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新思想的萌发 > 某中学一研究小组就“同文馆”的历史进行探讨。他们在众多的材料中选择了时人日记、回忆录和后人著述等三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诡计本多端,使小朝廷设同文之...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某中学一研究小组就“同文馆”的历史进行探讨。他们在众多的材料中选择了时人日记、回忆录和后人著述等三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诡计本多端,使小朝廷设同文之馆;军机无远略,诱佳子弟拜异类为师。”
——清·李慈铭《越缦堂日记》
材料二  “同文馆于同治元年(1862年)成立。馆学最初只有英文、法文。……同文馆是成立了,但招不到学生,因为风气未开,无人肯入,大家以为学了洋文,便是降了外国。”
——齐如山《齐如山回忆录》
    材料三  “同文馆的学生并不多,1862年入学的仅10人,后增为30人,最多时也只有125人。1901年,该馆并入京师大学堂。……同文馆完全按正规的学校来办,入校学生不仅学外语,还学中文和自然科学。学制严格,八年毕业。……考试制度也很严格,月有月考,季有季考,岁有岁考。三年一大考。……总体来看,同文馆作为中国最早的近代新式学堂,其开一代风气之先的拓荒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李喜所《中国最早的外语学校——同文馆》, 载《中国礼制风俗漫谈》
(1)材料二与材料三中哪一则是原始材料?
(2)材料一反映了当时哪种人的态度?当时同文馆的处境如何?结合材料,分析出现这种处境的社会背景。
(3)结合上述材料,为研究小组写一则关于同文馆的简介。  
答案

(1)材料二为原始材料。
(2)顽固守旧势力;招生困难、学生不多或遭到社会的歧视;洋务派办新学与传统的教育制度相抵触,中国长期闭关自守不易接受新事物。
(3)按照起讫时间、招生规模、教学内容、评价性结论等相关要素给分。
解析
第(1)问很明显材料二是原始材料,因为材料二是回忆录,材料三是后人著述。第(2)问中的“态度”,可结合信息“诡计”、“诱佳子弟拜异类为师”得出是顽固守旧势力。其“处境”在材料二中有明确信息(“招不到学生”“以为学了洋文,便是降了外国”)。其“社会背景”应结合教材,从办新学与传统教育的矛盾、中国长期闭关自闭的影响等方面分析概括。第(3)问为开放性设问,可从同文馆的起讫时间、招生规模、主要教学内容以及评价性结论等方面去简单介绍。
命题思路:本题为材料式问答题,以近代同文馆为切入点命题。旨在考查分析归纳问题和比较问题的能力。
核心考点
试题【某中学一研究小组就“同文馆”的历史进行探讨。他们在众多的材料中选择了时人日记、回忆录和后人著述等三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诡计本多端,使小朝廷设同文之】;主要考察你对新思想的萌发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在百日维新期间,谭嗣同自述:“京居既久,始知所愿皆虚,一无可冀(期望)。慨念横目,徒具深悲。平日所学,至此竟茫无可倚。”这话表明谭嗣同              (    )
A.放弃了变法维新的救国初衷B.脱离群众因而找不到变法的出路
C.悲观失望准备向顽固派妥协D.对维新派主张不满开始转向革命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在反对封建主义方面,戊戌变法中的维新思想与辛亥革命中的民主革命思想有哪些差异?(6分)因此二者相比,新文化运动有哪些进步?(6分)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这三股思潮在反封建主义方面各有什么不足之处?(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梁启超曾说:“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 这主要表现为
A.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B.兴起“实业救国”思潮
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D.维新思想转变为政治实践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戊戌变法在中国社会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
A.维新思想吸收了西方民主共和的思想
B.戊戌变法抨击了封建文化,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
C.戊戌变法最终失败,宣告维新思想的结束
D.戊戌变法中的维新思想使人们进一步了解西方政治制度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008年11月沈阳市省重点高中郊联体高二期中13题)下列著作与其他各项明显不同的是
   
A《孔子改制考》   B《海国图志》   C《盛世危言》  D《仁学》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