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 以下是杭州某商店的一幅宣传画,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幅宣传画最早可能出现在下列哪个时期A.甲午战争期间           B.一战期间          C.国...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以下是杭州某商店的一幅宣传画,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幅宣传画最早可能出现在下列哪个时期

A.甲午战争期间           B.一战期间          
C.国民革命期间           D.抗日战争期间
答案
B
解析

核心考点
试题【以下是杭州某商店的一幅宣传画,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幅宣传画最早可能出现在下列哪个时期A.甲午战争期间           B.一战期间          C.国】;主要考察你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交因狐裘而订,不问出身。旧友以鹑结(指破烂的旧衣服)而疏,视同陌路。遂令舆台隶卒辉煌而上友,官绅寒士贫儒蓝缕而自惭形秽。
——摘自《申报》1873年4月7日《申江陋习》
材料二  道光季年,中外通商而后,凡西人之以货物运至中国者,陆离光怪,几于莫可名言。华人争先购归,以供日用。初只行于通商各口岸,久之而各省内地亦皆争相爱慕,无不以改用洋货为奢豪。
——摘自《申报》1892年1月18日《中国宜造洋货议》
材料三  风俗之靡不自今日始矣,服色之奢亦不自今日始矣。溯当立约互市之初,滨海大埠,富商巨贾与西商懋迁有无,动致奇赢。财力既裕,遂于起居服食诸事斗异矜奇,视黄金如粪土,见者以为观美,群起效之。……近今风俗之侈靡日甚一日,较之三十年前已有霄壤之别。                       
——摘自《申报》1894年3月16日《论服色宜正》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人们在社会交往方面与以往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材料一中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4分)
(3)根据上述材料,说明当时社会出现了怎样的风气?(4分)
(4)根据上述材料,分析社会风气变化的影响。(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顺治二年(1645年),清廷颁布“易服令”规定“官民既已剃发,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强迫各族人民改满服。……清政权还严厉禁止私藏明朝衣冠,不少人因为私藏“方巾”等明代服饰而被清政府扣上大逆罪名而遇害。……就这样,“剃发易服”政策的执行与清王朝相始相终,一直延续到1911年辛亥革命后为止。
——摘自百度百科名片之《剃发易服》
材料二 太平天国鄙视清代衣冠,开始起义时穿着传统服装打仗,而将清代官服“随地抛弃”,“往来践踏”。……当时除天王可袍上绣龙以外,其他高级官员须根据场合而定,低级官员则绝对不着龙袍,但缀有龙纹的朝帽却是大多数官员的首服。其他规定多来自《周礼》,以五行四神来确定背心图案、服装以及缘边的颜色。
——摘自庄华峰等著《中国社会生活史》
材料三 维新变法期间,康有为、宋恕等人认为:“盖欲化除文武满汉之域,必自更官制始;欲通君、臣、官、民之气,必自设议院始;欲兴兵、农、礼、乐之学,必自改试令始。三始之前,尚有一始,则曰: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其原由为:“盖耳目不新,则精神不振,主持不彰,则趋慕不一”。康有为有鉴于“今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故“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
——摘自刘力《衣冠之制的解体:中国传统服饰的近代化》
材料四  1912年1月12日,《大公报》上登文《易服以保存国货为要义》,它说:“易服不易料。……我国人民半恃丝绸以为生活存也,安可弃其料而不用哉?”……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在给上海中华国货维持会的复函中说:“礼服在所必更,常服听民自便,此为一定办法,可无疑虑。但人民屈服于专制淫威之下,疾首痛心,故乘此时机,欲尽去其旧染之污习。去辫之后,亟于易服,又急切不能得一适当之服式以需应之,于是争购呢绒,竟从西制,致使外货畅销,内货阻滞,极其流弊,诚有如来书所云者。”
——摘自《论辛亥革命前后的服饰改革》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清初“剃发易服”政策的特点,并指出实施这一政策的目的。(5分)
(2)据材料二评价太平天国的服饰变化。(4分)
(3)据材料三概括康有为“改易服饰”的核心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7分)
(4)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年的“易服”改革带来了什么影响?(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以其学说“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的思想家是(   )
A 孔子    B 孟子    C 董仲舒    D 朱熹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我国传统寿称,有一种修辞方式为“析字”,即借助汉字的形体部件进行组合或拆分的特点,来婉转地表情达意,如:八十八岁称“米寿”。据此则“白寿”对应的年龄应是(   )
A.101岁     B 100岁    C 99岁    D 98岁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776 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说到:“中国向来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了。今日关于中国……的报告,与 500 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叙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中国的财富就已完全达到了该国法律制度允许的发展程度。”由此材料我们知道亚当·斯密认为中国经济停滞的根源是(  )
A 农耕经济的落后     B 西方国家的侵略
C 人口压力的承重    D 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