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 “直到……1820年 ,中国的总产出(GDP)仍占世界总份额的32.9%, 领先西欧核心十二国(英法德意奥比荷瑞士瑞典挪威丹麦芬兰)的产出总和12%,更遥遥领先...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直到……1820年 ,中国的总产出(GDP)仍占世界总份额的32.9%, 领先西欧核心十二国(英法德意奥比荷瑞士瑞典挪威丹麦芬兰)的产出总和12%,更遥遥领先于美国(1.8%)日本(3.0%)。 ”对上述材料理解最确切的是
A.鸦片战争前中国已经开始了工业化进程
B.鸦片战争前中国的传统经济领先世界
C.工业革命对欧美经济发展的影响尚未体现
D.该统计数据是外国人所做,所以不可信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 A不对,中国开始了工业化进程是在近代洋务运动开展后;C不对,此时已经是19世纪前期,英国工业革命已经接近完成,D不对,分析历史不应带有偏见,而应论从史出,史论结合,鸦片战争前中国虽然没有向近代社会转型,但毕竟地大物博,传统封建经济仍然发展。B符合题意。
点评:历史选择题题干提供文字性材料(历史文献、考古报告、文艺作品等)或者图表材料(历史地图、图画、照片、统计数据、函数曲线等),这些材料大多在教材中未出现,但其材料中心信息必然显性或隐性蕴含于教材中,要求考生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提取核心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正确答案。它实际上是材料解析题的客观答法。
核心考点
试题【“直到……1820年 ,中国的总产出(GDP)仍占世界总份额的32.9%, 领先西欧核心十二国(英法德意奥比荷瑞士瑞典挪威丹麦芬兰)的产出总和12%,更遥遥领先】;主要考察你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1882年,上海街市出现了中国最早的电灯。“创议之初,华人闻者以为奇事,一时谣言纷传,谓将遭电击,人心汹汹,不可抑制······后以试办无害,其禁乃开。”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中国政府禁止人们使用电灯照明
B.电灯的应用说明洋务运动取得成功
C.近代城市生活受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
D.上海市民一直反对在市政中应用近代科技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4分)在历史进程中,法制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律疏议》卷一“十恶”条一曰谋反(谓谋危社稷);二曰谋大逆(谓谋宗庙、山陵及宫阁);三曰谋叛(谓谋背国从伪)……“诸谋反及大逆者皆斩”。
——张晋落《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
材料二: 国与国之并立而有交际;人与人之相处而有要约,法政所由立也。中国惟不讲此学,故外之不能与与国争存,内之不能使吾民得所。夫政法者,定国之本也。……故今日之计,莫急于改宪法。必尽取其国律、民律、商律、刑律等书而广译之。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三: 自1953年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对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均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
——根据1953—2009年我国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
材料四: 第十六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数,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以及保证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都有适当数量代表的要求进行分配。
——摘自2010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
(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内容。(2分)并指出中国封建时代法律的本质特征。(2分)
(2)简述材料二所反映的梁启超的法治思想。并分析其法治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10分)
(3)对比材料三和材料四,指出我国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的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促使这种变化产生的时代背景。(4分)
(4)综上,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民主政治不断发展完善的社会条件。(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这是一位生活于公元前4世纪前后的伟大的思想家,后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他的思想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是
A.克己复礼B.仁者无敌C.天人感应D.格物致知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西汉文景时期的《淮南子》认为:法能诛***不孝的人,但不能使人人成为孔子曾子;法能处罚窃盗者,但不能使人人拥有伯夷那样高尚的道德。对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秦亡是由于未贯彻法家的思想
B.儒家学说成为统治者的正统思想
C.法家学说无益于国家的有效治理
D.秦朝治国的法家思想受到质疑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材料一  程朱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阳明认为其结果是心必将丧失其方向与动力。阳明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
——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两派思想家的观点有何不同?(6分)
材料二  船山(王夫之)视宇宙为一生生不息之历程。这种哲学适用于政府与历史上,导致了反传统而大胆的结论。理既然只是存现于具体事务与制度之中,那么宋明新儒学家所制定历史与社会之典范之“天理”,就根本不存在了。
——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
(2)根据所学知识,以王夫之同时代的思想观点为材料二中“导致了反传统而大胆的结论”提供一则佐证。(4分)综合材料一、二,说明明清时期儒学发展的特点。(3分)
材料三   明代中期思想家李贽认为:“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藏书·世纪列传总目前论》)
“耕稼陶渔之人即无不可取,则千圣万贤之善,独不可取乎?又何必专门学孔子而后为正脉也。”(《焚书·答耿司寇》)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李贽对孔子的主要看法。(4分)分析其观点的进步意义。(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