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 贞观四年,太宗谓侍臣曰:“崇饰宫宇,游赏池 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帝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弊……”魏征曰:“陛下本怜百姓,每节己以顺人。”为此贞观...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贞观四年,太宗谓侍臣曰:“崇饰宫宇,游赏池 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帝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弊……”魏征曰:“陛下本怜百姓,每节己以顺人。”为此贞观时期采取的主要政策是
A.治安中国,绥之以德 B.革新政治,加强法制
C.轻徭薄赋,戒奢从简D.内重民生,外修和睦

答案
D
解析
解答本题的前提是正确理解材料中唐太宗的主要意旨,结合材料可知,唐太宗的意旨是让帝王能够约束自己,重视民生。
核心考点
试题【贞观四年,太宗谓侍臣曰:“崇饰宫宇,游赏池 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帝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弊……”魏征曰:“陛下本怜百姓,每节己以顺人。”为此贞观】;主要考察你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创造性的改造,强调“天人合一”和“君权神授”。其最主要的积极影响是                                                    
A.使儒家思想上升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B.有利于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C.结束了思想混乱的局面,维护了封建统治
D.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遏制专制皇权,防止暴政的出现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36分)研究历史上货币流通的现象,可以加深我们对时代和社会的认识。回答下列问题。
历史现象之一: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明代中叶后,白银成为主要货币。据研究,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欧洲各国与中国的贸易以中国的丝绸为主角,被西方学者概括为“丝—银”对流。中国通过“丝—银”贸易,获得了占世界产量1/4到1/3的白银,总量达到7000吨至10000吨。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18世纪末。
小题1:说明“丝—银”贸易出现的国际背景和国内社会经济条件。(6分)简述明、清时期两次重大的赋役制度改革中对使用白银的规定。(4分)
历史现象之二:鸦片走私,白银外流
“近年以来,银价之贵,州县最受其亏。而银商因缘为奸,每于钱粮紧迫之时倍抬高价。州县亏空之由,与盐务之积疲,关税之短绌,均未必不由于此。要皆与偷漏出洋之弊有以致之也。”
——摘自《林则徐集•奏稿》
小题2:总结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上半期白银外流给国家和社会造成的弊端。(6分)简述清政府针对白银外流所采取的应对措施。(2分)
历史现象之三:1盎司黄金35美元
1933年,美元贬值约30%。1934年,美国政府1盎司黄金的价格固定为35美元。1944年,美、英、中等44国通过《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1971年,美国停止以美元兑换黄金。1973年,美元贬值10%,各国放弃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
小题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1933年和1973年美元两次贬值的背景。(10分)
历史现象之四:美元与中国货币
1948年1月至8月,1美元同中国法币比价从17.8万元升至1108.8万元。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人民币兑美元汇价有所调整,1美元同人民币比价从2.8元曾升至8.27元,近年来又回落至7.0元以下。
小题4:结合所学,分别说明上述两个时期中国货币兑换美元汇率变动的社会条件。(8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右图是某报登载的一则新闻,它反映了
A.土改后农民创造的生产奇迹
B.人民公社的优越性
C.大跃进时期的浮夸风
D.科学种田取得丰硕成果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金城公主入藏后吐蕃赞普尺带珠丹向唐朝皇帝上表曾说:“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对“和同为一家”理解正确的有                                  
①唐朝加强了对西藏的有效管辖 
②汉藏两族的民族矛盾消失
③巩固了唐蕃间的友好关系 
④充分表达了藏汉两族人民要求友好相处的共同愿望
A.①②B.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人名不仅仅只是一个代号。有的人的名字往往反映了其出生时的时代特征,如“文革”时期出生的叫“马文革”“李红卫”等,抗美援朝时期出生的叫“刘援朝”等,按照这一逻辑去推断,“张跃进”应该出生于
A.1949 年B.1952 年C.1958 年D.1967 年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