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 阅读下列近代西方科技在上海、重庆出现的时间表,从中得到的历史结论有 技术门类西方发明上海重庆铁路1825年1876年   1934年汽车1883年1901年19...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列近代西方科技在上海、重庆出现的时间表,从中得到的历史结论有 
技术门类
西方发明
上海
重庆
铁路
1825年
1876年
   1934年
汽车
1883年
1901年
1928年
①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沿海早于内地                ②中国充分吸收了两次工业革命成果
③中国对两次工业革命的冲击所作出的反应加快    ④中国早在1901年就出现汽车制造业
A.①③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

试题分析:从表格中上海与重庆的时间对比,可知中国的经济、技术近代化方面,上海(沿海)比重庆早,即①正确;从上海对“铁路”的反应需要51年到上海对“汽车”的反映只需要18年,可知③正确;表中的两项事例,不能得出“充分吸收”的结论,②被排除;1901年汽车在上海“出现”应是最早在上海使用的时间,不能说明④项。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列近代西方科技在上海、重庆出现的时间表,从中得到的历史结论有 技术门类西方发明上海重庆铁路1825年1876年   1934年汽车1883年1901年19】;主要考察你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1877年12月24日《纽约时报》刊登记者T.W.K的特别报道《一个美国人的游记》,其中写到:“天朝的人民……认为是洋人雇用了机敏而无形的鬼神,在(电报)线路内来回穿梭,传递信息……有一次,因电报线附近某个人生病,一夜之间,一英里长的电报线就被毁坏了。”材料主要反映了 
A.中国人排外情绪严重B.中国还没开始近代化
C.美国记者对中国人有偏见D.近代中国人的愚昧迷信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4分)国家实力有两种,一种是硬实力,指国家的经济、军事等实力;另一种是软实力,指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实力。现代社会看重软实力的竞争。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学者认为,隋唐时期,日本从中国学习了几个文化要素,使得日本的历史完成了一个飞跃,这几个文化要素就是汉字、儒学、官制和大乘佛教。
——孟宪实《传统文化:中国文化软实力之源》
材料二:中国的传统文化自汉以来,是以儒学为中心的文化架构,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但是到了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从晚清开始,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不断重建文化自信心的过程,这种文化自信心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                                           ——廖保平《铁屋里的大国突围》
材料三:公民社会是独立于政府之外的力量。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认为,当今美国的软实力主要依靠的是公民社会而不是政府,中国则倾向于依靠政府政策和公共外交手段来影响中国软实力。
——约瑟夫•奈著《权力的未来》
(1)试以唐宋的史实为例,从文化价值、社会制度等角度概括古代中国软实力的表现。(6分)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史实说明近代中国社会是如何从物质方面、制度方面、精神方面来“重建文化自信心的”。(6分)
(3)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在政府主导下为提升国家软实力所作的努力有哪些?(6分)
(4)有人认为,美国开国元勋奠定了美国发展软实力的基础,请从价值观念和体制构建两个方面说明这一观点。(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人们对当时的景象用戏言表示:“跑了吭大吭,看个沙家浜;跑着上气不接下气,看个红灯记;朝鲜电影哭哭笑笑,越南电影飞机大炮,阿尔巴尼亚电影莫名其妙,中国电影新闻简报。”该时期最可能是在
A.反右斗争扩大化中B.“文化大革命”中
C.1958年“大跃进”中D.人民公社化运动中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状况表
年代
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
学校数
在校生数
学校数
在校生数
学校数
在校生数
1949年
34万
2 400万
5 219
127万
205
11.7万
2003年
49.13

1.25
亿
10.09

9 115.13

1 911
1 175.05

出现以上变化的原因包括
①“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②“211工程”的推动
③我国人口的持续大幅度增长 ④《义务教育法》的出台
A.①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5分)词语和概念的变化,可以为探究历史提供重要信息。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对science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变化。中国古代本有“科学”一词。如宋人文集中有“处科学之兴,世为士者往往困于一日之程文,甚至于老死而或不遇”之句。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音译为“格致”。19世纪中叶后,“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格致”一词大量使用。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从事科学,讲求政艺。”民国初,学界还将science音译为“赛因斯”,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
——据《近代汉字术语创制的两种类型》等
材料二 随着“代议制民主”概念的形成和逐渐流传。民主概念发生了重大的转化。不仅古代“直接民主”是“民主”,而且近代“间接民主”也是“民主”。随着后一种民主在实践中的不断扩展和完善,它几乎成了人们所知的西方民主的惟一形态,日常使用的“民主”一词,指的已不是古代直接民主。
——据《美国革命时期民主概念的演变》等
(1)材料一中的中国古代“科学”一词与何种选官制度相关?程朱理学中“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3分)
(2)19世纪中叶以后,从“格致”到“赛因斯”,反映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12分)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西方民主政治发展的角度,简要分析“民主”概念变化的原因。(8分)
(4)从“经济”、“中学”、“粉丝”3个词语中任选1个,说明其含义或用法的历史变化。(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