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A.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放弃社会主义原则 |
C.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 D.放弃市场经济体制 |
答案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列宁对新经济政策的形象说法。新经济政策不是放弃社会主义,实行资本主义,也不是完全放弃市场经济体制,而是想着用发展资本主义的手段发展社会主义,故BCD说法错误。新经济政策的实行,标志着苏俄放弃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A正确。
点评:新经济政策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调节生产,在此基础上,苏俄的经济得到好转。此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体制的主要内容、影响等也需要掌握。
核心考点
试题【20世纪20年代,苏俄有人吼道:“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列宁做出了很好的回答:“退一步,进两步。退是为了进,为了进必须退,不退就不能进。”在这里“退一步”是】;主要考察你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A.实行的政策具有稳定性 | B.探索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
C.对新经济政策的长期性认识不足 | D.明确了苏联农业发展的正确方向 |
A.战时共产主义取消了公开的贸易 | B.新经济政策恢复了商品货币流通 |
C.苏联开始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 D.国家放弃了对贸易的全部垄断 |
A.否定市场和货币关系 | B.利用工农业恢复发展生产 |
C.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 D.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 |
A.实事求是这一人类智慧的意义是世界性的 |
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 |
C.这些历史巨人善于化腐朽为神奇 |
D.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要互相学习借鉴 |
| 1921年 | 1923年 | 1925年 |
粮食作物耕种面积(万公顷) | 6620 | 7860 | 8730 |
粮食作物产量(亿普特) | 22.13 | 34.55 | 44.24 |
A.农业集体化推进了苏俄经济的发展 B.苏俄农业发展远远超过工业发展
C.新经济政策促进了俄国农业发展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适应经济发展水平
最新试题
- 1“当一座大厦靠两根柱子支撑而其中一根被抽掉的时候,大厦就会倾倒,然而,苏联的解体并没有证明这个建筑学原理。”这主要是因为
- 2估计无理数13-2的值应在( )A.1到2之间B.2到3之间C.3到4之间D.4到5之间
- 3名著阅读(13分)①保尔来到大海边。②在遥远的地平线上,航行的轮船冒出一片片黑烟,像黑云似的散步在大海的上空。一群群海鸥
- 4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早在商周时期就确立了先进的政治制度。下列关于中国商周时期政治制度特点的表述,正确的是①皇权至
- 5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诗中的“丝”指的是( )A.纤维素B.蛋白质C.淀粉D.糖类
- 6如下的三个图中,左边是一个长方体截去一个角所得多面体的直观图,它的正视图和侧视图在右边画出(单位:cm)。(1)在正视图
- 7亚洲第一长河是( )A.尼罗河B.叶尼塞河C.长江D.湄公河
- 8脚汗多的人易产生“脚臭”。在潮湿的环境里,细菌的大量繁殖是产生“脚臭”的原因之一。将洗净的袜子、鞋垫在某溶液里浸泡一下,
- 9质量为1kg的物体,以初动能120J从斜面的底端沿斜面向上运动,加速度大小为12m/s2,方向沿斜面向下,斜面倾角为30
- 10Jack went to college last year and left his parents ,_______
热门考点
- 1木块放在斜面上处于静止状态,斜面对木块的弹力方向应为图1-3-5中哪一个所示…( )图1-3-5A.如图甲B.如图乙
- 2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途中见杏花吴融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林空色瞑莺先
- 3工人师傅在安装木制门框时,为防止变形常常像图中所示,钉上两条斜拉的木条,这样做的原理是根据三角形的______性.
- 4读“大西洋部分洋流分布图”回答问题。(1)某海轮从图中①处航行到②处,顺流而行的C洋流名称叫______________
- 5【题文】概括下面这段话的主要内容,不超过30字。(4分)日前,科技部向媒体通报雾霾治理科技工作情况时表示,十年来的研究结
- 6近似数6.10×104精确到______位,有______个有效数字,依次为______.
- 7若双曲线在每个象限中都随着增大而减小,则的值可以是 。(仅写一个)
- 8【题文】下面是一幅题为“大山里的孩子”的摄影作品。请仔细观察,然后对画面进行准确、生动的描述。要求:使用比喻或比拟的修辞
- 9已知圆C:(x-3)2+(y-4)2=4,直线l1过定点A (1,0).(1)若l1与圆C相切,求l1的方程;(2)若l
- 10The national team"s unexpected 6-2 win on Friday ________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