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 (共30分)徽派建筑是中国古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历来为中外建筑大师所推崇。阅读材料并回答:材料一 清末徽州知府刘汝骥《陶甓公牍》曰:“(歙县)弥望皆瓦屋,……...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共30分)徽派建筑是中国古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历来为中外建筑大师所推崇。阅读材料并回答:

材料一 清末徽州知府刘汝骥《陶甓公牍》曰:“(歙县)弥望皆瓦屋,……草房绝少,屋多建楼,大家厅事极宏敞,梁用松,柱用杉柏与银杏,皆本邑产。墙用砖,铺地以石,或用砖及木板,一门颜雕刻,费辄数十百金。但天井小,少窗,光线黑暗,此其所短。……溪山清丽,居此者如置身画图中,故人人有不忍轻去其乡之意。”徽州民居雕饰民居、祠堂和牌坊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最具代表性的棠樾牌坊群,从两头到中间都按忠、孝、节、义排列,以“义”为中心。
材料二 民国《歙县志》云:“屋庐之制,因居山国,木植价廉,取材宏大,坚固耐久,……”。                                               当地居民“处之以学,行之以商”。明《五俎》云:“商贾之称雄者,江南首推徽州,江北则推山右(山西)。”商人致富后,即返家“修祠堂,建园第,重楼宏丽”。
材料三 《陶甓公牍》载:“旧建民房天井狭窄,光线黑暗,近年大为改观,士大夫之家,未有不高大门闾,明窗净几者。”晚近的徽派建筑风格中,加入了西洋的梯形窗、拱劵门,甚至以英文字母为装饰。绩溪上庄制墨名家“胡开文”家族,就遗留有西洋式的门楼。
(1)根据材料一总结徽派建筑的主要特点,结合材料二分析其成因。(16分)
(2)结合材料三及所学分析近代徽派建筑的变化及其原因。(10分)
(3)试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谈谈你对徽派建筑风格变化的认识。(4分)
答案

(1)(16分)主要特点:以砖、木、石为材料,重装饰;文化气息、伦理色彩浓厚;与山水相映,诗情画意,天然和谐;但天井和窗较小,光线昏暗。(8分。主要抓住材料、装饰、伦理、式样等。)
原因:徽州地处山区,土地偏狭;盛产木、石等原料;徽商资金雄厚,热衷于建造;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宗族传统、程朱理学的影响;商业交往的需要;攀比心理等等。(8分。主要抓住地理、经济、文化等方面。其他酌情给分。如有答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可给1分,但总分不超过8分。)
(2)(10分)变化:与前代相比,晚清以来的徽派建筑门窗高大,光线较好;体现中西合璧(或融入西方文化元素等)。(4分。)
原因:旧式建筑光线昏暗;吸纳别处建筑优点;近代中国被迫开放;受西方文化的影响等。(主要从先前建筑缺点、对外开放、吸纳中西建筑长处三方面答。其他言之成理亦可给分。此题总分6分。)
(3)(4分)徽派建筑的前后变化是时代和社会生活变迁的结果和反映;文化在传承和吸纳中创新发展。传统文化只有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相互交流、借鉴、融合和不断创新,才能拥有持久的生命力。(此问视其回答酌情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主要特点根据材料一第一段逐句归纳,“多建楼”、“厅事极宏敞”、“梁用松,柱用杉柏与银杏……墙用砖,铺地以石,或用砖及木板”、“雕刻,费辄数十百金”、“天井小,少窗,光线黑暗”。第二段体现出伦理色彩浓厚的特点。成因结合材料二分析,与第一问主要特点适当对应。(2)将材料三与材料一及第(1)问主要特点对比,变化表现在采光和文化元素两个方面。原因可从旧式建筑缺点、西洋建筑优点、时代背景等方面,进行分析。(3)建筑风格是社会变迁的体现,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谈认识,适当发挥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共30分)徽派建筑是中国古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历来为中外建筑大师所推崇。阅读材料并回答:材料一 清末徽州知府刘汝骥《陶甓公牍》曰:“(歙县)弥望皆瓦屋,……】;主要考察你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下图是我国某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状况(单位:万吨)。在该“五年计划”时期
A.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基本完成B.“左”倾错误对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C.国民经济逐渐陷入了瘫痪状态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冯天瑜著《中华文化史》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下列言论体现两翼思想的是
A.清净无为天下正——明主治吏不治民
B.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C.知其雄,守其雌——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
D.反者道之动——治强生于法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2分)王阳明(1472—1529)和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两位大哲是同时代人。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东方,人们都喜欢拿王阳明和马丁·路德作比较。有的西方学者更直接称王阳明为“中国的路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涕,见孺子入井,自然知侧隐,此便是良知。……盖人心之本体即是明德。私欲障碍则本体丧失。圣贤庸愚,同具此心:苟能致知,皆能明德。……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王阳明《传习录》
材料二 王守仁进一步发展、完善了陆九渊的心学体系,与程朱理学形成分庭抗礼之势。……王守仁继承了陆九渊“发明本心”的思想,主张从“本心”入手去认识圣贤之心,以自己的内心为最高权威,反对用先验观念强制管辖心灵,体现出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萌芽。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三 当时(1517年)还是维滕堡大学的牧师的路德将他的九十五条论纲张贴到了教堂门口。他的大多数主张并不具有革命性,但他的确表明,“上帝之语”并不在教会的说教里,而在《圣经》里,这就大大地削弱了教会的权威。……1520年末,路德和教会彻底决裂,将教皇的驱逐训令烧毁;次年,他被召唤出席在沃尔姆斯召开的皇家议会。路德拒绝改变其主张,他说:“除非你们能用《圣经》或令人信服的理由说服我。”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王阳明的基本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其主张是如何传承和发展儒学思想的?(5分)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路德的哪些观点“削弱了教会的权威”?由此引发的宗教改革运动对欧洲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5分)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王阳明和路德思想的相似之处。(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恩格斯在《法德农民问题》中说:资本主义生产形式的发展,割断了农业小生产的命脉;这种小生产正在无法挽救地走向灭亡和衰落。对于中国来说,这种“割断”的出现是由于
A.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初步发展
C.资产阶级发起了实业救国运动D.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的挤压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877年《申报》专栏《津门纪略》记载说:“乡间妇女至沪佣工,当其初至时,或在城内帮佣,尚不失本来面目。略过数月,或迁出城外,则无不心思骤变矣。妆风雅,爱打扮,渐而时出吃茶……回思昔日在乡之情事,竟有判若两人者。”这一描述实际上反映了
A.作者对女子出外做工持反对态度B.西方工业文明导致传统道德的崩溃
C.《申报》以宣传传统思想为宗旨D.近代城市生活影响人们的社会观念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