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 读《1952—1956年中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统计表》下列说法与图表所反映出的信息不符合的是     (   )A.工、农业生产均衡发展B.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突...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读《1952—1956年中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统计表》

下列说法与图表所反映出的信息不符合的是     (   )
A.工、农业生产均衡发展B.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突出成就
C.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D.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成绩显著

答案
A
解析

核心考点
试题【读《1952—1956年中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统计表》下列说法与图表所反映出的信息不符合的是     (   )A.工、农业生产均衡发展B.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突】;主要考察你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下列四幅图是反映海峡两岸关系的有关图片,从中可以获取的信息有   (   )

①两岸交流日益频繁 
②祖国统一是两岸人民共同愿望
③马英九的胜选表明两岸统一指日可待 
④国际反华势力是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巨大障碍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900年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指出:传教士在中国的所作所为,“正是具体地表现出一种亵渎上帝的态度,其可怕与惊人,真是这个时代或任何其他时代都是无可比拟的……把‘文明之福’推广到坐在黑暗中的我们的弟兄们。总的说来,向来都是很好的买卖。……用聪明谨慎的手段来轻营,是一个聚宝盘。比较世俗人的所玩弄的任何把戏,这里面有更多的钱,更多的领土,更多的宗主权,以及更多的别种利益。”这段话  (   )
A.表明马克·吐温反对传教士在中国的传教
B.表明马克吐温成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辩护人
C.指出了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根本原因
D.彻底揭穿了帝国主义列强对华传教事业的实质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920年4月,经共产国际批准,俄共(布)远东局海参崴处派维经斯基等人来华。维经斯基在北京会见了李大钊,并同北京大学的革命分子讨论建立共产党的问题;然后他又到上海会见陈独秀,并具体帮助陈独秀等进行建党的准备工作。……1921年,共产国际驻华代表马林建议孙中山同中国共产党合作。
——胡绳《中国共产党七十年》
材料二:“一五”计划的制订和实施,得到苏联政府的很大帮助。中苏双方谈判确定苏联帮助中国兴建156个项目,这是“一五”计划工业建设的中心(其中一部分要在“二五”计划期间进行)。对于兴建这些项目,苏方不仅提供贷款,而且从资源勘探、厂址选择,技术设计、机器设备、建筑安装到人员培训、试车投产,都给予具体的指导和帮助。这是中苏人民友谊史上光辉的一页。
——胡绳《中国共产党七十年》
材料三:1958年4月7月,苏联领导人向我国提出共同建立长波电台和海军联合舰队的要求,企图从军事上控制中国,理所当然地遭到我国的拒绝。1959年6月,苏联就片面地撕毁中苏双方在1957年10月签订的关于国际新技术的协定。1959年,赫鲁晓夫参加中国建国十周年庆祝活动,但在与毛泽东会谈中,埋怨中国对台湾的武力政策给苏联“制造了困难”。希望中国公开表示不对台湾使用武力……此后,苏联政府在两国边境屯兵百万,对我国进行军事威胁,并在中国的邻国策动反华活动,甚至公开诉诸武力,武装侵入我珍宝岛,制造流血事件。
——孙友葵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述评》
材料四:在1989年5月16日的那场中苏会谈上,……邓小平还郑重地阐述了两个问题:一是历史上中国在列强压迫下遭受损害的情况,他毫不客气地历数沙俄时代及斯大林时期侵害中国权益的历史事实,“从鸦片战争起,列强侵略中国得利最大的一个是日本,一个是沙俄,在一定时期一定问题上也包括苏联”。邓小平谈的第二问题是近30年苏联在整个中苏、中蒙边界上加强军事设施,不断增加导弹,包括派军到蒙古,总数达到100万人,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对此,比邓小平小27岁的戈尔巴乔夫只能神情专注地听着,“我的年龄比你小,那场争论我们不想对此作出评价,而是指望你来作出评价,我同意你的基本想法。对于不太遥远的往事,我们感到有一定过错和责任……”自此,中苏关系拨云见日,实现了正常化。
——《1989年戈尔巴乔夫访华;中苏关系拨云见日》
请回答:
小题1:据材料一、二,指出中俄(苏)两国之间传统友谊的具体表现,并谈谈中俄(苏)两国友谊对中国新民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12分)
小题2:据材料三,指出中苏两国之间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及影响。(9分)
小题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谈谈苏联当时主动改善中苏关系的原因。(9分)
小题4:综合以上所有材料综合,可从中俄关系的发展中得出什么有益的启示。(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由图(一)至图(二)的转变,显示出何种意义?(  )
A.门阀政治的兴盛B.取才任官有客观标准
C.寒门上升D.君主权力强化,走向中央集权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在西方民主制度下,国家大事的通过与否决、决策机构与程度各国不尽相同,反映了西方政治决策系统的差异性。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决定对外战争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提示,完成下列问题。  
①公元前420年的雅典:决策机构是                       
理由是                                                        (2分)
②1840年,英国要发动对清朝的鸦片战争,决策机构是               
理由是                                                       。(2分)
③1914年,德国对英法宣战。决策者是                        
理由是                                                       。(2分)
(2)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对美国总统罗斯福说:“总统先生,人们关心的是你在何种程度上不经国会批准而能采取行动,而你不必为内阁所困扰。而另一方面,我从不为议会所困扰,但我事事都与我的内阁商量并获得内阁的支持。”丘吉尔的话反映了美国政体的哪些特征?(2分)并指出英国政体有别于美国政体的主要表现。(2分)
(3)19世纪70年代,德国确立君主立宪制、法国确立共和制。根据所学知识,填充表格内容。(3分)
国家
国家元首
元首产生方式
元首与议会关系
德国
皇帝
 
行政权控制立法权(或皇帝操纵议会
法国
 
议会选举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