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综而言之,则西洋社会为动的社会,我国社会为静的社会。由动的社会,发生动的文明;由静的社会,发生静的文明。”……“动的社会”冒险进取,...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综而言之,则西洋社会为动的社会,我国社会为静的社会。由动的社会,发生动的文明;由静的社会,发生静的文明。”……“动的社会”冒险进取,生活固“日益丰裕”,但“身心忙碌”; “静的社会”消极柔弱, “日益贫啬”,但“身心安闲”。西洋社会虽“无饥饿疾病之丧”,但竞争既烈,兵燹屡兴,人为苦痛正未有已。反之,中国固穷, “死亡枕藉”,但于“政治问题能已则已,不欲更事吹求,亦所以减轻其苦痛之法耳”。(伧父:《静的文明与动的文明》,《东方》第十三卷第七号)。
材料二、 李大钊同样是根据地理条件的差异,将中西文化概括为“静”、“动”文明,但他这样写道:“……一为自然支配人间的、一为人间征服自然的……东方之道德在个性灭却之维持,西方之道德在个性解放之运动……东方想望英雄,其结果为,专制政治,有世袭之天子……西方依重国民,其结果为民主政治”(《东西文明根本之差异》,《言治季刊》第一年第三期)。
材料三、陈独秀认为,在古代,东西方都处在专制政治之下,其文化并无特异之处。但以法国革命为转机,东西方迥异其趣,西方判然进入了近代社会,形成“近代文明”;而东方社会却陷于停滞,仍为“宗法社会”、“封建政治”,因此东洋文明“其质量举未能脱古代文明之窠臼,名为‘近世’,其实犹古之遗也”。他将西方文化的特征,概括为“科学与人权并重”。(《文存》卷一)。而东方文化的特点在专制与迷信。专制即束缚个性。迷信即不知科学为何物,浑浑噩噩,日在愚昧之中,诸事“不能以人间已有之智灵,明其理由,道其法则也”(同上)。正是缘此根本的差异,决定了中西文化的长短优劣。西方进步的文化产生了积极的结果:科学与民主相济为用, “成独立之人格”。民智勃发, “而迷信斩焉”,“社会经济,亦因以厘然有叙” 。而东方落后文化却造成专制与迷信并肆,戕贼人权,民智不张,“社会中种种卑劣不法惨酷衰微之象,由是并起,“生机日促”,社会经济因之“大乱” 《<文存》卷一)。中西文化其优劣,彰明昭著,中国当移樽就教,接受西方文明,自是不言而喻之事。
材料四、严复在1895年写的《论世变之亟》一文中,对中西文化曾作如是鲜明的对照:
“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明平等;中国亲亲,而西人尚贤;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国尊主,而西人隆民;……。”感觉锐敏的严复将西学的“命脉”概括为“于学术则黜伪崇真,于刑政则屈私以为公,斥反对西学者是“狂易丧心之人”。
问:(25分)
(1)材料一、二、三是1916年开始的中西文化论战之三个代表人物的言论。这场论战的导火索是什么?(2分)
(2)材料四中严复所说的中国(最重三纲、亲亲、以孝治天下、尊主等)文化传统,始于何时、源于何派学说?(2分)
(3)(接上题)这派学说发展到两宋取得怎样的新成就?(6分)
(4)利用所给材料、结合所学,对这场中西文化论战作简要评述。(15分)
注意:观点鲜明、评论有据;行文流畅,逻辑通顺;
充分利用所给材料与所知史实;提炼历史评价的基本方法。
答案

(1)《新青年》问世后,公开宣称“所谓新者就是外来之西洋文化,所谓旧者就是中国固有之文化”;主张以新易旧、以西方文化取代中国固有文化。如此激烈的批判态度和鲜明的文化取向,激起一些人的强烈反对。(2分)
(2)西汉武帝(1分);儒家(1分)
(3) 两宋创成一个以“理”为核心的更加精致完备的新儒学体系——理学。(2分)
贡献突出者为二程、朱熹。二程明确提出哲学意义上的“天理”,认为天理是超越万物、永恒存在的宇宙本原;还称“人论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2分)朱熹集成了一个庞大而完整地理论体系,其核心是天理论。他认为天理既是宇宙的本原,又存在于现实世界中,人世间的伦理纲常就是其具体体现,还指出要“明天理、灭人欲”。(2分)
(4)评分要素:
* 按时序(五四运动前后论战的两个阶段)叙述论战概况;(2分)
从1916年起,《东方杂志》主编杜亚泉连续发表文章,抨击新文化运动。陈独秀、李大钊等人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反驳。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中西文化问题的论战。
五四运动之后,传统文化受到猛烈冲击,西方新思想、新观念大量输入,完全拒斥外来文化的论调已根本站不住脚。章士钊、梁启超等人又先后提出“新旧调和”论、中西文化“化合”说,梁漱溟则明确主张维护儒家文化。中西文化问题的论争更广泛地展开。李大钊、胡适、瞿秋白等人以《新青年》、《每周评论》等杂志为舆论阵地,积极参加论战,深刻阐明了新文化取代旧文化的历史必然性。
** 对所给材料中的思想进行分类、一一提炼和评价;(6分)
材料一 反映了旧文化,材料二、三、四反映新文化
材料显示了两种根本对立的中西文化比较观。伧父的比较是消极的……
李大钊、严复对中西文化的比较是积极的。……
陈独秀运用生动有力的唯物论观点,……深刻多了。……第一次鲜明地揭,出了科学与民主的旗帜,说明近代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登堂入室,已达到了崭新的高度。
*** 指出论战的性质和影响;(4分)
(1)积极性:在中西文化论战中,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积极宣传新思想、新文化,强调文化的时代性和不同社会发展程度的差异性,扩大了新文化的影响,进一步传播了与传统文化彻底决裂的新文化精神,其主流无疑是正确的,
(2)消极性:但他们忽视甚至否定文化的传承性和民族性,存在着绝对化、简单化的倾向。
**** 运用材料四,指出这场论战的历史源流或萌芽,进一步发掘论战的意义;(1分)
***** 行文流畅、逻辑通顺,谋篇布局有特色。(2分) 
解析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综而言之,则西洋社会为动的社会,我国社会为静的社会。由动的社会,发生动的文明;由静的社会,发生静的文明。”……“动的社会”冒险进取,】;主要考察你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新文化运动时期,维新派诗人刘大白在《卖布谣》中说:“土布粗,洋布细,洋布便宜,财主欢喜。土布没人要,饿倒哥哥嫂嫂”。这反映了
①洋布成为普通百姓的主要衣料②作者提倡使用国货③知识分子对民生的强烈关注④作者反对机器生产
A.②③B.①④C.①②D.②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表1 《新青年》中“社会主义”一词的使用次数

(据全观涛、刘青峰《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
表1可以用来说明                           
A.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信仰的危机
B.巴黎和会促进中国政府选择了苏式的社会主义道路
C.社会主义成了新文化运动后期中国的最普遍的思潮
D.孙中山晚年的新三民主义中包含了社会主义的内容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如何处理中西文化的关系,是近代中国人面对的重大问题。回答14、15题。
小题1:下列各项,能体现孙中山对中西文化关系的认识的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发扬吾固有之文化,且吸收世界之文化而光大之”
C.“军机无远略,诱佳弟子拜异常为师”
D.“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小题2:1921年,有人谈到:“今天的中国,西学有人提倡,佛学有人提倡,只有谈到孔子羞涩不能出口。”出现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A.清政府查禁《孔子改制考》
B.袁世凯提倡“尊孔复古”
C.新文化运动号召“打倒孔家店”
D.日本侵略者利用儒家经典进行奴化教育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有学者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知识界)对外国作品的兴趣从纯科技转向制度和政治方面……对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热情向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转移。”这一时期影响中国社会的“外国作品”其本质意义在于  (   )
A.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B.把人性从礼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C.推动民主法制社会制度的建立D.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在《湘江评论》上撰文:“冲决一切现象之网罗,发展其理想之世界,行之以身,著之以书,以真理为归,真理所在,毫不旁顾。前之谭嗣同,今之陈独秀,其人者魃力雄大,诚非今日俗学所可比。”有关上述资料的说明正确的是(   )
A.该文章可能发表在新文化运动时期
B.冲决封建网罗成为追求理想世界的根本目标
C.***深受维新派的思想熏陶
D.中国共产党人的救国之路已日渐清晰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