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图片包含了社会经济等多种信息。比较图1、图2,提取两项有关民国初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图片包含了社会经济等多种信息。

比较图1、图2,提取两项有关民国初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选做题:
答案

示例一  
信息:民国初年的轻工业等发展迅速,新中国成立初期重工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3分)
说明:中国社会性质和国家经济建设方针的改变。(3分)
示例二
信息:民国初年工业分布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地区,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北,中西部也有发展。(3分)
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更注重工业的合理布局。(3分)
解析

试题分析:解题的关键是比较两幅地图,从中找出变迁的信息,从图中可以看出民国初年,工业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和沿江地区,新中国成立后在东北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布局了一批国有企业;还可以看出民国初期主要是轻工业得到较快发展,而新中国成立后重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还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后中西部交通事业有了较快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联系一五计划相关史实,分别进行说明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图片包含了社会经济等多种信息。比较图1、图2,提取两项有关民国初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主要考察你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托克堆尔指出:平等就是指寻求工作、得到升迁、获得尊严与荣誉方面的平等,并不是财产权上的平等。与这种平等社会相适应的,只能是民主的政府。因此,他反对(法国)第二帝国的专制统治。但他又提出要避免实行民主制度时可能出现的两种危险情况:一是无政府状态,即用人民的随心所欲去代替政府作决定;二是权力过于集中在立法机构手中。为了使民主与自由并存,他主张效仿美国的联邦制和三权分立原则,特别是重视法制、地方自治和结社自由。这样,就可以正常地发挥自由的力量,限制国家的干涉。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二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困扰民国政局的一大难题。孙中山也一直在思索如何破解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之难题。他曾试图融合法国和美国的政体形式。《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指出:“关于中国及地方之权限,来均权主义、凡事务有全民一致之性质者,划归中央;有因地制定之性质者,划归地方,不偏于中央集权制或地方分权制。”这一思想的理论前提是“政权”和“治权”的划分。“政权”即民权,是国家权力主体,包括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大内容。“治权”即政府权,包括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权。政权和治权分立,两权交给不同的主体行使,从而达到政权对治权的有效支配,它们之问不是相互制衡的关系,而是单向的主权者与执行者之间的关系。而中央与地方所均之权,实际上是浩权而非政权,政权是不可分割的。同时,均权的实现,地方自治不可或缺,按孙中山的主张,地方自治的主体应该是县而非省。
——常安《民国宪政世界中的“均权”表达》
(1)根据材料一,归纳托克维尔的主要观点。(6分)
(2)与托克维尔相比,材料二中孙中山的思想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这一思想产生的背景。(9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王守仁认为“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在此他强调了
A.信仰儒学的正当性和必然性B.三纲五常的合理性和永恒性
C.认知天理的渐进性和深刻性D.伦理道德的自觉性和主宰性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960年6月***在一次会议讲话中说:“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还有一个很大的盲目性,还有一个很大的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我们要以第二个十年时间去调查它,去研究它,从其中找出它的固有的规律,以便利用这些规律为社会主义的革命和建设服务。”这表明***   
A.公开承认了“大跃进”的失误B.从根本认识到了“左”倾错误的危害
C.有了调整国民经济的初步设想D.要求全党贯彻落实“八字方针”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960年1月美国与日本签署了《美日共同合作安全条约》,即新日美安全条约,以代替1951年的旧约。新条约确认美国有权继续在日本驻军和保持军事基地,但限定双方必须就此进行协商,并删去了旧约中美军可以镇压日本国内“暴动和***乱”的条款;此外,规定如在日本管理下的领土上受到武装进攻,双方将采取行动以对付共同危险。这一新条约
A.使美日经济竞争放缓B.使日本取得了更大自主权
C.使美日军事同盟松动D.使日本摆脱了战败国地位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新政”的推行并没有给清朝统治带来暂时的稳定。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及其代表人物要求清政府向他们开放政权,从1903年起公开呼吁实行君主立宪。日俄战争后,他们以立宪的日本战胜专制的俄国为理由,呼声更高。在国内革命形势迅猛高涨的震撼下,清朝统治集团中的一些显赫人物如驻外使臣、督抚、尚书、侍郎等,也要求制定新的策略以挽救朝不保夕的清朝统治,相继奏请“变更政体,实行立宪”。1905年底,清政府接受他们的建议,派载泽、端方等五大臣前往欧美日本各国“考察政治”,表示考虑实行宪政问题。
——中华书局《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六月,立宪团体发动国会请愿运动,部分督抚也有呼应。黑龙江巡抚程德全、湖广总督陈夔龙、两江总督端方、四川总督赵尔巽先后奏请开国会。宣统二年九月(1910年10月),立宪团体发动第三次国会请愿运动,东三省总督锡良等十八省总督、巡抚、将军共19人联衔奏请速开国会,他们针对清廷坚持9年为期开国会的顽固立场写道:“时局危险,已远过于德宗在位之日,缓无可缓,待无可待。此即阁、会克期成立,上下合力,犹恐后时,奈何以区区数年期限争持不决乎?”……十月初三日,摄政王载沣宣布将于宣统五年(1913)开国会,它比预备立宪原订时间提前了3年。
——房邻《封疆大吏的沉浮》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政府实行宪政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部分督抚奏请速开国会的目的及影响。(7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