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材料一 “危船”与“陆沉”
刘鹗在1903年发表的《老残游记》,首章就有一个寓意深刻的比喻:把大清帝国比作一艘行在“太平洋”上即将沉没的危船,船上有数不清的难民,有手足无措的水手,有糊涂的船长,有趁火打劫者、跳海逃命者,还有鼓动人们造反的演说家。自命不凡的老残认为只要给他们送去罗盘,调整航线,就可以化险为夷。然而,当老残等人冒险驾船给危船送去罗盘和纪限仪的时候,却被众人认作“洋鬼子差遣来的汉奸”而被砸翻船。
与“危船”隐喻相近的中国形象还有“陆沉”意象。同时代政治家与知识分子的诗文当中。都运用“陆沉”表达自己对时局的看法。秋瑾诗句:“祖国陆沉人有责,天涯漂泊我无家”。章太炎撰文署名“陆沉居士”。
材料二 “东方病夫”与“东亚病夫”
英国侨民奚安门主办的《字林西报}1896年10月17目的一篇文章中,出现“东方病夫”一词,时任《时务报》主编的梁启超译为:“夫中国——东方病夫也,其麻木不仁久矣,然病根之深,自中日交战后,地球各国始悉其虚实也。”
1938年柏林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回国途经新加坡时,当地报刊上发表了一幅外国讽刺漫画:在奥运五环旗下,一群头留长辫、身穿马褂、面容枯瘦的中国人,用担架驮着一个巨大的鸭蛋,题为“东亚病夫”。从此,“东亚病夫”就成了外国人对中国人的贬称。
梁启超在完成于1906年间的《新民说》中提到:“我以病夫闻于世界,手足以瘫痪,以尽失防护之机能,东西诸国,莫不磨刀霍霍,内向而鱼肉我矣。”
材料三 “睡狮”与“醒狮”
“睡狮”与“醒狮”的观念起源于19世纪末,流亡到日本的梁启超在《自由书·动物谈》(1899)中把伦敦博物馆陈列的一种状若狮子、先睡后醒的巨物看作中国的象征。
1902年12月,蔡元培分析国内外形势日:“我国睡狮不觉,尚未进入民族主义之时代。”此后,诸多革命志士的文章辞赋中,频频出现“睡狮起舞”、“警睡狮”、“猛睡狮,梦中醒”等比喻。
《汪穰卿笔记》卷8附录之《琴瑟寄庐类稿》“睡狮”条(大致意思是):洋人称中国人为睡狮,终有一醒。以此语质问洋人,他们都笑而不答。后来遇到一位驯狮者,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其中的原委得以破解。他说:我用生鸦片抹在牛肉上作为饲料给狮子,开始少许,逐渐增加,鸦片用到一定的剂量,狮子便终日昏睡,任凭看客戏耍。虽然有时张牙舞爪,发出吼叫,也不过就像在睡梦中一般,其实不会咬人的。驯狮者接着说,贵国之大,犹如狮子这样的庞然大物,受鸦片之害难道还不够吗?
——《中国形象在近代文学与传媒里的几个主要意象》
(1)“危船”和“陆沉”意象反映了当时中国怎样的状况?反映了进步知识分子怎样的心境?(10分)
(2)“病夫”在当时社会背景下主要是指什么?“东方病夫”“东亚病夫”称谓的出现和流行反映了什么问题?(8分)
(3)《汪穰卿笔记》将旧中国腐败落后的根源归咎于什么?“睡狮”与“醒狮”的隐喻表达了什么思想?(6分)
答案
中国文化已经不能应对西方世界所提出的挑战,具有亡国灭种的心理忧惧;对清政府的幻想不复存在;感受到救亡图存的自身责任。(6分)
(2)男人吸烟片、梳辫子,女人裹小脚等丑陋病态。(4分)
甲午战败后,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为西方所轻视,殖民者对中国形象的歧视性描绘;近代知识分子的民族忧患意识;成为中国人卧薪尝胆、自立自强的政治话语。(4分)
(3)洋人的鸦片侵略。(2分)
表达中华民族从沉睡到觉醒的转变过程;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反抗绝望、用于自勉的精神寄托和殷切期望。(4分)
解析
试题分析:(1)第一问,有关于“‘危船’和‘陆沉’意象反映了当时中国怎样的状况”的问题,可以从材料内容中提供的时间来分析。材料中的时间是1903年,正是中国成为西方列强半殖民地的社会背景下中国的社会状况,围绕这个点来回答即可。有关于“中国知识分子的心态”问题可以依据本题中前一问的答案来分析归纳,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刻的影响着当时知识分子的心态,主要是面对民族危机的社会现实他们产生的心态。
(2)第二问,“病夫”在当时社会背景下指中国人的精神上与身体上的虚弱,材料中的“在奥运五环旗下,一群头留长辫、身穿马褂、面容枯瘦的中国人,用担架驮着一个巨大的鸭蛋,题为“东亚病夫”表明这个问题。有关于“‘东亚病夫’称谓的出现和流行反映的问题”这个问题很简单,可以从材料内容的背景来分析,“东亚病夫”是在1896年开始流行的,这正是日本在甲午战争中打败中国的背景下出现的,所以反映的是外国列强贬低中国人的社会问题。
(3)有关于“《汪穰卿笔记》将旧中国腐败落后的根源归咎于什么的问题”可依据材料中《汪穰卿笔记》中所述的那则故事的旨来分析,由材料中的“逐渐增加,鸦片用到一定的剂量,狮子便终日昏睡,任凭看客戏耍。虽然有时张牙舞爪,发出吼叫,也不过就像在睡梦中一般,其实不会咬人的。…受鸦片之害难道还不够吗?”来分析归纳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24分)中国形象在近代文学与传媒里有几个主要意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危船”与“陆沉”刘鹗在1903年发表的《老残游记》,首章就有一个寓意深刻的比喻】;主要考察你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死后,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创新,提出了“天人感应” “天人合一” “春秋大一统”。谭嗣同l896年在《仁学》一书中说:中国“两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总统后说:“孔子之说,亘古常新……如布帛菽粟不可离。”
材料二 《从(论语)中解读孔子仕途辛酸史》:从仕途角度讲,孔子的一生是很不幸的。他官场不得志,有国家的问题,有社会的问题,也有其本身性格的问题。随近代社会剧变,其思想地位也发生了变迁,我们以何种姿态认识它,成为一个新课题。
(1)依据材料一,分别指出三人对待儒学和孔子的真正目的何在。(5分)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应该如何对待孔子和孔学。(5分)
A.封土赐爵,接受朝贡 | B.御驾亲征,攻占台湾 |
C.设台湾府,中央管辖 | D.订立盟约,划定疆界 |
A.完全有利于维护统治者利益 | B.基于维护农民利益的立场 |
C.有利于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 | D.为达成富国强兵、实现统一的目标 |
A.“理在事先” | B.“发明本心” |
C.“万物皆生于两” | D.“理在气中” |
A.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 | B.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C.在万隆会议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 D.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
最新试题
- 1根据如图A、B、C三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回答:(1)P点的含义是______.(2)要使C的饱和溶液成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
- 2有下列各有理数:-22,-|-2.5|,312,0,(-1)100,-|3|.(1)将上述各数填入适当的括号内.正整数:
- 3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斯大林模式。下列有关斯大林模式的说法正确的是( )
- 4在如图所示的匀强电场中,一个点电荷从P点由静止释放后,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该点电荷可能做匀变速曲线运动B.该点
- 5一根长为L的易断的均匀细绳,两端固定在天花板上的A、B两点,若在细绳的C处悬一重物,已知AC>CB,如图所示,则下
- 6水的密度是 克/厘米3,读作 ,它的物理意
- 7关于重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落向地球时,物体受的重力大于它静止时受的重力B.因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故重力
- 8在种植蔬菜的塑料大棚里,人们常常放养许多蜜蜂。放养蜜蜂的主要目的是[ ]A.便于获得蜂蜜 B.增加生气和活力,大
- 9配制100g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称量氢氧化钠固体时除使用托盘天平(带砝码)和药匙外,还需要用到下列仪器中的[
- 10文中共有10处语言错误,每句中最多有两处。错误涉及一个单词的增加、删除或修改。增加:在缺词处加一个漏字符号(∧),并在其
热门考点
- 1She was a very good wife,a very careful mother,looked after
- 2“黑作坊”、“黑工厂”、“黑市场”、“黑窝点”的长期存在,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严重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严重危害群众
- 3荀勖传 荀勖,字公曾,汉司空爽曾孙也。父肸(xī),早亡。勖依于舅氏。岐嶷①夙成,年十余岁能属文。既长,遂博学,达于从政
- 4读“世界七大洲和四大洋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1分)(1)请填出图中各字母或数字所代表的大洲或大洋的名称:①代表的大洲
- 5控制“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物质,存在于细胞的 结构中。
- 6抛掷3枚质地均匀的硬币,A={既有正面向上又有反面向上},B={至多有一个反面向上},则A与B关系是( )A.互斥事件
- 7现有氯化氢、二氧化硫、水银、氢气四种物质,其中:(1)属于氧化物的是 _________ ;(2)不含氧元素的化合物是
- 8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实验中,若用去了含HCl 14.6g的盐酸,问理论上可制得CO2多少克?(请写出规范的解题步骤)___
- 9能证明碳酸比硅酸酸性强的实验事实是[ ]A.CO2是气体,SiO2是固体 B.高温下能发生反应Na2CO3+Si
- 10承担责任会有回报,同时也意味着付出代价。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A.小强帮助别人时从来都是有求必应 B.小华待人友善,对待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