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 发生于120年前的甲午中日战争和100年前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深刻地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命运,客观上加速了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一 ...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发生于120年前的甲午中日战争和100年前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深刻地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命运,客观上加速了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甲午之败并非海军之败,也非陆军之败,而是国家之败。……福泽谕吉说,一个民族要崛起,要改变三个方面:第一是人心的改变;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第三是器物的改变。这个顺序绝不能颠倒。如果颠倒,表面上看是走捷径,其实是走不通的。
……
甲午战争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梁启超曾有过入木三分的评论:“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从准确意义讲,不是鸦片战争,而是甲午大败才是中国人真正睁开眼睛看世界的开始。
——《制度 战略 信仰 国运——刘亚洲空军上将谈甲午战争》
材料二
徐国琦认真考察梳理了这一时期政府的外交文件后得出结论:对于大战,中国政府自始至终都采取着主动姿态。从大战伊始,段祺瑞政府就责令对外人员每日收集大量情报,掌握欧战最新动态,以备随时调整外交政策。以梁启超、陈独秀、张君劢为代表的文化领袖们更是密切关注战事,积极撰文鼓吹,探讨大战为中国带来改变的可能性。尤其随着德国在大战中日渐颓势,美国的态度逐渐倾向协约国,精英们更坚定了参战的信心,希望在欧战中大显身手,获得战后平等地位。
——《中国与大战》:铭记中国的1918
材料三 
中国渴望加入世界,成为现代民族国家和强大的国家,这种国家主义的观念催生了中国的革命、内部革新以及国家转型。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活力就在于她在处理国际事物过程中融合了政治上的民族主义(political nationalism)、文化上的破坏偶像(cultural iconoclasm)和外交上的国际主义路线(diplomatic internationalism)。
——《徐国琦:“没有一战,何来五四?”——徐国琦教授访谈录》
(1)阅读材料一,按照“甲午之败是国家之败”的思路,分析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4分)如何理解“甲午大败才是中国人真正睁开眼睛看世界的开始”。(4分)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积极参战的目的。(3分)从材料二看,哪些因素为中国参战提供了条件?(3分)
(3)从“政治上的民族主义、和外交上的国际主义路线”两个角度分析一战对中国的影响。(6分)
答案

(1)原因:此前洋务运动只涉及器物变革,(2分)而君主专制制度、封建文化传统没有改变,中国仍然是一个落后、腐败的封建国家(2分) ; 
理解:维新变法运动,要求实行君主立宪;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具有启蒙意义;“实业救国”,出现兴办民族工业的第一个高潮。(4分)(两个即给分)
(2)目的:收回山东主权(1分);获得国际平等地位。(2分)
条件:北洋军阀政府积极运作;文化精英积极鼓吹,出谋划策;战争局势朝着有利于协约国的方向发展。(3分)
(3)政治上的民族主义: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五四爱国运动,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3分)
外交上的国际主义路线:以战胜国身份参与巴黎和会,拒绝在不合理的《凡尔赛和约》上签字,之后加入国联,在华盛顿会议期间收回山东的主权和部分权利。(3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原因及影响的的分析与归纳总结能力。分析时要结合材料,从材料的内容区分析解答。如材料“一个民族要崛起,要改变三个方面:第一是人心的改变;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第三是器物的改变。这个顺序绝不能颠倒。如果颠倒,表面上看是走捷径,其实是走不通的。”中国则恰恰相反。结合甲午战后中国社会的变化解答“理解”。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与一战之间关系的分析理解能力。由材料“……对于大战,中国政府自始至终都采取着主动姿态。……尤其随着德国在大战中日渐颓势,美国的态度逐渐倾向协约国,精英们更坚定了参战的信心,希望在欧战中大显身手,获得战后平等地位。”可知其目的。由材料“……对于大战,中国政府自始至终都采取着主动姿态。……以梁启超、陈独秀、张君劢为代表的文化领袖们更是密切关注战事,积极撰文鼓吹,探讨大战为中国带来改变的可能性。尤其随着德国在大战中日渐颓势,美国的态度逐渐倾向协约国……”可归纳出中国参战的条件。
(3)本题主要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所产生的影响。首先要注意题目的要求从“‘政治上的民族主义、和外交上的国际主义路线’两个角度分析一战对中国的影响”,然后结合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地位及和会对中国国内局势的影响分析回答。
核心考点
试题【发生于120年前的甲午中日战争和100年前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深刻地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命运,客观上加速了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一 】;主要考察你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清光绪帝曾发布《罪己诏》:“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文中“议约”和“疾愚暴之无知”是指
A.《南京条约》 三元里人民抗英
B.《北京条约》 大沽保卫战
C.《马关条约》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D.《辛丑条约》 义和团运动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下图是《时报》在1907年8月26日刊登的漫画。图画中间的长柄勺代表官员,他们从代表民众的坛子里舀出资源,再将它经过政府这一漏斗,注入外国人的茶壶中去。这主要说明了
A.清政府已成为列强侵华工具B.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加剧
C.辛亥革命以失败告终D.清末“新政”收效甚微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能看到出路,……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面临着两种形势的史实是
A.《马关条约》和公车上书B.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
C.《辛丑条约》和戊戌变法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李鸿章1895年3月19日在日本马关指出:“此次战争,实获两个良好结果。第一,日本利用欧洲式之海陆军组织,取得显著成功,足以证明黄色人种亦决不逊于白色人种;第二,由于此次战争,中国侥幸得以从长夜之梦中觉醒,此实为日本促成中国发奋图强。日本有不弱于欧洲各国之学术知识,中国有天然不竭之富源,如两国将来能相互合作,则对抗欧洲列强亦非至难之事。”
——《蹇蹇录》中译本,第131~132页
材料二 尽管中国的抗日战争在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后已成为世界大战的一部分,但国共军队牵制了100万日本军队的事实并没有在后来的历史记录中得到充分重视。……(但)没有中国的抗日战争,二战在欧洲战场的战事会更加扑朔迷离,出现其他变数。
——《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专家米德博士评价中国抗日战争》
材料三 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日本方面重申站在充分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提出的“复交三原则”(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中国人民的惟一合法政府;台湾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谓“日蒋条约”是非法的,无效的,应予废除。)的立场上,谋求实现日中邦交正常化这一见解。
——1972年9月29日《中日建交联合声明》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李鸿章对甲午中日战争结果的认识并简要评述。(10分)
(2)指出材料二中欧洲学者对中国抗日战争地位看法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认识变化的依据。(6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72年9月中日正式建交的主要原因。(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中国人民是富于反抗精神的,然而又是缺乏建设性的。……他们无法逾越时代的界限和站在更高的历史高度作回顾和前瞻,因而无法真正完成民族的独立。”以下运动最符合题意的是
A.维新变法运动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