界限在也。欲泯此界限,以发扬光大之,……建设一大中华民族。     ——孙中山:《序》(1921年)
(2)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民族国家观念的变化,并说明辛亥革命对现代国家转型的贡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材料三  中世纪时,天主教之势力空前强大并占据支配地位,封建割据严重,王权弱小。14—15世纪情况发生了变化……一些国家的君主也要求摆脱天主教会的束缚,加强中央集权。到15—16世纪,西欧的英、法、西班牙等国先后形成为统一的民族国家,并且出现了以专制君主为核心的加强中央集权的趋势。     ——崔爽:《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材料四  这是从15世纪下半叶开始的时代,国王的政权依靠市民打垮了封建贵族势力,建立了巨大的、实质上的以民族为基础的君主国,而现代的欧洲和现代的资产阶级社会就是在这种君主国里发展起来的。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导言》
(3)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5—16世纪推动英、法等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以上材料,比较近代欧洲与中国寻求建立民族国家的进程有何不同?从中你获得怎样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河北省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