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 (18分)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面临着“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危难的时局中,中国人艰难地实践着社会转型。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张之洞说:“西...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18分)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面临着“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危难的时局中,中国人艰难地实践着社会转型。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张之洞说:“西法最善者,上下议院相互维持之法也。中国民智未开……下议院此时断不可设,若上议院则可仿行。”(欧洲议会制度常例,下议院为平民院,上议院为贵族院。)
(1)张之洞的言论体现了新旧时代的矛盾。依据材料一说明张之洞政治思想中的矛盾之处。(2分)
材料二:在1905年2月至9月之间.《申报》直接涉及革命党人活动的新闻仅仅只有3则:《乱首被获》、《拿获华兴会匪要电》、《又获华兴同仇各余党》。
——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
材料三:1912年元旦的《申报》以显著地位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其中一条标语是“中华民民万岁”……在《共和国大总统履任祝词》的最后写道:“共和造端,一人首揭。毂我蒸民,振兴实业。四万万众,人足家给。轶美驾欧,扬我国力。”
——根据《申报的兴衰》和《清末四十年申报史料》整理
(2)根据材料二、三《申报》对辛亥革命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学者们认为《申报》的祝词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时代要求,试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2分)
材料四:20世纪早期,陈独秀认为:“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之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3)陈独秀认为,中国要振兴,必须“科学与人权并重”。结合近代中国思想的发展历程对此观点加以分析。(3分)
材料五:胡绳、雷颐、高力克等学者认为:五四精神是一种不屈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
(4)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原则,结合图9及五四运动的史实说明五四精神的具体表现。(3分)

材料六:大型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自2007年10月5日热播以来,引起观众的反响。《复兴之路》围绕千年巨变、峥嵘岁月、中国新生、伟大转折、世纪跨越、继往开来等六大主题,反映自1840年以来,中国艰难曲折的民族振兴之路…… 开国大典揭开了新的篇章,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由此进入了新纪元。   
(5)结合新中国成立后前期(1949年——1956年)的重大举措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如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辟“新纪元”的?(6分)
答案

(1)矛盾之处:一方面肯定西方的议会制度,另一方面又不想使人民真正获得民主权利。
(2)态度:从漠视与非议到认同与赞赏。(2分)
理由:当时中国深受列强侵略和君主专制的束缚;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有限。因此,民族独立、民主政治等在当时成为中华民族的时代要求。(2分)
(3)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未能使中国富强;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也未能使中国富强。所以,陈独秀提出“科学与人权并重”。(3分)
(4)反对巴黎和会将德国侵占中国山东的权益转给日本;“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工人罢工、商人罢市;迫使北洋军阀政府拒签和约等。(3分,史实正确,答到两点即可。)
(5)政治上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经济上恢复国民经济,进行一化三改造;思想上双百方针;外交上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6分,答对其三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近代历史上的艰难的近代化过程(1)要求学生对材料的正确理解“西法最善者,上下议院相互维持之法也。”“中国民智未开下议院此时断不可设”可以总结出矛盾的方面。(2)材料二中的态度是“直接涉及革命党人活动的新闻仅仅只有3则”“ 《乱首被获》”是漠视反对,材料三中“中华民民万岁”是肯定的态度,原因的分析从当时的民族危机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程度来分析。(3)本问是综合概况的题目,学生可以从历史进程中的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的不懈努力的角度分析。(4)本问涉及的是五四运动,答出内容即可。(5)要求学生答出在建国初期政府的工作成就,即政治上巩固政权,经济上恢复发展经济,外交上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文化上的是双百方针。
核心考点
试题【(18分)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面临着“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危难的时局中,中国人艰难地实践着社会转型。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张之洞说:“西】;主要考察你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17分)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孙文在海外倡革命十数年,所怀抱的宗旨,不外发财与利己主义。彼对于党员毫无信义,别人替彼牺牲性命,彼则攒资财,只要中国内地起一回乱事,必给他作一回锅,那不是土匪作乱,良民抗粮呢?彼亦借口革命,向华侨敛钱募饷,敲进来的金钱,尽入私产。……即如此次武汉起事……孙文早不来晚不来,单等南京大同确定,他才来到上海。……一则借此机会,在海外向华侨多多敛钱;二则恐怕大局不稳,白来送死。”
——《君主立宪与民主共和的利害》,《大公报》1912年1月27日报道。
材料二:孙中山先后致函时任外交总长的唐绍仪和参众两院议员,请求民国政府偿还“中华革命军借款”“总计二百七十万元”,其中“募借华侨款一百七十万元,”“日本商人债一百万元。”写道:“民国大定,乃于九月中使人请于政府,以为是之出资者皆为共和也,共和既复而不之恤,是则在国家为寡恩,在国民为负义,故请求政府代为偿还,非徒以保个人之信用也……
——1916年孙中山《致唐绍仪请代呈政府发还中华革命军借款函》
材料三:“余尽瘁国事,不治家产。其所遗之书籍、衣物、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庆龄,以为纪念。余之儿女,已长成,能自立、望各自爱,以继余志。此嘱!”
——1925年孙中山《家事遗书》
材料四:“最后十三年北来(民国十三年即1924年),其过津时,民众欢迎之如何热烈,津人当能记忆之。及病逝北京,移灵协和医院,与出殡碧云寺,及中央公园追悼会,全城数十万,殆全体参加,其空前盛大,尤不待论。因念中山先生一生,为平民的,为大众的,……而惟其爱民众、信民众也,故逝世之后,民众哀而慕之,十四年在北京送殡之数十万人,皆自动参加,非受人招致者也。先生生前,且不警戒,不防卫,而亦无往而不安全。今当遗体奉安,又何事戒备。北平之送灵,沿路之通过,南京之奉安,何不彻底为民众公开,许人人自由参加,而乃加以谨严之限制乎。吾人所谓感觉遗憾者,此也。中山先生之受民众感念,为其有爱民众信民众之真精神,凡称中山之徒,宜无时不体会此真精神,勿形式化、偶像化,甚至富贵化,不然,崇之似愈尊,诬之实愈甚,生者无所谓,死者之不安甚矣。”
——《送灵后之感想》,《大公报》1929年5月27日报道。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为什么借款?(2分)
(2)概括材料一和材料四对孙中山的评价。(4分)从《大公报》前后的评价可以看出当时一般中国人对孙中山先生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3)通过材料二、三,概括孙中山先生具有怎样的金钱观?(4分)
(4)对于材料四中“中山先生之受民众感念,为其有爱民众信民众之真精神,凡称中山之徒,宜无时不体会此真精神,勿形式化、偶像化,甚至富贵化”,请结合我们纪念伟人应采取的真正态度对这一内容进行评价。(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统一的革命政党是
A.强学会B.保国会C.中国同盟会D.中国国民党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的同时,临时参议院也成立。这说明当时中华民国
A.实行议会共和制B.权力过于分散C.注重权力的制衡D.实现了全国普选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923年胡适曾说:在过去的25年中有三本进步杂志代表了三个时代,也创造了三个时代。下图是三本进步杂志的图影,那么对“三个时代”正确的理解应该是:
A.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
B.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护法运动
C.辛亥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D.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往者,忧世之士亦鼓吹工业主义,以挽救时艰,而无效也。”后来他们认为“产业革命,今也其时矣”。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中华民国的建立B.列强侵华的放松
C.五四运动的爆发D.抵制洋货的胜利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