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博尔济吉特·琦善(1790年—1854年)鸦片战争期间接替林则徐担任两广总督,处理与英国有关事务。后人对于琦善的评价呈现多元化。阅...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博尔济吉特·琦善(1790年—1854年)鸦片战争期间接替林则徐担任两广总督,处理与英国有关事务。后人对于琦善的评价呈现多元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琦善与鸦片战争的关系,在军事方面,无可称赞,亦无可责备。在外交方面,他实在是远超时人,因为他审察中外强弱的形势和权衡利害的轻重,远在时人之上。
——摘自蒋廷黻《琦善与鸦片战争》(1931年)
材料二 当时人的描述和后来研究者给琦善罗列的四大罪名是:一、主张弛禁,成为清王朝内部弛禁派的首领,破坏禁烟。二、英舰队到达大沽口外时,乘机打击禁烟领袖林则徐,主张投降。三、主持广东中英谈判期间,不事战守,虎门危急时又拒不派援,致使战事失败,关天培战死。四、私自割让香港予英国。核心就是:卖国罪名。
——摘自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材料三 蒋廷黻研究琦善,其目的是研究近代中国应采取怎样的政策对付帝国主义的侵略。肯定琦善,是为了借此抒发自己心中的一个信念:帝国主义这种现象是“国际积势”导致的,要真正战胜帝国主义,方法不是除了抵抗,什么建设也不做,而是应该了解这种“积势”,并利用它去寻找中国的出路。
——摘自蔡乐苏、尹媛萍《反抗帝国主义的另一条道路:论蒋廷黻的琦善研究》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作者对琦善的态度及其依据。(8分)
(2)根据材料三,分析蒋廷黻研究琦善的原因。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谈一谈影响历史人物评价的因素有哪些?(7分)
答案

(1)肯定(2分):琦善外交审时度势,远超时人;(2分)否定(2分):琦善鸦片战争中卖国。(2分)
(2)原因:借助对琦善的研究阐述自己的反帝救国主张。(3分)因素:个人的认识、时代背景、研究者的立场等。(4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史实阅读能力。分析材料一依据“在外交方面,他实在是远超时人,因为他审察中外强弱的形势和权衡利害的轻重,远在时人之上。”可知作者对琦善持肯定的态度,分析材料二依据“当时人的描述和后来研究者给琦善罗列的四大罪名”“核心就是:卖国罪名。”可知作者对琦善持否定的态度。
(2)本题考查学生史料的解读能力。依据材料三“蒋廷黻研究琦善,其目的是研究近代中国应采取怎样的政策对付帝国主义的侵略。”可判断蒋廷黻研究琦善的原因是:借助对琦善的研究阐述自己的反帝救国主张。第二小问可从历史研究的角度从个人的认识、时代背景、研究者的立场等角度回答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博尔济吉特·琦善(1790年—1854年)鸦片战争期间接替林则徐担任两广总督,处理与英国有关事务。后人对于琦善的评价呈现多元化。阅】;主要考察你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后汉书》记载,明帝幸辟雍(太学),初行养老礼。以李躬为三老,桓荣为五更。礼毕,引桓荣及弟子升堂。上自为辩说,诸儒执经问难于前,冠带捂绅之人,圜桥门而观听者,盖亿万计。这种现象
A.标志着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B.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C.反映了汉代选官制度的改变D.促进了社会好学风气的形成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①1840年以后,列强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一系列战争。②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③拥有独立主权的中国逐步沦为受外国支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④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以上叙述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下图是1954年12月30日发行的一套两枚志号为纪29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邮票。此次大会
A.会议代表是在选举基础上产生的
B.确定了依法治国的方针
C.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下图所示为1953—195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变化,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实施了“一五”计划
B.开展大跃进运动
C.组织了人民公社
D.确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下图所示教材出现在
A.解放战争时期
B.农业合作化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